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295章 軋鋼廠的“技術革新潮”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295章 軋鋼廠的“技術革新潮”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78年的春風吹進軋鋼廠時,林建軍正站在車間的巨大玻璃窗後,看著一台剛從德國引進的軋鋼機。銀灰色的機身泛著冷硬的光,操作檯上的儀表盤密密麻麻,比廠裡沿用了二十年的老裝置複雜十倍。他手裡捏著份德文說明書,眉頭擰成個疙瘩——翻譯過來的資料漏洞百出,關鍵引數模糊不清,顯然是份“二手貨”。

“林主任,外貿部的人說,這台是‘特價處理’的,比新的便宜三成。”裝置科的老王搓著手,臉上帶著討好的笑,“張廠長拍板買的,說是能讓咱們的軋鋼效率翻一番。”

林建軍沒說話,隻是俯身檢視機器的銘牌。生產日期是1968年,比他預想的舊了五年。他用手指敲了敲軋輥,聲音發悶,不像新輥那樣清脆:“拆開防護罩看看。”

年輕技術員小馬趕緊遞過扳手。當防護罩被卸下,裡麵的齒輪組暴露出來時,連老王都吸了口涼氣——齒麵有明顯的磨損痕跡,潤滑油裡還混著鐵屑。

“這不是‘特價處理’,是淘汰貨。”林建軍直起身,語氣平靜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退回去。告訴外貿部,要麼換台新的,帶完整技術資料;要麼咱們不買了,錢留著自己搞改造。”

老王臉都白了:“這……這可是張廠長定的,退回去不好交代啊。”

“交代?等機器趴窩了,耽誤軍工訂單,纔是真不好交代。”林建軍拿起那份漏洞百出的說明書,“你看這裡,軋製力引數標的是800噸,實際磨損成這樣,最多承受600噸,強行開工就是事故。”

兩人正爭執時,張廠長匆匆趕來。聽完林建軍的分析,他看著磨損的齒輪,臉色一陣青一陣白:“媽的,被那幫洋鬼子坑了!小林,聽你的,退!這錢寧願花在刀刃上,也不能打水漂!”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金屬摩擦的質感:【檢測到“裝置引進陷阱識彆”,符合“技術風險規避”策略。】

【獎勵“國外裝置優缺點分析報告(1978版)”:包含德國、日本、蘇聯等國主流軋鋼裝置的技術引數對比、易損部件壽命評估、維修成本覈算,附替代國產改造方案。】

林建軍的腦海裡瞬間清晰起來:德國裝置精度高,但維修配件依賴進口,交貨週期長達半年;日本裝置更適閤中小批量生產,連續作業穩定性差;蘇聯裝置粗獷耐用,卻能耗高……最關鍵的是替代方案——用本廠現有的750軋機為基礎,加裝自製的液壓微調係統,成本隻需進口裝置的三分之一,效率能達到其80%。

“廠長,我有個想法。”林建軍在地上畫出簡易草圖,“咱們不用全進口,關鍵部件(比如液壓閥)買進口的,機身和傳動係統自己改造。我算過,三個月就能出樣機,比等進口裝置快得多。”

張廠長看著圖紙上的液壓微調係統,眼睛亮了:“這玩意兒靠譜?”

“靠譜。”林建軍點頭,“我跟重型機械廠的老周聯係過,他們有進口的精密鏜床,能加工咱們需要的閥套。青年培訓班的學員剛好練手,一舉兩得。”

這個決定在廠裡掀起了軒然大波。保守派說“林建軍太冒進,放著現成的進口裝置不用,非要自己瞎折騰”;但鄭師傅、周師傅等老工人全力支援:“小林搞技術紮實,他說行,準沒錯!”

接下來的三個月,林建軍把家安在了車間。白天帶著技術員測繪老裝置,晚上在燈下設計改造圖紙,係統獎勵的“分析報告”成了秘密武器——他參照德國裝置的液壓原理,簡化掉冗餘的安全裝置,改成更適合國內工況的單迴路係統;借鑒日本裝置的變頻技術,用國產元件組裝了簡易控製器,成本砍掉一半。

小馬帶著培訓班的學員負責加工零件,起初總出錯,鏜床的公差總超範圍。林建軍沒批評,隻是拿著百分表手把手教:“你看,這閥套的內孔公差要控製在0.005毫米內,就像給手錶裝齒輪,差一點都轉不動。”他把係統裡的“精密測量技巧”拆解成“三測法”:粗加工後測一次,半精加工後測一次,成品前再用恒溫箱靜置兩小時複測,確保精度。

【叮!】

係統提示音再次響起,帶著流水線般的規律節奏:【“液壓微調係統”關鍵部件加工合格率提升至98%,獎勵“跨廠協作流程優化方案”,可縮短外協週期30%。】

靠著優化後的協作流程,重型機械廠的鏜床加工效率提高了不少,原本需要一週的閥套,三天就能交貨。鄭師傅看著嶄新的零件,感慨道:“這要是擱以前,想都不敢想——咱們自己造的東西,比進口的還合身!”

試機那天,全廠的人都來看熱鬨。當改造後的750軋機啟動,鋼板通過軋輥時,液壓係統自動微調壓力,厚度誤差控製在0.1毫米內,比改造前提升了5倍。張廠長讓人拿來進口裝置的參數列對比,發現除了連續作業時長稍短,其他指標竟不相上下。

“成了!”車間裡爆發出震天的歡呼。小馬激動地抱住林建軍,眼淚都流了出來:“林主任,我們真的做到了!”

林建軍拍著他的背,眼裡也有些濕潤。這三個月的熬通宵、查資料、解決突發故障,在看到合格鋼板的那一刻,都化作了滾燙的成就感。他知道,這不僅是一台裝置的改造,更是證明——中國工人靠自己的技術,一樣能造出好東西。

改造成功的訊息很快傳開,附近幾個工廠都來取經。省機械廳的領導親自來考察,看完試機後,握著林建軍的手說:“小林同誌,你們這是為全省的技術革新帶了個好頭!這改造方案要推廣,讓更多工廠受益!”

張廠長在全廠大會上宣佈:“從今天起,廠裡成立‘技術革新小組’,林建軍任組長,撥專款支援!誰能搞出新技術、新發明,重獎!”

那天晚上,林建軍回到家,發現蘇嵐給他留了晚飯,旁邊放著林衛國的信。兒子在信裡說,清華的半導體實驗室要引進新裝置,他申請加入了除錯組,還附上了幾張自己畫的電路圖,上麵有不少與軋機液壓係統相通的控製邏輯。

“父子倆真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蘇嵐笑著給他端來熱湯,“都跟機器較上勁了。”

林建軍看著信,突然覺得渾身的疲憊都消失了。他想起係統獎勵的“科技發展綱要”裡說,1980年代將是技術引進與自主創新並行的時代。現在看來,這條路他們已經踏上了——不是盲目依賴進口,而是消化、吸收、再創新,用自己的雙手,造出真正屬於中國的先進裝置。

窗外的月光照亮了車間的方向,那裡還亮著燈——小馬帶著學員們在加班,要把改造方案整理成標準圖紙。林建軍知道,這隻是開始。未來的軋鋼廠,未來的中國工業,還有更多的技術難關等著他們去攻克。而他和這些年輕的技術員們,已經做好了準備。

技術革新的潮水,正在這個春天,悄悄漫過工廠的每一個角落,也漫過一個民族積蓄已久的希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