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67章 第一根軍工級鋼管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67章 第一根軍工級鋼管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初夏的陽光熾烈如火,透過軋鋼廠車間的高窗,在地麵投下刺眼的光斑。林建軍額頭上的汗珠順著臉頰滑落,滴在滾燙的軋機外殼上,瞬間蒸發成一縷白煙。他緊盯著眼前的顯示屏,上麵跳動的引數如同戰場的密碼——這是軍工級無縫鋼管的最後一次除錯,引數精度要求達到0.05毫米,比民用標準嚴苛了整整十倍。

“溫度1080c,穩定!”負責加熱爐的趙小剛扯著嗓子喊道,黝黑的臉上沾著煤灰,眼神卻亮得驚人。經過半年的曆練,這個農村來的學徒已經能獨當一麵,手上的老繭比車間的老工人還厚。

“軋製壓力880mpa,開始加壓!”林建軍的聲音沉穩有力,手裡的扳手微微調整著控製閥,每一次轉動都精確到1\\/4圈。係統獎勵的“軍工級無縫鋼管生產核心引數”在腦海中清晰浮現,從奧氏體化時間到冷卻速率,每一個節點都經過了上百次模擬計算。

李師傅蹲在軋機出口處,手裡捧著一塊浸了機油的厚帆布,神情比年輕學徒還要緊張。他手裡的卡尺已經校準了三次,遊標上的刻度被摩挲得發亮——這是他珍藏了三十年的德國貨,今天特意拿來檢測這根承載著全廠希望的鋼管。

車間裡靜得能聽到齒輪咬合的“哢嗒”聲,三十多個工人屏住呼吸,目光齊刷刷聚焦在軋機的出口。這根鋼管將用於某型反坦克炮的炮管試製,是國家軍工專案的關鍵配套件,容不得半點差錯。三個月來,他們攻克了“內壁粗糙度”“直線度偏差”等六個技術難關,報廢了整整兩噸鋼坯,才走到今天這一步。

“開始軋製!”林建軍一聲令下,劉衛國猛地按下啟動按鈕。巨大的軋機發出沉悶的轟鳴,鋼坯在輥輪間緩緩變形,通紅的管壁如同被馴服的火龍,沿著既定軌道延伸。

“壓力890mpa!”

“張力7.5kn,保持穩定!”

“冷卻係統啟動,水溫控製在25c!”

此起彼伏的報數聲裡,第一根軍工級無縫鋼管的雛形逐漸顯現。它比民用鋼管更細、更直,管壁在高溫下泛著均勻的橘紅色,沒有一絲褶皺或鼓包——這是金屬塑性變形達到完美平衡的標誌。

林建軍的手心全是汗。係統麵板上,“實時合格率預測”從65%緩慢攀升:70%、80%、90%……當鋼管的末端離開軋機時,數字穩穩停在了98%。

“停機!”林建軍大喊一聲,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顫抖。

李師傅第一個衝上去,戴著隔熱手套,小心翼翼地將鋼管抬到冷卻架上。水霧噴在管壁上,發出“滋滋”的聲響,升騰的白汽中,鋼管的輪廓愈發清晰——筆直如劍,切口平整,連最挑剔的老鉗工都挑不出半點瑕疵。

冷卻半小時後,李師傅拿起卡尺,手指因激動而微微顫抖。他先測外徑:“100毫米,誤差0.02毫米!”再測壁厚:“10毫米,誤差0.01毫米!”最後用粗糙度儀檢測內壁,螢幕上跳出的ra0.8數值,讓他猛地攥緊了拳頭。

“合格!全部合格!”李師傅的聲音嘶啞卻洪亮,像是吹響了勝利的號角,“比蘇聯進口的精度還高!”

車間裡瞬間爆發出震耳欲聾的歡呼,工人們互相擁抱、擊掌,有人甚至把安全帽拋向空中。趙小剛抱著劉衛國,哭得像個孩子——他永遠忘不了第一次銼廢零件時,林建軍說的那句“廢品堆裡才能長出真本事”。

林建軍靠在軋機上,長長舒了口氣。係統的提示音在腦海中炸響,帶著前所未有的激昂:

【檢測到宿主團隊生產出首根合格軍工級無縫鋼管,完成“國防基石”裡程碑任務!】

【任務意義: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實現反坦克炮炮管國產化,為國家軍工體係自主化提供關鍵支撐!】

【任務獎勵:“超高壓鋼管軋製技術藍圖”;“軍工專案對接許可權(初級)”;“國家級技術津貼(每月30元)”;“科技報國積分
2000”。】

一股更精密的技術資訊流湧入腦海,關於超高壓鍋爐管的軋製引數、材料配比、熱處理工藝……這些正是國家156個工業援建專案中急需的核心技術。林建軍閉上眼,感受著知識與責任在血脈中奔湧,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了——在朝鮮戰場見過太多戰友倒在敵人的炮火下,如今,他親手軋出的鋼管能鑄成保家衛國的盾牌,這份榮耀遠超任何獎勵。

下午三點,軍工驗收組的專家抵達車間。為首的是位佩戴上校軍銜的中年人,肩章上的炮彈徽章在陽光下閃著冷光,他是軍械部的王參謀,曾在朝鮮戰場指揮過反坦克作戰,眼神銳利如鷹,掃過鋼管時帶著毫不掩飾的審視。

“這是你們生產的樣品?”王參謀接過檢測報告,眉頭微蹙,“壁厚公差0.01毫米?直線度0.3毫米\\/米?你們確定這是國產裝置軋製的?”

林建軍平靜地遞上原始引數記錄:“王參謀可以現場複檢,我們全程保留了除錯資料。這根鋼管采用20crni合金材料,經過1120c奧氏體化處理,軋製壓力分三段控製,冷卻采用水-空交替工藝,確保應力消除。”

王參謀身後的老專家戴上白手套,用專用量具反複檢測,每一個資料都記錄在案。半小時後,他摘下眼鏡,對王參謀點點頭:“資料真實可靠,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優於我們從東歐進口的同型別號。”

王參謀的眼神終於柔和下來,他走到鋼管前,用指關節輕輕敲擊管壁,沉悶的“咚咚”聲如同戰鼓擂動。“好鋼!”他轉身握住林建軍的手,力道大得幾乎捏碎骨頭,“小夥子,你們為國家立了大功!知道嗎?前線的戰士們盼這種炮管,盼了整整三年!”

林建軍能感受到他掌心的老繭和顫抖的激動,這雙手或許曾握緊過反坦克炮的炮閂,在硝煙中守護過陣地。“這是我們應該做的。”他的聲音有些哽咽,“我們還能做得更好。”

當天傍晚,廠長劉建國帶著廠領導班子親臨車間。看到驗收組專家與林建軍握手的場景,老廠長眼眶一熱,轉身對辦公室主任喊道:“去食堂!殺兩頭豬,燉上!今晚全廠加餐,給試製組慶功!”

慶功宴設在車間旁的空地上,沒有桌椅,工人們就蹲在地上,捧著搪瓷缸碰杯。劉廠長舉著粗瓷碗,聲音因激動而沙啞:“同誌們!今天,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國工人能造出世界上最好的無縫鋼管!林建軍同誌帶領的團隊,用事實證明瞭——外國人能做到的,我們能做到;外國人做不到的,我們照樣能做到!”

“好!”三百多名工人齊聲呐喊,震得車間的窗戶嗡嗡作響。李師傅端著酒碗,走到林建軍麵前,第一次主動碰杯:“小林,我服了!以前總覺得老規矩不能破,是你讓我明白,真正的傳承不是守舊,是創新!這碗酒,我敬你!”

林建軍連忙舉杯回敬:“李師傅,沒有您的經驗指導,我們走不到今天。這榮譽屬於整個團隊。”

趙小剛和劉衛國擠過來,手裡捧著用紅布包著的東西——是他們用邊角料為林建軍打製的小擺件,一根微型無縫鋼管,上麵刻著“1954.6.18”,正是今天的日期。“師傅,這是我們的一點心意。”劉衛國的臉紅得像番茄,“以後我們跟著您,爭取造出導彈發射管!”

林建軍接過擺件,入手冰涼沉重,彷彿握住了整個團隊的赤誠。他想起剛穿越時,原主那本被汗水浸透的學徒手冊,短短三年,從廢品堆裡掙紮求生的學徒,到軍工專案的技術核心,這條路的每一步,都印著“奮鬥”二字。

【叮!檢測到團隊凝聚力達到峰值,觸發“傳承”特效。】

【獎勵:“試製小組核心成員忠誠度(滿值)”;“特殊合金材料配方(軍工級)”;科技報國積分
500。】

深夜的廠區萬籟俱寂,隻有試製車間還亮著燈。林建軍趴在繪圖桌上,修改著批量生產的工藝檔案,王參謀的話在耳邊回響:“下個月,第一批炮管將送往前線試驗場,若通過驗收,國家會給你們廠下達十萬根的訂單。”

十萬根。這個數字背後,是生產線的擴建、技術的再突破,還有無數個需要攻克的難題。但林建軍的心裡沒有絲毫畏懼,係統空間裡的“超高壓鋼管藍圖”泛著幽藍的光,像夜航船的燈塔,指引著方向。

劉廠長不知何時站在門口,手裡拿著一件軍綠色的工裝,上麵印著“軍工配套先進單位”的字樣。“這是給你的。”老廠長的聲音帶著欣慰,“王參謀剛纔跟我說,部裡決定把你納入‘156項重點工程’技術人才庫,以後有機會去蘇聯進修。”

林建軍接過工裝,布料粗糙卻厚重,彷彿承載著千鈞責任。他知道,這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從反坦克炮管到高壓鍋爐管,從軋鋼廠的車間到國家工業化的廣闊舞台,他的戰場永遠在需要突破的技術前沿。

窗外的月光灑滿廠區,照亮了“安全生產”的標語和堆積如山的鋼坯。林建軍握緊手中的鉛筆,在圖紙上勾勒出下一根鋼管的輪廓,線條堅定如鐵,正如這個正在崛起的時代,每一步都踏得紮實而有力。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