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374章 家庭的“世紀團聚”
北京的雪下得格外溫柔,像給建軍科技的家屬院蓋上了一層厚厚的棉被。林建軍家的客廳裡卻暖意融融,暖氣片上烘著紅棗和花生,蘇嵐正在廚房和兒媳一起炸丸子,油鍋裡的滋滋聲混著窗外的鞭炮聲,是年節最熱鬨的背景音。
“爺爺,您看我這個!”七歲的曾孫林思遠舉著個樂高拚的“晶片模型”衝進客廳,小臉蛋凍得通紅,手裡的模型卻舉得穩穩的。這是他跟著林曉陽學的,雖然隻是些彩色積木塊,卻像模像樣地拚出了晶片的層級結構。
林建軍放下手裡的《人民日報》,笑著接過模型:“喲,咱們思遠都會做晶片了?比你太爺爺當年強,我像你這麼大,還隻會玩泥巴呢。”他指著模型最底層的藍色積木,“這塊是襯底,相當於地基,得結實,就像咱們做人,根基要穩。”
思遠似懂非懂地點頭,突然指著牆上的全家福喊:“爸爸在那兒!”照片是去年拍的,林建軍坐在中間,手裡捧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證書,蘇嵐挨著他,笑得眼角堆起皺紋;林衛國夫婦站在後排,林衛國手裡拿著塊晶片樣品;林曉陽則蹲在前排,身邊擺著他的核聚變裝置模型——四代人,三樣“傳家寶”,定格在同一個畫麵裡。
“爸,曉陽他們到樓下了。”林衛國推開陽台門走進來,身上還帶著寒氣,手裡拎著個保溫桶,“合肥實驗室剛出了新成果,他非要帶回來給您看。”
話音剛落,林曉陽就抱著個金屬盒子進來了,臉上帶著年輕人特有的興奮:“爺爺,您看這個!我們的超導線圈終於通過1000小時穩定性測試了,用的全是國產材料,效能比進口的還好!”他開啟盒子,裡麵是個纏繞著銀白色線圈的裝置,線頭處還連著測試線,顯然是剛從實驗室拆下來的。
林建軍戴上老花鏡,湊近了仔細看,手指輕輕拂過線圈表麵:“不錯,焊點很均勻,比你們上次送來的樣品強多了。”
蘇嵐端著一盤剛炸好的丸子進來,笑著拍掉曉陽身上的雪:“先彆聊你的線圈了,洗手吃飯。你爸特意讓食堂殺了頭年豬,燉了酸菜白肉,就等你回來呢。”
飯桌上的菜擺了滿滿一桌,最顯眼的是中間那盆紅燒肉,用的是傻柱當年傳下來的方子,肥而不膩,香氣能飄滿整個樓道。林建軍給每個人都夾了塊肉,最後夾起一塊放進思遠碗裡:“多吃點,長壯實了,以後才能接咱們家的班。”
“爺爺,接班是不是要學造晶片?”思遠嘴裡塞得鼓鼓的,含糊不清地問。
“不止是晶片。”林衛國放下筷子,拿起桌上的酒杯,“你爺爺那代人,造量具是為了讓中國有‘精度’;我們這代人搞晶片,是為了讓中國有‘速度’;到你曉陽叔叔這代,搞核聚變,是為了讓中國有‘高度’。你們這代,要站在我們肩膀上,看得更遠。”
林曉陽補充道:“就像爺爺常說的,技術沒有國界,但技術人有祖國。將來不管你學什麼,都得記得,要為國家做點實實在在的事。”
思遠似懂非懂地敬禮:“保證完成任務!”逗得滿桌人都笑了。
酒過三巡,林建軍從書房拿出個紅布包,裡麵是三枚勳章:一枚是他自己的“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獎章,一枚是林衛國的“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獎章,還有一枚是林曉陽在國際ai大賽上獲得的金獎獎牌。
“這三枚章,你們都拿著。”他把林衛國的獎章遞過去,又把曉陽的獎牌放在年輕人手裡,最後拿起自己的獎章,鄭重地放在思遠麵前,“這枚給思遠存著,等他長大了,做了對國家有意義的事,再親手戴上。”
思遠眨巴著眼睛,小心翼翼地捧著獎章,突然說:“爺爺,我長大了要造會飛的晶片,帶著大家去月亮上!”
“好啊。”林建軍摸了摸他的頭,眼眶有些發熱,“有誌向。爺爺這輩子,從四合院到中關村,從造量具到看你們造晶片、搞核聚變,就知道咱們中國人,隻要想乾,就沒有乾不成的事。”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意識裡響起,帶著四世同堂的暖意:【檢測到“家族四代團聚”,科技傳承脈絡完整,符合“代際接力”終極願景。】
【獎勵“家族精神圖譜”:將“踏實做人、科技報國”的核心理念具象化為可傳承的行為準則,強化家族凝聚力。】
林建軍看著腦海中浮現的“精神圖譜”,上麵清晰地標注著三代人的共同特質:林建軍的“堅韌不拔”,林衛國的“銳意創新”,林曉陽的“視野開闊”,而這些特質的根基,都是“家國情懷”。他突然明白,所謂傳承,不隻是技術的傳遞,更是精神的延續——從他在軋鋼廠時的“不服輸”,到衛國在實驗室的“不放棄”,再到曉陽麵對封鎖時的“不低頭”,這股勁,纔是家族最寶貴的財富。
窗外的煙花突然炸開,絢爛的光透過窗戶照在每個人臉上。林衛國舉起酒杯:“爸,媽,我敬你們一杯。沒有你們當年的堅持,就沒有我們的今天。”
林曉陽也跟著舉杯:“我也敬爺爺奶奶,還有爸媽。你們教會我的,比實驗室裡的公式更重要。”
思遠學著大人的樣子,舉著果汁杯:“我敬太爺爺太奶奶,祝你們身體健康,祝我們家的晶片飛上天!”
蘇嵐笑著擦了擦眼角:“快吃菜吧,菜都涼了。”她給林建軍夾了塊他最愛吃的炸丸子,“你啊,這輩子就惦記著技術和孩子,今天可得好好歇歇。”
林建軍看著眼前的一家人,突然覺得無比踏實。技術封鎖也好,國際競爭也罷,在這樣的團聚麵前,都成了過眼雲煙。他想起1977年那個寒冷的冬天,自己騎著自行車送衛國去考場,那時最大的願望是兒子能考上大學;1984年在舊廠房裡,他和鄭師傅等人啃著冷饅頭,夢想著造出不輸給德國的量具;而現在,他的孫子在攻剋核聚變,曾孫已經知道什麼是晶片——原來這就是幸福,是看著夢想在一代代人手裡,變得越來越清晰,越來越宏大。
春晚開始時,全家人擠在沙發上看節目。當小品裡提到“中國芯”時,思遠突然指著電視喊:“那是爸爸做的!”滿屋子的笑聲裡,林建軍悄悄拿出手機,給鄭師傅的兒子小王發了條簡訊:“給車間的兄弟們拜年,年後咱們的國產光刻機,該提速了。”
小王很快回複:“林總放心,我們都等著呢!”
放下手機,林建軍靠在沙發上,聽著家人的笑聲和電視裡的歌聲,心裡像揣著個暖爐。他知道,這個春節的團聚,不隻是親人的相聚,更是一個家族精神的加油站。未來的路還會有風雨,還會有挑戰,但隻要這股“接力”的勁在,隻要“科技報國”的初心在,他們就永遠能笑著麵對,穩穩前行。
煙花再次在夜空中綻放,照亮了客廳窗戶上的剪紙——那是蘇嵐剪的“四世同堂”,四個不同年代的人像,手牽著手,站在一片盛開的梅花裡。林建軍看著剪紙,突然想起係統獎勵的“家族精神圖譜”最後一句:“所謂家,是血脈的延續,更是信唸的傳承。”
而這份傳承,就是他能給這個時代,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