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從樵夫到季漢上將軍 第76章 洛陽震動(求月票)
-
中平元年,七月初三,冀州。
廣宗城下潰敗的浪潮尚未平息,董卓十萬大軍的殘部如驚弓之鳥四散奔逃,
將恐慌與絕望灑滿這片飽經戰火的大地。
然而,在這片頹敗的圖景中,卻有一支力量逆流而上。
劉備,這位心懷天下的漢室宗親,以白身客將之姿,毅然擔起了力挽狂瀾的重任。
他率領麾下精銳,轉戰千裡。
如同一枚堅韌的楔子,硬生生將由“天公將軍”張角領導的黃巾軍主力,死死釘在了钜鹿郡腹地,
守護著中原腹地的最後防線。
——
洛陽,南宮,德陽殿。
時值盛夏,殿內雖置有冰鑒,卻絲毫驅不散空氣中的燥熱。
高踞龍椅的劉宏麵色陰沉,
手中緊攥著一卷剛從冀州傳來的加急軍報,指節因用力而微微發白。
“廢物!蠢材!十萬大軍!朕的十萬大軍!”
劉宏猛地將軍報摔在禦階之下,聲音因極度的憤怒而尖厲,
“董卓這個隴西莽夫,竟然在廣宗城下敗得如此之慘!”
“折損朕多少糧秣,丟儘朕的顏麵!黃巾賊勢大,難道就是他喪師辱國的藉口嗎?”
殿內鴉雀無聲。文武百官屏息垂首,生怕天子的怒火降於己身。
尤其是司空袁隗。
他身為董卓舉主,此番力薦其出任中郎將,本指望他建功立業,成為自己在朝中的外援,以製衡大將軍何進與十常侍日漸膨脹的權勢。
誰知董卓不堪大用,才至廣宗不久便遭此慘敗,退守魏郡。
若非董卓尚知進退,未全盤潰逃。
而是據守魏郡整兵防備,阻黃巾南下,恐怕劉宏早已下詔鎖拿問罪!
“議一議吧,怎麼辦!”
劉宏狠狠瞪了袁隗一眼,雖未點名,但那一眼卻比直接斥責更讓這位四世三公的袁家家主如坐鍼氈。
袁隗心知此刻絕不能推諉,必須將話題從“追究責任”轉向“應對危機”。
他整衣出列,躬身至地,聲音惶恐:
“陛下息怒!老臣……萬死!”
先以請罪之姿穩住陣腳,隨即話鋒一轉,不替董卓開脫,而以退為進:
“董卓輕敵冒進,損兵折將,其罪難恕!老臣舉薦非人,甘受責罰!”
接著抬身,語氣凝重:
“然陛下明鑒,當務之急非獨究董卓之罪,而在穩定冀州局勢。”
“廣宗新敗,軍心渙散,賊酋張角凶焰正熾。”
“若朝廷處置不當,恐前線將士離心,冀州局勢將一發不可收拾!”
隨後,他話鋒再轉,暗自強調董卓之不可輕換:
“幸而董仲穎退守鄴城,重整旗鼓,據黃巾於河北。若使張角渡河南下,則司隸震動,京師危矣!”
一番話下來,連打帶削,滴水不漏。
也成功消退了劉宏怒火。
殿內依舊沉寂。
朝中已無兵無將,若此時撤換董卓,黃河防線一旦崩潰,誰能阻張角於河內?
無人可答。
就在這令人窒息的沉默中,太尉張溫,這位資曆深厚、素與袁隗不甚和睦的老臣,輕輕動了動袍袖,緩步出列。
他的動作從容,與袁隗方纔的惶恐截然不同。
“陛下,”張溫向禦座躬身,聲調平和卻清晰,“司空所言,不儘其實。”
此言一出,百官目光瞬間聚焦。
他瘋了吧?
都這般時候了,還有心思攻訐?就不怕引火燒身?
張溫還真不怕。
他感受著眾人的目光,不急不緩的從懷中掏出一卷帛書:
“陛下,冀州戰局,並非一發不可收拾。”
“董卓大軍潰敗,張角意圖乘勝南下之際,尚有一支人馬逆勢而上,欲挽狂瀾於既倒。”
他刻意停頓了一下,讓眾人消化片刻。
劉宏果然被引,身體微微前傾:
“太尉所指何人?有何作為?速道來!”
張溫將帛書交小黃門呈上,朗聲道:
“此乃臣近日所得冀州書信。其上明言:
有漢室宗親劉備,以寡兵孤軍逆行北上,擾黃巾後方,致張角不能南下!”
“劉備?”劉宏雖未聞其名,但又被“漢室宗親”四字勾起興趣,
“諸卿可識此人?”
短暫的沉寂中,新任宗正劉焉手中笏板微微一抖。
他麵色沉靜,心中卻已飛速權衡。
劉備他再熟悉不過!
昔任幽州刺史時,劉備曾帶兵解薊縣之圍,他還曾為其上表請功。
可看陛下反應,顯然未曾見過那封奏章。
劉焉目光掃過侍立禦旁的張讓、趙忠。二人掌文書傳達,若有人做手腳,必是他們。
作為清流一員,有給這些宦官難看的機會,他自然不會放過。
他心底冷笑:私扣軍功奏章,這次看你們如何脫身!
想到此處,劉焉跨步邁出,向著上位行了一禮:
“陛下,劉備,字玄德,涿郡涿縣人氏,乃中山靖王之後、景帝玄孫,確係漢室宗親。”
“中平元年黃巾亂起,他在涿縣組織鄉勇平亂。”
“此前在臣麾下效力時,曾協官軍作戰,陣斬幽州黃巾渠帥程遠誌、鄧茂,為解薊縣之圍立下大功。”
“臣在幽州任上時,確曾為其上表請功。”
“中山靖王之後……”
劉宏喃喃,好感頓生,隨即捕捉到關鍵,
“卿言曾上表文?為何朕全無印象?若早有表功,朕當記得。”
目光轉向侍立一側、掌文書傳遞的中常侍張讓,帶著質詢與冷意。
張讓隻覺寒意從腳底直衝頭頂,額角沁出冷汗。
他當然記得那封來自幽州的表文,隻不過當時覺得一個無關緊要的“漢室宗親”和鄉勇之功,在紛亂大局下不值一提,
眼看無人為其奔走,也冇得其孝敬。
便命下屬“留中”了。
這本是尋常操作,誰知此刻竟成清流攻訐的致命疏漏。私自扣留報功奏疏,可是死罪!
張讓反應極快,撲通跪倒,以頭觸地,聲音惶恐而自責:
“陛下息怒!老奴……老奴想起來了!確有一封幽州表文!”
“隻因當時賊勢浩大,各地軍報如雪片般飛來,文書堆積,或有小吏疏忽,未及時呈送禦覽!”
“老奴失察,萬死!懇請陛下治罪!”
這話說得好巧,既認其事,又將責任推給“文書堆積”與“小吏疏忽”,自己隻擔“失察”之罪。
不過劉宏雖然心知必有蹊蹺,但此時懶得追究,故不再看向張讓,轉回劉焉與張溫:
“如此說來,這劉備確實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