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27 章
-
“各選手就位!‘叢林霧障’模塊含常規靜態精度射擊(2
發)、多姿勢轉換(1
發)、彈藥快速裝填(10
秒),疊加‘5
秒
3
發動態速射
1
發靜態補射’‘800
米固定哨位靶
1200
米移動滲透靶’,限時
20
分鐘!”
裁判長的聲音透過擴音器炸開,聲波裹著清晨的涼意掠過靶場,觀眾席上數十架望遠鏡瞬間齊刷刷對準霧障區,帆布搭建的橡膠樹在微風中輕晃,晨霧還未散儘,像極了邊境實戰中的複雜環境。
“這組合夠狠,常規項目考底子,極限項目探上限,能把真本事的都篩出來!”
濟南軍區的觀摩參謀放下望遠鏡,指尖在戰術手冊上快速標註,身旁蘭州軍區的老狙擊手也點頭:“1200
米移動靶,已經摸到
85
式狙擊槍的有效射程極限了,還得算地球曲率,冇實戰經驗根本扛不住。”
蘇慈趴在高地土坡上,指尖先輕觸
85
式狙擊槍的槍管,清晨的露水在金屬表麵凝成細小的水珠,她掏出麂皮布,以
“順時針螺旋擦拭法”
快速拂過槍管,動作輕柔卻利落,像在嗬護並肩作戰的戰友。這把槍的有效射程標註為
1000
米,1200
米需換用特製
762
毫米大口徑狙擊彈(彈丸初速
830
米
/
秒,比常規彈高
50
米
/
秒),她提前讓軍械員按
“2
發常規精度彈(58
毫米)
3
發低後坐力速射彈
1
發靜態補射彈
2
發大口徑超遠彈”
的順序排列彈匣,彈匣扣上還貼了張米黃色標簽,用黑色馬克筆標註著
“彈種順序
/
射程適配”,避免緊張時因彈種混淆延誤時機。
常規靜態精度射擊率先啟動,150
米外的固定靶心直徑
5
厘米,是狙擊比賽的
“基礎門檻題”。蘇慈深吸一口氣,將呼吸調整為
“標準四段法”:吸氣
2
秒(感受氣流穩定性)、屏息
3
秒(鎖定靶心
計算風偏)、擊發
1
秒(指尖輕釦扳機,力度控製在
25
公斤
)、呼氣
2
秒(緩衝後坐力影響)。
“砰!”
的終極挑戰,靶心是
3
厘米寬的
“武裝分子手腕”
模型,旁側
“平民模型”
距離僅
12
米(比安全半徑還近
03
米),需使用反恐專用的非致命橡膠彈頭,這種彈頭初速
650
米
/
秒,比常規彈低
180
米
/
秒,下墜幅度更大。蘇慈趴在山坡草叢中,先掏出風速儀:西風
15
米
/
秒,濕度
80,海拔
700
米,1100
米子彈下墜
38
厘米,需修正風偏
20
密位。
她從揹包裡掏出
“彈道計算尺”,這是常規超遠距射擊的核心工具,快速轉動刻度盤:子彈飛行時間
17
秒,“平民模型”
在靶位左側,需將瞄準點右移
15
厘米避開風險。調整好瞄準鏡後,她屏息,右手食指輕釦扳機,力度控製在
2
公斤(避免橡膠彈頭因受力過大變形)。“砰!”
子彈在空中飛行
17
秒後,1100
米靶位的
“手腕”
模型亮起命中指示燈,“平民模型”
毫髮無損。
報靶員騎著摩托車衝回來,嗓子喊得沙啞:“10
環!非致命命中!平民安全!”
觀眾席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裁判長走過來,翻看蘇慈的射擊記錄,指著
“橡膠彈頭修正參數”
的標註:“1100
米非致命射擊還能避開平民,全軍找不出第二個,這參數算得比專業彈道軟件還準!”
馬銳的射擊因冇算準橡膠彈頭的下墜特性,子彈偏了
2
厘米,擊中
“武裝分子”
的肩膀,裁判當即扣
5
分,他歎了口氣:“常規非致命射擊都是
500
米內,這
1100
米,連彈頭特性都得重新算,太難了!”
所有模塊結束後,靶場中央的電子成績板亮起。
當裁判長握著話筒念出
“蘇慈,100
分”
時,觀眾席上的觀摩員、選手、工作人員紛紛起身,掌聲像潮水般席捲靶場。濟南軍區的參謀激動地拍著桌子,戰術手冊都滑落在地:“100
分!全軍狙擊比武史上第一個滿分!這纔是能上戰場的狙擊王者!”
陳峰端著兩瓶礦泉水走過來,遞一瓶給蘇慈,指尖還沾著槍管的餘溫:“服了,你把常規項目的基礎功磨到了骨子裡,極限項目又能靠實戰經驗破局,我輸得心甘情願。”
蘇慈接過冠軍獎盃,黃銅材質的杯身泛著溫潤的金光。
夕陽西下,橘紅色的餘暉灑在靶場上,1200
米處的移動靶指示燈還在閃爍。蘇慈揹著槍箱,腳步沉穩地走出靶場,軍靴踩在碎石路上,每一步都格外堅定。她回頭望了眼靶場,觀眾席上的老狙擊手們還在議論:“常規項目見功底,極限項目見本事,蘇慈兩者都占了,這冠軍實至名歸!”
但,這不是終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