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18 章
-
lnpf
安全區襲擊失敗後,並未徹底消散,反而轉入
“遊擊騷擾”
模式。
今日在博米村西側埋置三枚罐頭盒改裝的土製地雷,明日在營區外圍糧道縱火焚燒稻草堆,後日又在溪邊取水點留下恐嚇字條,像打地鼠般,剛清除一處威脅,另一處便迅速冒頭,讓蘇慈與戰友們陷入持續的疲於應對中。
10
月
5
日清晨
6
時,蘇慈帶領的巡邏小隊沿營區至博米村的糧道巡邏時,阿庫突然駐足,指著路邊灌木叢:“蘇,你看
——”
撥開半人高的野草,三枚用美軍
re
罐頭盒改裝的土製地雷赫然在目,黑色鐵絲從罐頭盒延伸至旁邊的樹枝,隻要行人碰動樹枝,便會引爆盒內的□□與鐵釘混合物。“這是
lnpf
的低成本騷擾手段,殺傷力雖不及製式地雷,但鐵釘碎片能造成大麵積貫穿傷。”
陳默聞訊趕來,蹲在泥濘中,用防爆鉗小心翼翼夾住鐵絲,額角滲出冷汗,“上個月加納分隊的下士,就是被這種地雷炸傷右腿,清創時取出了
17
塊碎片,縫了
12
針。”
蘇慈端起
88
式狙擊槍,將瞄準鏡倍率調至
4
倍,視野掃過周圍雨林
lnpf
的觀察哨必然隱藏在附近樹杈或腐木堆後,他們清楚維和部隊狙擊槍的
800
米有效射程,不敢正麵現身,卻想用這種方式拖延糧道運輸,迫使村民因恐懼依賴其
“保護”。“他們的顧忌很明確:不敢造成平民死亡,怕觸發聯合國的‘強力反擊條款’。”
蘇慈在戰術筆記本上快速記錄,“上月政府軍因
lnpf
殺害
3
名平民,直接調用武裝直升機空襲其據點,摧毀了
3
個武器庫,這是他們不願再承受的代價。”
果不其然,當日下午
14
時,蘇慈在溪邊取水點發現一張用炭筆書寫的字條,字跡潦草:“再幫聯合國運糧,下次炸的就是你們的茅草屋”,落款處僅畫了個歪歪扭扭的
“l”,刻意隱藏痕跡。阿米娜攥著字條,指節因用力而泛白,卻轉身對圍攏的村民喊道:“他們隻是嚇唬我們!要是不敢取水,才真中了他們的計!”
村民們沉默片刻,最終還是扛著水桶走向溪邊,在生存麵前,恐懼隻能暫時退讓。
這種拉鋸持續了整整
12
天,蘇慈的戰術背心上新增了
6
道被樹枝劃開的口子,88
式狙擊槍的槍管因頻繁穿梭雨林,沾滿了腐葉汁液與泥垢,每晚回營後,她都要花半小時用通條反覆擦拭膛線。10
月
18
日深夜
23
時,營區的紅色警報突然響起,西側傳來火光與爆炸聲,lnpf
居然冒險襲擊了工程連的運輸卡車停放區,三輛用於運送救濟糧的聯合國越野車被縱火焚燒,車身燒得焦黑,輪胎融化成黑色膠泥,幸得值班哨兵及時發現,司機僅受輕微燒傷。
“他們敢襲擊營區外圍,說明已瀕臨絕境。”
卡瑪爾在緊急會議上,將拳頭重重砸在木質會議桌上,帳篷因暴雨敲擊而微微晃動,“總部情報顯示,lnpf
的鑽石走私路線被塞拉利昂維和部隊切斷,歐洲軍火商因歐盟凍結資產,停止向其供貨,最近一週已有
11
名成員向政府軍投誠,全是因斷糧斷餉。”
蘇慈突然想起
10
天前審訊的那名
lnpf
俘虜,對方蜷縮在醫療帳篷裡,虛弱地說:“泰勒將軍承諾每月發
50
美元,卻三個月冇兌現,現在連玉米糊都喝不上,誰還願賣命?”
她起身提議:“利用他們的內部矛盾,通過阿米娜向
lnpf
普通成員傳遞‘投降不追責’政策,根據《日內瓦公約》,放下武器的武裝人員可獲得基本生活保障,這比跟著
lnpf
捱餓更有吸引力。”
卡瑪爾當即同意,翻譯連夜將政策寫成傳單,由村民在雨林中分發。3
天後,兩名
lnpf
成員揹著
ak-47,舉著白旗走向博米村哨所,他們的迷彩服沾滿泥垢,褲腿因饑餓而鬆垮。“跟著泰勒冇飯吃,還得天天躲你們的狙擊槍。”
其中一人放下槍時,手還在發抖,“聽說投降能吃飽,我們就來了。”
蘇慈讓炊事班煮了兩大碗玉米粥,看著兩人狼吞虎嚥的模樣,心裡五味雜陳
他們本是平民,不過是被戰亂裹挾的犧牲品。
10
月下旬,利比裡亞的戰亂局勢突然迎來轉機,10
月
22
日,聯合國安理會以
13
票讚成、2
票棄權通過第
1020
號決議,決定向利比裡亞增派
2000
名維和士兵,同時對
lnpf
控製的馬諾河鑽石礦實施
“全麵禁運”;10
月
25
日,歐盟宣佈凍結泰勒及其核心成員在歐洲的所有資產,包括瑞士銀行的
300
萬美元存款;10
月
28
日,美國通過駐科特迪瓦大使館向泰勒施壓,要求其
48
小時內派代表參加加納阿克拉的停火談判,否則將支援政府軍
“清剿行動”。
“這是國際社會對利比裡亞內戰的‘終極施壓’。”
卡瑪爾在營區簡報會上,展開聯合國局勢分析圖,“lnpf
的資金鍊
90
依賴鑽石走私,礦場禁運等於斷了他們的命脈;而政府軍這邊,士兵已連續
6
個月未發軍餉,厭戰情緒蔓延,雙方都冇有繼續打的資本。”
蘇慈在營區資料室查閱到《利比裡亞人道主義局勢報告》,數據觸目驚心:1995
年上半年,內戰已造成
12
萬人死亡,200
萬人流離失所,占全國總人口的
1/3;農業生產完全停滯,糧食自給率不足
20,80
的平民靠野果與樹皮充饑,5
歲以下兒童營養不良率高達
57。若國際社會再不乾預,利比裡亞將陷入
“無政府饑荒”,進而引發科特迪瓦、幾內亞等鄰國的難民危機,這是周邊國家不願看到的。
11
月
3
日,利比裡亞政府與包括
lnpf
在內的
6
個武裝派彆,在加納阿克拉簽署《全麵停火協議》,核心條款明確:11
月
15
日零時起,所有武裝派彆停止一切軍事行動;11
月
20
日前,各派需將武器集中至聯合國指定的
12
個存放點;12
月
1
日,聯合國維和部隊開始監督雙方撤軍,平民安全區由維和部隊全權接管。
“這份協議的本質是‘利益妥協’。”
卡瑪爾在協議解讀會上直言,“泰勒的
lnpf
獲得
3
個政府內閣席位,其核心成員免於戰爭罪起訴;政府軍保住了蒙羅維亞、布坎南等主要城市的控製權;平民的安全則作為‘附加條款’被納入,這是各方博弈後的最優解,卻遠非完美。”
蘇慈指尖劃過協議文字上
“查爾斯泰勒”
的簽名,這份停火協議,哪裡是什麼
“和平開端”,更像一場暴力博弈後的
“暫時休戰”。決策者們坐在阿克拉的會議室裡,用鋼筆劃分利益版圖,雨林裡的平民不過是這場博弈中
“被順帶保護”
的籌碼。可當她擡頭望向博米村方向,看到科菲追著蝴蝶跑過安全區的空地,笑聲穿透雨後的空氣時,又無法否認:哪怕是暫時的安穩,對此刻的平民而言,已是彌足珍貴的希望。
11
月
20
日,蘇慈接到新任命,加入聯合國停火監督小組,負責博米村周邊
lnpf
武裝的撤離監督,核心任務是確保其按協議將武器存入指定倉庫,同時防止政府軍趁機搶占
lnpf
控製區,引發新衝突。
監督任務的複雜性遠超預期。11
月
21
日上午
9
時,蘇慈與阿庫、薩米抵達
lnpf
的武器存放點
一間廢棄的橡膠加工廠,院內散落著數十把
ak-47、23
枚手榴彈與
17
枚土製地雷,卻空無一人。“他們在試探我們的反應。”
阿庫打開攝像機,鏡頭掃過武器堆,“按協議,lnpf
需派代表到場清點簽字,現在明顯是故意拖延。”
蘇慈通過對講機聯絡
lnpf
博米區分隊負責人卡魯,對方卻以
“需泰勒將軍親筆授權”
為由拒絕到場。直到下午
15
時,在聯合國駐利比裡亞特彆代表的直接施壓下,卡魯才帶著兩名隨從趕來,他穿著嶄新的叢林迷彩服,卻始終不敢直視蘇慈的眼睛,遞來的武器清單上,ak-47
數量僅
28
把,比聯合國情報部門掌握的
50
把少了近一半。
“卡魯先生,我們的偵察顯示,你們至少有
50
把
ak-47
在博米村周邊活動。”
蘇慈將列印的偵察照片攤在桌上,照片上的武器排列清晰,“協議第
52
條明確規定,所有武器需全部存放,若有隱瞞,聯合國將通報安理會,取消
lnpf
的內閣席位資格。”
卡魯的臉色瞬間從潮紅轉為蒼白,支支吾吾:“那……
那
22
把,被幾個成員私自帶走,我已經派人去追了,明天一定交上來。”
蘇慈清楚這是謊言,lnpf
想留部分武器作為
“談判底牌”,卻也明白她不會輕易妥協。“我給你
24
小時。”
蘇慈收起照片,語氣不容置疑,“明天此時,我要看到完整的武器清單,否則按違約處理。”
次日上午,卡魯果然帶來了
22
把
ak-47,卻全是槍身生鏽、槍管變形的報廢武器,明顯是故意替換。蘇慈蹲下身,撫摸著一把槍身上滿是劃痕的
ak-47,槍管內殘留的□□痕跡清晰可見,這把槍的口徑與上次襲擊糧道的子彈完全匹配。她想起自己的
88
式狙擊槍,槍托上的黑色膠帶被汗水泡得發黏,這兩個月裡,她用它瞄準過
lnpf
成員的手臂,也用它守護過平民的安全。“我們與他們,本質都是在用暴力追求目標。”
蘇慈在心裡自問,“他們用槍搶糧食,我們用槍護糧食,區彆不過是立場不同,卻都逃不開‘以強製強’的循環。”
監督撤軍期間,一場
“邊界爭議”
突然爆發,政府軍與
lnpf
都聲稱博米村西側的橡膠園是自己的
“曆史控製區”,雙方各派
10
名士兵在橡膠園邊緣對峙,ak-47
槍口直指對方,氣氛劍拔弩張。蘇慈趕到時,政府軍的中士正指著
lnpf
士兵怒罵:“這片橡膠園
1993
年就是我們的防區,你們憑什麼來搶!”
蘇慈立即上前,讓雙方士兵後退
100
米,隨後展開聯合國繪製的
“停火前控製區地圖”,紅色虛線清晰標註:橡膠園在停火前屬於
“平民自主耕種區”,不屬於任何武裝派彆。“協議第
73
條規定,停火後無主區域歸平民所有,任何武裝力量不得占用。”
蘇慈將地圖舉在雙方負責人麵前,看著他們不甘心卻又不得不妥協的表情,突然感到一陣深深的疲憊,她像個不停修補破洞的工匠,今天堵上了橡膠園的爭議,明天或許又會有新的衝突在彆處冒頭。她的
88
式狙擊槍能守護博米村一時的安全,卻護不住利比裡亞長久的和平;她的堅持能讓卡魯交出報廢的武器,卻改變不了決策者們
“利益至上”
的規則。
最終,雙方士兵陸續撤離,阿米娜帶著村民們在橡膠園插上
“平民所有”
的木牌,老人們手持鐮刀,割下停火後的第一茬橡膠,乳白色的膠汁滴進木桶,在陽光下泛著微光。“蘇,你看,以後我們終於能安心割膠了。”
阿米娜的笑容裡滿是釋然,科菲正蹲在橡膠樹下,用樹枝在泥地上畫著熊貓。蘇慈看著這一幕,心裡突然明朗:疲憊與矛盾都是真實的,但她願意選擇相信眼前的溫暖,相信科菲的笑聲不是短暫的幻覺,相信橡膠園的膠汁能澆灌出未來,相信自己的每一次堅守,都能讓
“暫時的安穩”
多延續一天,讓平民的
“安居樂業”
多停留一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