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197章 係統獎勵“失落技術手稿”
1965年冬,四川三線工廠的山坳裡積起了薄薄一層雪。林建軍裹緊軍大衣,踩著沒腳踝的積雪往廠區深處走,手裡攥著張皺巴巴的紙條,上麵用鉛筆寫著“圖書館封存區,管理員老周”。這是張廠長昨天給他的條子,說裡麵有批1950年代的舊技術資料,或許對發動機升級有幫助。
三線工廠的圖書館其實就是棟廢棄的土坯房,牆皮剝落,窗欞上糊著發黃的紙,門口掛著把生鏽的鐵鎖。管理員老周是個頭發花白的老頭,穿著件洗得發白的乾部服,正蹲在屋簷下用破布擦一個舊銅壺。“是林技術員吧?”他抬起頭,渾濁的眼睛裡閃過一絲亮光,“張廠長跟我說了,跟我來。”
推開門,一股混合著黴味和舊紙張的氣息撲麵而來。屋裡沒生爐子,冷得像冰窖,書架沿著土牆排開,上麵堆滿了用麻繩捆著的舊書,不少書脊都已經朽壞,露出裡麵泛黃的紙頁。老周從牆角拖出個木梯,指了指最高一層的角落:“封存區的書都在那兒,解放初期從各地調來的,好多年沒人動過了,你自己找找看,小心點,彆弄散了。”
林建軍爬上木梯,指尖劃過積著厚灰的書脊。大多是些工業年鑒和機床手冊,封麵印著模糊的俄文或德文,紙張脆得像枯葉,稍一用力就可能碎裂。他在尋找與計算機相關的資料——前陣子除錯發動機電子點火係統時,他發現現有計算工具精度不足,亟需更先進的演算法支援,心裡總惦記著能找到些早期理論資料。
【叮!】
係統的提示音突然在寂靜的屋裡響起,打破了隻有灰塵飄落的安靜:
【檢測到特殊環境“三線工廠圖書館(封存區)”,符合“曆史技術遺跡”特征,觸發特殊簽到。】
【簽到成功!獲得“1950年代計算機研發手稿(未公開)”一份。】
【手稿內容:包含早期電子管計算機邏輯電路設計、二進製運算演算法草案、資料儲存介質實驗記錄,共127頁,為我國1956年“104計算機”研發初期的未公開資料,因技術路線調整被封存。】
【價值評估:填補早期計算機發展關鍵節點技術空白,對後續微型計算機研發具有奠基作用。】
林建軍的心跳驟然漏了一拍。他順著係統指引的方向伸手去夠,指尖觸到一捆用藍布包裹的冊子,布麵已經褪色發脆,上麵用毛筆寫著“計算技術資料(內部)”。他小心翼翼地把冊子抱下來,躲到角落的舊書桌旁,借著從窗縫透進來的微光翻開——泛黃的稿紙上滿是工整的鋼筆字,間或穿插著手繪的電路圖,線條清晰,標注詳儘,甚至還有幾頁用紅筆修改的批註,墨跡已經發黑。
“這可是好東西啊。”老周不知什麼時候湊了過來,看著手稿眼裡放光,“當年我在中科院資料室打雜,聽說過這茬,說是搞計算機的前輩們熬了多少個通宵才弄出來的,後來換了新方案,這些就都封存了……沒想到在這兒能見到。”
林建軍的手指撫過“二進製邏輯閘設計”那一頁,心臟砰砰直跳。這手稿裡的演算法雖然原始,卻包含著計算機最核心的邏輯原理,尤其是“序列資料傳輸”的構想,比他見過的公開資料早了整整三年。在這個連計算器都稀罕的年代,這份手稿簡直是無價之寶。
“能借我看幾天嗎?”林建軍抬頭問,聲音抑製不住地發緊。
老周猶豫了一下,指了指牆上的“保密守則”:“按規定,封存資料不能帶出圖書館……不過你要是想看,就在這兒看,我給你守著門。”他頓了頓,壓低聲音,“這些東西啊,放著也是爛掉,能被懂行的人看上,也算沒白瞎。”
接下來的三天,林建軍每天一早就紮進圖書館。他沒告訴任何人,包括張廠長,隻說在研究舊機床資料。白天,他把關鍵內容記在腦子裡,晚上回到帳篷,就著煤油燈的微光偷偷抄錄。軍用筆記本的紙頁光滑,鋼筆尖劃過發出沙沙的輕響,他抄得極慢,連批註的筆跡都儘量模仿,生怕漏掉一個符號。
“小林,你這幾天咋跟丟了魂似的?”同帳篷的老王師傅看著他眼底的青黑,遞過來個烤紅薯,“發動機除錯都結束了,還不歇歇?”
林建軍接過紅薯,用軍大衣裹著暖手:“看了點舊資料,覺得挺有意思,想多琢磨琢磨。”他不敢說實話——這手稿的價值太大,在這個敏感時期,張揚隻會惹來麻煩。係統早就提示過“技術保密等級:最高”,意味著一旦暴露,不僅手稿可能被收走,他自己都可能被調查。
抄到第七天,還差最後幾頁時,圖書館突然來了群穿中山裝的人,說是“上級派來覈查技術資料”。老周慌了神,拉著林建軍往地窖裡躲:“快進去!那批人眼睛尖得很,看見你抄東西準要問東問西!”
地窖裡又黑又潮,林建軍蜷縮在一堆舊麻袋後麵,懷裡緊緊抱著抄滿字的筆記本。上麵的腳步聲、說話聲清晰可聞,有人在翻書架,嘴裡唸叨著“把這些舊俄文書都打包,統一銷毀”。他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直到外麵的人走遠,老周掀開地窖蓋,他才發現手心全是冷汗。
“太險了。”老周拍著胸口,遞給林建軍個油布包,“把你抄的東西包起來,藏嚴實點。這些人是來查‘封資修’資料的,凡是外文的、舊的,都可能被當成問題處理。”
林建軍把筆記本裹進油布,塞進貼身的口袋裡,感受著布料下紙張的棱角。這127頁手稿,他不僅抄錄了內容,還在空白處標注了自己的理解——比如把電子管邏輯電路改成電晶體的可行性,用磁帶儲存替代磁鼓的設想,這些都是係統“技術推演”功能給出的啟發。
“謝謝您,周師傅。”林建軍握著老周的手,這雙布滿老繭的手剛才還在擦銅壺,此刻卻幫他守護了一份可能改變技術程序的火種。
“謝啥。”老周擺擺手,眼睛望著窗外的雪山,“我年輕的時候也想搞技術,可惜沒文化。現在看著你們這些年輕人能用上這些老東西,心裡高興。記住,技術這東西,不管啥時候都不能丟,丟了就真啥都沒了。”
離開圖書館時,林建軍回頭看了一眼。土坯房在風雪裡顯得格外單薄,像個守著秘密的老人。他知道,那批被打包的舊書裡,或許還有更多“失落的技術”,但他能做的,隻有先保護好懷裡的這份。
回到帳篷,林建軍把油布包藏進床板下的暗格裡——這是他剛來三線時就挖好的,用來放重要資料和給家裡的信。暗格裡還藏著蘇嵐寄來的照片,衛國穿著新校服,站在工廠子弟小學的門口,笑得露出兩顆小虎牙。他摩挲著照片上兒子的臉,心裡突然湧起一股暖流:這些手稿,不僅是給現在的,更是給衛國那代人的。
【叮!】
係統的提示音帶著讚許的暖意:
【成功獲取並保護“失落技術手稿”,完成“守護技術火種”支線任務,獲“技術保密技巧”:可將核心內容加密寫入普通資料,規避審查風險。】
【獎勵“計算機邏輯電路微型化”初步構想圖,為後續技術突破奠定基礎。】
林建軍看著意識裡浮現的微型化構想圖,鉛筆在草稿紙上飛快地演算。他把構想圖上的關鍵引數,用“發動機燃油效率公式”的形式重新寫了一遍——外行看起來隻是普通的機械公式,隻有他自己知道,每個符號背後都藏著計算機電路的秘密。這是係統教他的“藏鋒”之道:把鋒芒藏在最不起眼的地方。
深夜的帳篷裡,煤油燈的光暈忽明忽暗。林建軍趴在木箱上,一邊是軍用卡車發動機的優化圖紙,一邊是加密後的計算機手稿筆記。山風在帳篷外呼嘯,夾雜著遠處工地上的錘聲,像一首粗糲卻充滿力量的歌。
他想起張廠長白天說的話:“邊境那邊又緊張了,咱們的卡車得再提提速。”也想起蘇嵐信裡寫的:“廠裡在搞‘四清’,人心惶惶,你安心工作,家裡有我。”他知道,三線的任務還沒完成,家裡的防線也不能鬆,但懷裡的這份手稿,像是給了他一雙看向未來的眼睛。
天快亮時,林建軍把加密後的筆記藏進《機床維修手冊》的夾頁裡,又將原手抄本用油布裹好,塞進暗格最深處。他站起身,推開帳篷門,雪後的山坳裡升起一輪通紅的太陽,把雪山染成了金紅色。遠處的工地上,已經傳來了“哐當哐當”的敲擊聲,那是新的車間在澆築地基。
“小林,張廠長找你,說發動機又有新任務!”老王師傅在遠處喊他,聲音在雪地裡傳得很遠。
林建軍應了一聲,緊了緊軍大衣的釦子,朝著太陽升起的方向走去。腳下的積雪咯吱作響,像在為他伴奏。他知道,守護技術的路還很長,像這三線的山路一樣崎嶇,但隻要一步一步走下去,總有一天,這些藏在暗格裡的火種,會燃成照亮未來的火焰。
而那本藏在床板下的“失落技術手稿”,則像一顆沉睡的種子,在厚厚的油布和塵埃下,等待著破土而出的那天。林建軍把這顆種子埋進心裡,也埋進了三線的泥土裡,相信總有一代會看到它發芽、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