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73章 應對“技術封鎖”的預案
中關村“建軍科技”總部的總裁辦公室還亮著燈。林建軍坐在紅木書桌後。桌對麵的林衛國剛結束跨國視訊會議,麵前的咖啡已經涼透。
“爸,您叫我回來,不隻是為了看這個吧?”林衛國摩挲著剪報邊緣,父親反常的嚴肅讓他心頭一緊。最近半年,由於西方的問題,半導體裝置的進口審批週期延長了三倍。
林建軍從保險櫃裡取出一個牛皮筆記本,扉頁標注著“係統密檔·1998”。他翻開其中一頁,指著係統獎勵的“科技競爭風險圖譜”:“你看這裡,”紅色箭頭從矽穀指向京城,在“半導體材料”“精密儀器”“工業軟體”三個節點上畫了圈,“去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係統就預警過,外部環境惡化時,技術封鎖會成為常規武器。”
當年林建軍咬牙將全部利潤投入光刻膠研發,現在他看著兒子,眼神裡帶著同樣的堅毅:“我們得搞‘技術備胎計劃’。”
林衛國的鋼筆在筆記本上頓了頓:“您是說……像當年的光刻機草圖那樣?”他想起1984年父親偷偷藏在煤棚夾層裡的技術資料,那些看似無用的圖紙,十年後竟成了打破技術壟斷的關鍵。
“但要更係統。”林建軍調出企業的技術圖譜,用紅筆將核心業務拆解成三十七個模組,“把半導體光刻、精密機床伺服係統、工業控製軟體這些關鍵的技術,分散到五個研發中心。”
林衛國突然明白父親的深意:“您是想讓每個中心都掌握區域性技術,就算某塊被掐斷,整體還能運轉?”他想起四合院拆遷時,父親堅持把老傢俱分散存放在三個倉庫,“雞蛋不能放一個籃子裡”的道理,原來早被用到了技術佈局上。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林建軍意識裡輕響:【檢測到“技術安全防禦體係”構建需求,觸發“戰時科技動員方案”。】
【方案核心:1.
建立跨區域技術協作網路,關鍵裝置實現國產替代清單管理;2.
與軍工單位共建“抗封鎖實驗室”,共享測試資料;3.
儲備3000名核心技術人才,簽訂“戰時服務協議”。】
林建軍眼前浮現出方案的細節:某型進口光刻機的國產替代方案裡,竟標注著1975年他在軋鋼廠改進的砂輪打磨工藝;人才儲備名單中,鄭師傅的兒子(現為精密部件車間主任)的名字赫然在列,備注著“擅長極端環境下的裝置搶修”。
“這方案……像為咱們量身定做的。”林建軍把關鍵頁推給兒子,“你看這條,‘利用三線建設時期的工業基礎,建立備份生產線’,這不就是你去年考察的****工業基地?”
林衛國的手指在“抗封鎖實驗室”條款上停留:“您是說,要和軍方合作?”他想起南海局勢緊張時,工廠緊急交付的艦載雷達部件,那時父親說的“企業要有保家衛國的本事”,原來不是隨口說說。
深夜的會議室裡,父子倆對著技術清單逐條推演。當討論到進口光刻膠的替代方案時,林建軍突然起身,從書櫃深處取出個鐵皮盒,裡麵是1989年係統獎勵的“光刻膠簡化配方”。泛黃的紙上,用鉛筆寫著“用蓖麻油替代進口增感劑”的批註,字跡稚嫩卻透著執拗——那是剛上大學的林衛國隨手記的。
“你當年算的這個配比,誤差在5%以內。”林建軍的指尖劃過兒子的筆跡,“現在合肥實驗室的資料分析顯示,加上納米級分散技術,完全能達到軍用標準。”
林衛國看著那張紙,突然想起大學暑假幫父親整理資料的日子。那時他不懂父親為何要收藏這些“過時”的配方,現在才明白,技術傳承從來不是線性的,那些看似斷點的積累,終將在某一天連成完整的鏈條。
天邊泛起魚肚白時,第一版“技術備胎計劃”終於成型。林衛國的筆記本上,除了冰冷的技術引數,還多了行父親補寫的話:“不僅要能活下去,還要在封鎖中變強。”這句話讓他想起四合院的老槐樹,每次台風過後,被吹斷的枝椏旁,總會冒出更堅韌的新芽。
清晨的陽光透過百葉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林建軍望著牆上的企業版圖,突然對兒子說:“把西安的機床研發中心,交給小王負責吧。”他想起1984年那個跟著鄭師傅在車間打雜的少年,現在已是能除錯五軸聯動機床的技術能手,“他知道什麼叫‘勒緊褲腰帶搞技術’。”
林衛國剛走出辦公室,就看到小王背著工具箱從電梯出來,工作服上還沾著機油。“林總早,昨晚除錯的那台精密鏜床,定位精度達到0.002毫米了!”青年的眼睛裡閃著光,像極了當年的林建軍。
【叮!】
係統的提示音帶著讚許:【“技術備胎計劃”啟動,符合“科技安全自主”戰略。】
【提示:真正的抗風險能力,不是預測風暴,而是在風暴來臨前,就造好了方舟。】
林建軍輕輕合上筆記本,封麵的“係統密檔”四個字在晨光中若隱若現。他知道,這個計劃或許十年都用不上,但隻要國家需要,這些分散在祖國各地的“技術火種”,終將彙聚成燎原之勢,就像當年四合院的煤棚裡,那盞昏黃的油燈照亮過的無數個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