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451章 年的“中國科技版圖”
2025年立春後的第七日,北京四合院博物館的全息穹頂正在進行常規除錯。林建軍坐在輪椅上,任由智慧導覽車緩緩穿過“時代科技長廊”,玻璃展櫃裡陳列的物件像時光碎片般掠過:1950年代鏽跡斑斑的卡尺、2000年第一代觸屏手機原型機、2010年突破封鎖的28納米晶片模具,直至2024年那枚記錄著1066秒核聚變高溫執行的east等離子體資料膠囊。全息投影突然在頭頂展開銀河般的光流,勾勒出中國在人工智慧、量子通訊、新能源等領域的全球領跑坐標。
“爺爺快看!”十五歲的林思國指著穹頂投影的量子通訊節點,“咱們國家的百公裡量子通訊速率達到2.38kps了,比2022年快了幾千倍呢!”少年的聲音裡帶著少年人特有的興奮,指尖劃過虛擬螢幕上京滬量子乾線的動態傳輸波紋,彷彿能觸控到那看不見的量子糾纏態。
林建軍眯起眼睛,記憶回到2016年南海仲裁危機時。那時“建軍科技”緊急交付的艦載雷達部件還帶著試驗性瑕疵,而此刻量子通訊網路已經能支撐工行全國跨境支付係統的實時加密傳輸,交易資料在合肥量子都會網路覆蓋的500家黨政機關間穿梭,誤差率低至十億分之一。全息投影中突然浮現出“悟空”類腦計算機的960顆達爾文三代晶片陣列——這台全球首台神經元規模超20億的機器,執行功耗卻僅相當於電飯煲,讓ai從“工具”邁向真正的“夥伴”時代。
【叮——】
曾經熟悉的係統提示音並未在腦海中響起。林建軍意識到,自從將“人類命運共同體藍圖”移交國家後,他已徹底回歸純粹的觀察者角色。窗外的海棠花在春風裡輕輕搖曳,與展櫃中封存的1951年立功獎狀形成奇妙呼應:那是他人生科技征程的起點,而如今中國空間站的宇航員正透過舷窗,在距離地球400公裡的軌道上俯瞰著這片他奮鬥了七十餘年的土地。
“思國啊,”林建軍伸手輕撫全息投影裡的可控核聚變反應堆模型,觸感溫度比真實實驗室低兩度,“你知道中國環流三號的‘雙億度燃燒’意味著什麼嗎?”他調出2023年林曉陽團隊突破403秒執行時的新聞影像對比,“電子溫度1.6億度、原子核溫度1.17億度——這不僅是數字突破,更是人類真正馴服‘小太陽’的開始。”
思國若有所思地點頭,目光落在投影角落標注的“中國聚變能源公司”籌建資訊上。林建軍知道,這些成果早已超越了當年係統獎勵的技術框架——液態空氣儲能技術在沙戈荒地區每天釋放60萬千瓦時綠電,heps高能同步輻射光源第一束光穿透百年光學瓶頸,香山開源處理器在全球開源社羣引發的risc-v浪潮,都證明著中國科技正從“追趕者”蛻變為規則製定者。
臨近中午時分,博物館的全息投影突然切換為央視午間新聞畫麵:中關村論壇發布的十大科技成果中,可控核聚變穩態執行時長、量子通訊實用化進展、液態空氣儲能係統等赫然在列,主播激昂的聲音回蕩在穹頂下:“中國在新能源、基礎科研等關鍵領域的突破,正重塑全球科技競爭格局……”
林建軍的輪椅突然轉向“四合院生活區”。那裡的智慧護理機器人正在為參觀者演示“科技養老”服務:ai實時監測老人體征波動,遠端醫療係統根據視網膜血管影象預測慢性病風險。這讓他想起蘇嵐在2020年代初推動的智慧養老院建設——那時他體驗護理裝置時還感慨“缺醫少藥的年代終於過去”,而現在這些技術已普及到全國縣級以上養老機構,成為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堅實支撐。
博物館的導覽係統突然推送“緊急新聞切片”:全球科技企業市值實時榜單更新。林建軍看到“建軍科技”穩居前三,僅次於新能源巨頭和ai生態引領者,海外營收占比持續保持在40%高位。這讓他想起2018年晶片禁令下的絕地反擊——當美國試圖用實體清單扼殺中國科技時,正是林衛國提前十年佈局的光刻機草圖聯合上海微電子,研製出國產28納米光刻機打破封鎖,也為今日的全球研發中心網路(東南亞、歐洲、拉美)打下根基。
“科技無國界,但企業有祖國。”林建軍喃喃自語,輪椅在“全球版圖”展區自動懸停。全息投影展示著“建軍科技”的跨國專利池分佈:東南亞研發中心主攻固態電池回收技術,歐洲團隊深耕氫能重卡材料,拉美實驗室則聚焦熱帶雨林光伏製氫一體化係統。這些佈局既規避了地緣政治風險,又讓“雙碳”目標下的綠色轉型真正惠及全球產業鏈。
夜幕降臨時分,林建軍回到家中書房。電子屏上自動推送著林曉陽發來的專案簡報:可控核聚變並網工程進入倒計時階段,固態電池量產工藝包迭代至第五代,量子加密電網在西電東送工程中完成首次實戰驗證。老人的目光落在簡報末尾不起眼的附言:“星際探測器‘建軍號’火星計劃進入原型機籌備階段,2049載人登陸方案提上議程——這是您藍圖裡最耀眼的星辰。”
林思國突然推門而入,手裡捧著清華核物理專業的最新教材:“太爺爺,核聚變實驗室的王教授說中國環流三號的‘芯部磁流體控製技術’是咱們建軍科技十年前的專利延伸改進,真的嗎?”少年的問題帶著對家族曆史的探尋渴望。
林建軍輕輕點頭,從抽屜深處取出泛黃的技術筆記。扉頁父親的筆跡依然清晰:“技術是天下公器。”他翻開記錄著可控核聚變商業化路徑的頁麵,看著兒子和孫子們用紅筆批註的修正建議——這些痕跡證明著,係統雖然退場,但科技報國的信念早已融入血脈傳承。
“思國,你看這張藍圖。”林建軍調出曾經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科技藍圖”殘影,火星基地生態迴圈係統、月球核聚變推進器等引數若隱若現,“這些不是終點,隻是起點。”他指向窗外璀璨的城市燈火,量子通訊衛星在夜空劃出銀白色軌跡,“當年爺爺在煤棚裡修量具時,做夢也想不到中國的技術能照亮火星之路。但你這代人,要帶著全世界一起走向更遠的未來。”
晚餐時的家庭群像溫馨如常:林衛國在向蘇嵐展示企業百年計劃2.0草案,林曉陽正給五歲的林念軍講解ai倫理框架積木模型。全息電視突然切換到“天宮空間站”直播畫麵,宇航員操作著國產機械臂完成艙外維修。林建軍舉起保溫杯向螢幕致意——杯底沉著1951年那塊改變命運的“量具碎片”複製品,與電視裡反射的核聚變能源之光交相輝映。
深夜的四合院重歸寂靜。林建軍開啟《科學》雜誌,電子墨水屏自動定位到他撰寫的最後文章《中國科技的下一個百年》:可控核聚變、量子計算、腦機介麵等技術革命將重塑人類文明形態,而中國正站在引領變革的潮頭。月光透過窗欞灑落桌麵,將他的影子拉長投射在2025年全家福上——照片裡他捧著國家最高科技獎證書,身邊五代人笑靨如花,恰似那從四合院延伸至星辰大海的科技征程縮影。
林建軍闔上雙眼,任由記憶如量子糾纏般回溯:1951年軋鋼廠裡粗糙的量具打磨聲、2001年wto談判時的技術突圍、2018年光刻機車間的緊張除錯、2023年核聚變實驗室的歡呼雀躍……這些片段最終凝結成一句低語:“我們終於趕上了最好的時代——而你們,將創造更輝煌的未來。”窗外,第一顆北鬥導航衛星劃過夜空,將“建軍科技”在全球佈下的資料鏈節點一一照亮,彷彿在訴說著:中國人的科技征程,永無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