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344章 林衛國的“院士之路”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44章 林衛國的“院士之路”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紛紛揚揚的雪花給中關村的科技園蓋上了一層白毯。建軍科技的研發中心裡,暖氣開得正足,林衛國盯著電子顯微鏡下的矽片,眉頭微蹙——0.8微米製程的晶片測試出現了微小的漏電,這意味著之前的光刻膠配方還需要微調。

“林工,工程院的公示出來了!”小張拿著一張列印紙衝進實驗室,聲音裡帶著抑製不住的激動,“您……您入選院士候選人了!是咱們半導體領域最年輕的候選人!”

林衛國的手頓了頓,電子探針在矽片上留下一個幾乎看不見的痕跡。他轉過身,接過公示名單,目光落在“林衛國(42歲,建軍科技)”那行字上,鏡片後的眼睛裡閃過一絲驚訝,隨即是深沉的平靜。

“還隻是候選人。”他把公示紙放在實驗台上,拿起鑷子夾起矽片,“先把漏電問題解決了再說。”

小張卻按捺不住興奮:“這可是工程院院士!多少人奮鬥一輩子都夠不上邊!您才42歲啊!”他看著林衛國專注除錯裝置的側臉,突然想起剛進公司時,這位年輕的技術負責人為了攻克封裝技術,在車間連續待了四十天,眼睛熬得像兔子,“您這幾年的成果,拿院士絕對夠格——半導體封裝技術國產化、gsm基帶晶片自主研發,哪一項不是填補國內空白的?”

林衛國沒說話,隻是調整了一下顯微鏡的焦距。螢幕上的矽片缺陷清晰可見,像地圖上的細小裂縫。他想起十年前剛從斯坦福回國時,父親對他說的話:“搞技術彆想著頭銜,能解決國家的難題,比啥都強。”這些年,他一直記著這句話,從沒想過“院士”這兩個字會和自己扯上關係。

訊息很快傳到了林建軍那裡。他正在車間檢查新到的五軸加工中心,聽完蘇嵐的電話,隻是淡淡一笑:“知道了。讓他安心搞研究,彆分心。”

蘇嵐在電話那頭笑:“你啊,兒子都成院士候選人了,還這麼沉得住氣。我剛看了公示名單,衛國是最年輕的,不少老專家都為他站台呢。”

“年輕不是資本,成果纔是。”林建軍擦了擦手上的油汙,“當年他在清華實驗室熬夜做實驗,在斯坦福啃外文文獻,在咱們這舊廠房裡除錯裝置,那些苦沒白吃。”他頓了頓,語氣裡終於帶了點欣慰,“不過,能得到認可,總是好事。”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響起,帶著歲月沉澱的厚重:【檢測到“技術傳承階段性成果顯現”,林衛國院士候選資格符合“三代接力”主線。】

【獎勵“半導體前沿技術預判報告”:包含0.1微米以下製程關鍵技術、三維封裝趨勢分析,為下一代研發提供方向。】

林建軍把報告裡關於“銅互連技術”的章節折起來,打算晚上交給林衛國。這是0.1微米製程的核心難題,也是他們下一步要攻關的目標。他知道,兒子能走到今天,除了自身的天賦和努力,也離不開時代的機遇——改革開放讓他們能接觸到國際前沿,國家對科技的重視讓民營企業也能參與重大專案,而那些“恰到好處”的係統提示,不過是幫他們少走了些彎路。

院士評選的答辯環節安排在春節後。林衛國準備了整整三個月,把近十年的研究成果梳理成厚厚的報告,從技術原理到產業化應用,每一個資料都經得起推敲。答辯那天,他穿著一身合體的西裝,站在工程院的報告廳裡,麵對幾十位院士的提問,從容不迫。

“林教授,您的gsm基帶晶片雖然實現了國產化,但在功耗控製上與高通還有差距,這怎麼解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院士問道。

林衛國調出測試資料,語氣坦誠:“確實有差距,這是我們的短板。但我們的晶片成本隻有高通的三分之一,更適合國內市場的普及。目前我們已經研發出第二代晶片,功耗降低了15%,計劃明年量產。”他展示了新的測試曲線,“這是基於新型材料的改進方案,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

答辯結束後,老院士拉著他的手說:“年輕人,做得不錯。我們這代人沒能完成的事,就靠你們了。記住,技術可以有差距,但骨氣不能有。”

1997年6月,當選名單正式公佈。林衛國的名字赫然在列,成為中國工程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訊息傳來,建軍科技的員工自發在廠區門口掛起了橫幅:“祝賀林衛國院士!”鄭師傅帶著車間的老夥計們,用邊角料做了個“院士之家”的牌匾,敲鑼打鼓地送到了研發中心。

“小林,不,林院士!”鄭師傅笑得合不攏嘴,皺紋裡都透著驕傲,“當年你爸帶你來車間,你還穿著學生裝,現在成院士了,我們臉上都有光!”

林衛國接過牌匾,眼眶有些發熱:“鄭師傅,沒有大家的支援,我啥也不是。這牌匾,該掛在廠裡的榮譽室,是咱們所有人的功勞。”

更讓全廠振奮的是,不久後,“國產gsm基帶晶片及產業化”專案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頒獎典禮上,林建軍作為專案總顧問,和林衛國一起站上了領獎台。父子倆穿著中山裝,胸前彆著鮮豔的紅花,在閃光燈下格外醒目。

“爸,謝謝您。”下台時,林衛國輕聲說。他想起小時候,父親趴在煤棚裡給他講機械原理;想起高考時,父親頂著壓力讓他放棄工廠學徒,全力備考;想起回國創業時,父親把工廠的大半利潤投進風險極高的半導體研發……沒有父親的堅持和指引,就沒有他的今天。

林建軍拍了拍兒子的肩膀:“是你自己爭氣。這獎,你配得上。”他看著主席台上“科技強國”的標語,突然覺得,那些年在軋鋼廠的辛苦,創業初期的艱難,都值了。

【叮!】

係統提示音帶著圓滿的回響:【“父子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達成,科技傳承典範形成。】

【獎勵“國家科技戰略顧問資格”:可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專案決策諮詢,助力頂層設計。】

訊息傳開,成了中關村乃至全國科技界的美談。媒體爭相報道這對“院士父子”,稱他們是“中國科技界的脊梁”。老首長特意打來電話,聲音洪亮:“我就知道你們父子倆能成大事!當年你說要讓中國的技術站起來,現在真的做到了!”

慶功宴上,傻柱端著酒杯,非要給林衛國敬酒:“林院士,我老傻不會說啥大道理,但我知道,你和你爸都是乾實事的。這杯酒,敬你們給中國人長臉!”

林衛國笑著喝酒,目光掃過席間的同事——小張已經能獨當一麵,負責第三代晶片的研發;蘇嵐正在和法務部討論國際專利佈局;父親則在和老專家們交流下一代半導體材料的發展趨勢。他突然明白,“院士”不僅是榮譽,更是責任——要帶領團隊攻克更多技術難關,要為國家培養更多科技人才,要把“科技報國”的接力棒穩穩傳下去。

夜深了,林衛國還在研發中心加班。他翻開父親給的“前沿技術預判報告”,上麵關於“量子點發光二極體”的描述讓他眼前一亮。窗外的月光照在報告上,也照在他年輕而堅定的臉上。

林建軍悄悄走進來,放下一杯熱牛奶:“早點休息,明天還要開會。”

“爸,您看這個。”林衛國指著報告,“量子點技術如果能突破,顯示螢幕的能耗能降低一半,色彩還原度也會更好。”

林建軍看著兒子眼裡的光,像極了年輕時的自己。他知道,屬於林衛國的時代才剛剛開始,而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像他這樣的年輕人,帶著技術的火種,照亮中國科技的未來。

離開研發中心時,林建軍回頭望了一眼。那扇亮著的窗戶,像黑夜裡的一盞燈,指引著方向。他想起係統獎勵的“戰略顧問資格”,心裡已經有了新的規劃——不僅要做好企業,更要為國家的科技戰略出份力,讓更多像建軍科技這樣的企業成長起來,讓中國的科技真正屹立於世界之巔。

父子倆的名字,從此不僅刻在獲獎證書上,更刻在了中國科技發展的裡程碑上。而他們的故事,還在繼續——在實驗室的燈光裡,在車間的機床聲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科技報國”的接力中。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