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87章 軍工專案的“收官之作”
1975年深冬的淩晨,軋鋼廠的軍工車間還浸在墨色裡,隻有一盞孤燈懸在車間中央,照亮了那台龐然大物——某型坦克發動機的樣機。林建軍裹著厚厚的軍大衣,手裡拿著百分表,正蹲在發動機缸體旁,測量活塞與缸壁的間隙。寒氣從褲腳鑽進來,凍得他膝蓋發麻,撥出的白氣在燈光下凝成短暫的霧團。
“林主任,測量結果怎麼樣?”技術員小李端著一杯熱水跑過來,哈著白氣,“您都盯了三天了,歇會兒吧,我替您盯著。”
林建軍接過水杯,沒喝,隻是用杯壁暖了暖凍僵的手指:“間隙0.05毫米,剛好在設計範圍內。但還得再試三個小時滿負荷運轉,看看熱態下的變化。”他指著發動機側麵的觀察窗,“上次就是熱態間隙變大,導致功率下降了5%,這次必須徹底解決。”
這個坦克發動機專案,林建軍已經跟進了兩年。作為核心技術負責人,他深知這台發動機的分量——它將搭載在我國新一代主戰坦克上,功率比上一代提升30%,油耗降低15%,直接關係到國防力量的提升。但研發過程並不順利,光是活塞與缸壁的配合間隙,就反複除錯了十七次。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金屬共振般的低沉震顫:【檢測到“坦克發動機關鍵引數除錯”進入收尾階段,符合“國家重器攻堅”主線。】
【獎勵“熱態間隙補償方案”:通過缸體材料預熱處理(120c恒溫24小時)、活塞裙部異形設計,可使熱態間隙波動控製在0.01毫米內,解決功率衰減問題。】
林建軍的指尖猛地頓住。腦海裡瞬間浮現出詳細的工藝步驟:將缸體放入恒溫爐,120c下保溫24小時,模擬長期工作後的熱變形;活塞裙部采用中凸變橢圓設計,冷態時略小,熱態膨脹後恰好與缸壁貼合。這個方案完美解決了熱脹冷縮導致的間隙變化,比他們目前采用的“冷態預留間隙”法先進得多。
“小李,通知熱處理車間,馬上準備恒溫爐。”林建軍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灰塵,“按120c,24小時預熱,我們重新加工一批缸體。”
“120c?”小李愣了一下,“以前不是最高90c嗎?這麼高溫度,會不會影響材料強度?”
“不會。”林建軍肯定地說,“這批42cr鋼的回火溫度是560c,120c遠低於這個值,隻會消除內應力,不會影響強度。”他拿起鉛筆,在圖紙上畫出活塞裙部的異形曲線,“還有活塞,按這個形狀加工,冷態時短軸比標準小0.03毫米,長軸不變。”
熱處理車間的師傅們連夜加班,按林建軍的要求處理缸體。當第一批預熱後的缸體送回裝配車間時,林建軍親自上陣,指揮裝配。他的動作不快,卻精準得像用卡尺量過,活塞環的開口方向、連杆螺栓的預緊力矩,都嚴格按工藝卡執行,連年輕工人遞過來的扳手,他都要先檢查力矩刻度是否校準。
“林主任,您這也太較真了。”有老師傅笑著說,“差一點沒事。”
“在軍工產品裡,‘差一點’就是大事。”林建軍頭也不抬,“這台發動機要在零下40c的東北、零上40c的沙漠裡工作,差0.01毫米,到了極端環境可能就是致命故障。”
三天後,改進後的發動機迎來最終測試。當功率計指標穩定在580馬力(設計值570馬力),連續運轉8小時未出現功率衰減時,車間裡爆發出壓抑已久的歡呼。總工程師握著林建軍的手,眼眶通紅:“小林,成了!咱們終於成了!這台發動機,比進口的還靠譜!”
林建軍看著儀表盤上穩定的引數,緊繃了兩年的神經終於放鬆下來。他想起第一次看到設計圖紙時的忐忑,想起在車間連續熬了四天四夜解決油路堵塞問題,想起係統一次次給出的關鍵提示……這台鋼鐵心臟的跳動,凝聚了太多人的心血。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帶著勳章般的厚重質感:【“某型坦克發動機”專案成功量產,達成“軍工核心部件自主化”裡程碑。】
【軍工貢獻度累計達標,解鎖“國家特殊津貼”資格(1978年政策落實後生效)。】
【獎勵“全國科學大會獎”申報材料模板(含技術總結、成果應用報告),該獎項將於1978年補發。】
林建軍的腦海裡浮現出申報材料的框架,從技術創新點(熱態間隙補償、異形活塞設計)到國防應用價值(提升坦克機動性、降低後勤壓力),條理清晰,資料詳實。他知道,這個獎項不僅是對他個人的肯定,更是對整個研發團隊的認可。
專案成功的訊息很快傳到北京。春節前,軍委派人來廠驗收,當坦克在測試場跑出60公裡\\/小時的速度(遠超設計指標50公裡\\/小時),並在連續越野後發動機無異常時,驗收組組長當場宣佈:“這台發動機,完全符合裝備要求,同意批量生產!”
廠裡召開了慶功大會,張廠長親自給林建軍披紅戴花。“這台發動機,是咱們廠的驕傲,是國家的驕傲!”廠長的聲音在會場回蕩,“林建軍同誌帶領團隊攻克了十七項技術難關,這種鑽研精神,值得全廠學習!”
台下掌聲雷動,鄭師傅、周師傅這些老夥計使勁拍著手,比自己獲獎還高興。林衛國擠在年輕工人裡,看著父親胸前的大紅花,眼裡閃著崇拜的光——他知道,父親又完成了一件“對國家很重要的事”。
慶功宴上,林建軍沒多喝酒,隻是和老工程師們討論著後續改進方向。“我覺得還能再減重50公斤。”他指著發動機圖紙,“用鈦合金代替部分鋼件,強度夠,重量輕。”
“鈦合金太貴了,現在還造不起啊。”總工程師歎了口氣。
“總有一天能造起的。”林建軍笑了,“咱們先把圖紙設計出來,等技術成熟了,隨時能改。”他心裡清楚,係統獎勵的科技前瞻裡提到,1980年代我國鈦合金加工技術將取得突破,現在提前佈局,正好能跟上發展。
春節過後,第一批量產的發動機陸續下線,裝上坦克奔赴邊防。林建軍收到老首長的親筆信,信裡說:“邊防戰士說,新坦克跑起來像‘飛毛腿’,再也不用擔心追不上敵人了。謝謝你,小林同誌。”
拿著信,林建軍站在車間窗前,看著遠處的高爐。鐵水映紅了半邊天,像一團燃燒的希望。他知道,這台發動機隻是開始,未來還有更多的“國之重器”等著他們去鍛造。而他能做的,就是守好這方車間,培養更多技術人才,讓這團火焰,在下一代人手裡燒得更旺。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召開時,林建軍正在主持新的技改專案。當廠裡派人把燙金的“全國科學大會獎”證書送到他手裡時,他隻是平靜地放在抽屜裡,繼續除錯裝置。
“爸,您獲獎了!”林衛國放假回家,看到證書,激動地喊起來。
“是團隊獲獎了。”林建軍糾正道,“一個人的力量有限,能做成事,靠的是大家。”他指著證書上的專案名稱,“你看,這上麵寫的是‘軋鋼廠研發團隊’,不是我一個人。”
林衛國似懂非懂地點頭,卻在心裡把父親的話記了下來——原來真正的成就,不是個人的光環,而是和一群人一起,做成一件對國家有意義的事。
夕陽透過窗戶,照在證書上,金色的字泛著溫暖的光。林建軍合上抽屜,繼續工作。他知道,榮譽屬於過去,而未來的路,還在腳下的機床旁,在手裡的圖紙上,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力中。這,就是一個技術工人的“報國之路”,平凡,卻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