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 第90章 軋鋼廠擴建,林建軍牽頭新車間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情滿四合院之簽到人生 第90章 軋鋼廠擴建,林建軍牽頭新車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1955年的春天來得格外早,紅星軋鋼廠的擴建工地上已經一片熱火朝天。推土機的轟鳴聲震得地麵發顫,起重機吊著巨大的鋼梁在半空移動,穿著藍色工裝的工人們喊著號子,將一塊塊混凝土預製板拚接起來——這是國家“一五計劃”重點專案之一,新建的無縫鋼管車間將承擔更多軍工訂單,設計產能是老車間的三倍。

林建軍戴著安全帽,站在工地中央的高台上,手裡拿著一卷厚厚的圖紙,圖紙上密密麻麻標注著蘇聯進口裝置的安裝引數。他剛被廠長任命為新車間技術負責人,肩上扛著沉甸甸的責任——不僅要按時完成裝置除錯,還要解決一個棘手的問題:這些蘇聯裝置的核心零件依賴進口,一旦供應中斷,整個車間都得停擺。

“林科長,蘇聯專家瓦西裡教授到了,在臨時辦公室等著呢。”技術員小張氣喘籲籲地跑上來,手裡的資料夾被風吹得嘩嘩響,“他說裝置基礎預埋件的位置不對,讓咱們立刻停工整改。”

林建軍的眉頭微微一皺。預埋件是按蘇聯圖紙施工的,怎麼會不對?他快步走向臨時辦公室,推開門就看到瓦西裡正對著圖紙發脾氣,嘴裡的俄語夾雜著生硬的中文:“這是我們斯大林格勒工廠的標準!你們的工人根本不懂精密安裝!差一毫米都不行!”

“教授,您先彆急。”林建軍接過圖紙,對比著自己手裡的施工記錄,很快發現了問題,“您看,圖紙上標注的是‘莫斯科基準坐標係’,而我們用的是‘北京54坐標係’,換算時差了0.8毫米,不是施工誤差。”

他拿出計算尺,飛快地演算起來,筆尖在紙上畫出兩條相交的軸線:“我們可以調整後續的裝置定位,用墊片補償這0.8毫米,不用返工。”

瓦西裡湊過來看了半天,臉色漸漸緩和下來,最終點了點頭:“林,你是對的。你們的測繪精度比我想象的高,這讓我很意外。”他的語氣裡依然帶著傲慢,但眼神裡多了幾分認可。

林建軍沒有接話,心裡清楚,這隻是開始。蘇聯裝置的精密程度確實領先,但也存在明顯的“水土不服”——說明書全是俄文,工人看不懂;零件尺寸采用公製與英製混合標注,容易出錯;最重要的是,關鍵部件如軸承、齒輪,必須從蘇聯進口,價格高昂且週期長。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腦海裡響起,帶著環境檢測的提示:

【檢測到特殊地點“新車間工地”,符合“首次簽到”條件,是否簽到?】

“簽到。”林建軍在意識中回應,目光掃過正在吊裝的“2500噸水壓機”——這是新車間的核心裝置,也是除錯難度最大的一台。

【簽到成功!獲得“蘇聯裝置國產化改造建議”(軍工級)。】

【建議解析:針對進口裝置三大痛點提出解決方案:1

軸承替換:用哈爾濱軸承廠生產的313軸承替代蘇聯305軸承,通過調整遊隙補償精度差異;2

齒輪加工:采用“滲碳淬火
精密磨削”工藝,使國產齒輪壽命達到進口件的90%;3

液壓係統:將蘇聯礦物油改為國產46號液壓油,新增抗磨新增劑解決泄漏問題。】

一股詳細的技術資訊流湧入腦海,包括具體的零件型號、加工引數、替代材料的效能對比,甚至還有與國內廠家的對接方式。林建軍心中一震——這意味著他們可以擺脫對進口零件的依賴,實現裝置的“中國化”改造,這對保障軍工生產的連續性至關重要。

“林科長,您看這液壓係統的油管,介麵尺寸和咱們的不一樣,怎麼接?”一個老鉗工拿著扳手跑過來,臉上滿是愁容,“蘇聯的管接頭是錐螺紋,咱們的是柱螺紋,擰不緊,總漏油。”

林建軍走過去,拿起管接頭看了看,又對照係統給出的建議,立刻有了主意:“去機修車間,把柱螺紋的端部車成1:16的錐度,長度保留10毫米,再纏上生料帶,保證不漏油。”

“這樣行嗎?”老鉗工有些猶豫。

“試試就知道了。”林建軍拍了拍他的肩膀,“車好後先在低壓係統試,沒問題再用在高壓部分。”

老鉗工半信半疑地走了,瓦西裡教授恰好看到這一幕,皺著眉問:“林,你在修改裝置結構?這不符合操作規程!出了問題誰負責?”

“教授,是優化,不是修改。”林建軍拿出係統提供的“液壓油相容性報告”,翻譯成俄語遞給瓦西裡,“我們的46號液壓油粘度指數比蘇聯的m10油更高,適合咱們這裡的氣候,但需要調整密封方式。您看,這是實驗室的資料,泄漏率可以控製在0.1升\\/小時以內,符合國標。”

瓦西裡看著報告上的曲線圖,又看了看林建軍篤定的眼神,最終沒再反對,隻是丟下一句:“我會盯著的,出了問題你負責。”

接下來的半個月,林建軍幾乎泡在了工地上。白天指導工人安裝除錯,晚上就在臨時辦公室翻譯俄文資料,結合“國產化改造建議”繪製零件圖。他發現蘇聯裝置的電氣控製係統過於複雜,便提出用國產繼電器簡化電路,不僅降低故障率,還節省了30%的用電量。

“林科長,哈爾濱軸承廠回信了,說按您給的引數生產的軸承,精度達到了p5級,問咱們要不要先送一批樣品試試。”小張拿著電報跑進來,臉上帶著興奮,“他們還說,要是能成,以後可以長期供貨,價格比進口的便宜一半!”

“太好了!讓他們送50套過來,先裝在三號軋機上試機。”林建軍立刻在圖紙上標注,“告訴王師傅,準備做疲勞試驗,記錄軸承壽命。”

瓦西裡教授看著工人們熟練地將國產軸承安裝到位,又檢查了簡化後的電氣櫃,終於忍不住對林建軍說:“林,你的改造很聰明,比我們的工程師更懂得‘因地製宜’。我會向莫斯科寫報告,推薦你們的國產化方案,這對其他援華專案也有參考價值。”

林建軍笑了笑:“我們不是要替代蘇聯技術,是想在學習的基礎上做得更好。畢竟,適合自己的纔是最好的。”

【叮!】

係統的提示音在除錯成功的那一刻響起:

【“蘇聯裝置國產化改造建議”應用成效顯著:1

零件采購成本降低45%;2

供貨週期從3個月縮短至15天;3

裝置故障率下降28%。】

【獲得“裝置改造先鋒”稱號,工廠獎勵專項經費2萬元,可用於後續技術研發。】

新車間投產那天,廠長劉建國親自剪綵,看著第一根無縫鋼管順利軋製出來,激動地握住林建軍的手:“好小子,你不僅保住了工期,還解決了大問題!以後再也不用看蘇聯人的臉色要零件了!這是咱們廠自己的底氣!”

軍工驗收組的王參謀也來了,看著鋼管的探傷報告,連連點頭:“精度比之前還提高了0.02毫米,林科長,你們這新車間,真是為國家立大功了!”

傍晚回四合院時,林建軍的腳步格外輕快。剛進中院,就看到閻埠貴蹲在門口,手裡拿著算盤,看到他就迎上來,臉上堆著精明的笑:“建軍,聽說你們新車間投產了?我家解放說,現在廠裡都叫你‘裝置神醫’,再難搞的機器到你手裡都能修好。”

“都是團隊的功勞。”林建軍淡淡回應,他知道閻埠貴的兒子閻解放在技術科當學徒,這話多半是想拉近關係。

“我就說你是乾大事的料!”閻埠貴湊近一步,聲音壓得低低的,“我那小兒子解放,最近在學繪圖,你看能不能……給點撥點撥?他要是能學會,以後也能像你一樣,當技術乾部。”

“讓他自己多練習,有不懂的可以問技術科的老師傅。”林建軍沒有直接答應,也沒拒絕,“廠裡有夜校,教機械製圖,讓他報名去學,比我點撥有用。”

閻埠貴算盤打得劈啪響,立刻明白了意思——這是讓兒子靠自己努力,彆想走捷徑。他連忙點頭:“哎,好,我這就讓他報名去!你放心,絕不給你添麻煩!”

看著閻埠貴轉身的背影,林建軍嘴角露出一絲淺笑。四合院的人似乎漸漸明白,他的幫助有明確的邊界——可以提供機會,但不能走後門;可以分享經驗,但必須靠自己爭取。這種“等價交換”的相處方式,比之前的猜忌和算計,讓他省心多了。

回到耳房,林建軍拿出係統獎勵的“國產化改造後續方案”,上麵標注著下一步的研發方向:將蘇聯裝置的軋製速度從每分鐘15米提升至20米,通過優化電機功率和傳動比實現。這意味著產能還能再提升30%,完全能滿足明年的軍工訂單需求。

窗外的月光透過護欄,在圖紙上投下整齊的格子。林建軍拿起鉛筆,在“傳動比優化”旁畫了個五角星——這是他明天要和技術科討論的重點。他知道,新車間的投產不是結束,而是開始,在國家工業化的浪潮中,還有更多技術難關等著他去攻克,更多的“國產化”奇跡等著他去創造。

遠處傳來新車間試車的轟鳴聲,低沉而有力,像在為這個時代伴奏。林建軍的目光望向窗外深邃的夜空,那裡彷彿有無數星辰在閃爍,每一顆都代表著一個技術突破的可能。他知道,隻要守住這份鑽研的初心,一步一個腳印,中國的工業之路,一定會越走越寬。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