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山雀兒 > 第 128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山雀兒 第 128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1996



11



15

日淩晨

3

點,作戰室的紅色警報燈突然亮起,刺耳的蜂鳴聲打破了營區的寂靜。邊境線傳來急報:一夥武裝走私團夥攜帶

ak-47

突擊步槍、製式手雷竄入境內,在雪山峽穀設伏,打傷兩名巡邏兵後,藏匿於峽穀深處的木屋中。

沙盤前,大隊長周建明用紅筆圈出木屋位置,桌上攤著兩張關鍵情報資料

一張是偵察機前日低空航拍的黑白偵察圖,木屋在圖上僅是個模糊的深色圓點,周圍的峽穀地形靠等高線清晰標註,海拔

2100

米的等高線密集纏繞,顯露出峽穀兩側陡峭的山勢;另一張是地麵偵察員潛伏兩夜手繪的彩色草圖,用紅藍鉛筆精準勾勒出木屋的三個視窗位置、煙囪朝向,甚至在角落標註

“木屋西側

3

棵鬆樹呈‘品’字形分佈,可作為狙擊參照點,樹乾直徑約

15

厘米”。

“雪天西風實測能到

3



/

秒,峽穀裡還有迴旋氣流,比你比武時的側風複雜得多。”

周建明指著航拍圖上的等高線拐點,“這處峽穀比咱們基地高

800

米,空氣密度低

12,子彈飛行阻力會減小,彈道下墜幅度會比平原少

03

厘米,得重點修正。1500

米已超

85

式常規有效射程(85

式狙擊槍常規有效射程

800

米,極限射程

1000

米),要不要調新列裝的

88

式?那槍的

58

毫米專用狙擊彈,在

1200

米內精度更穩。”

蘇慈俯身盯著手繪草圖,指尖輕輕劃過木屋左側視窗,這個視窗正對著峽穀入口,是最可能的火力輸出點。她擡起頭,語氣篤定:“不用,85

式的彈道特性我熟,換特製

762

毫米大口徑狙擊彈(彈丸質量

127

克,初速

830



/

秒,比常規彈高

50



/

秒),能把

1500

米的彈道偏差壓在

2

厘米內。但得給我配

6

倍微光瞄準鏡,雪天陽光反射強,普通

4

倍瞄準鏡的鏡片反光距離能到

800

米,容易暴露位置;另外,讓突擊組多帶

82

式煙霧彈,側風會讓煙霧擴散速度慢

30,能給他們爭取至少

30

秒的突進時間。”

參謀小李突然湊過來,指著草圖上的木屋:“蘇姐,1500

米的超遠距,就算用大口徑彈,子彈飛行時間得

18

秒,要是目標突然移動,根本來不及調整!”

蘇慈從揹包裡掏出磨得有些卷邊的筆記本,翻到

“超遠距動態射擊”

那頁,上麵用藍色圓珠筆繪著簡易彈道軌跡圖,標註著

“目標速度

1



/

秒時,提前量

=

速度

x飛行時間x12(風阻係數)”:“我在比武後專門練過

1500

米移動靶,隻要觀察員報點誤差不超

05

秒,就能穩住。而且偵察員說,那夥人在木屋周圍設了警戒哨,移動範圍不會超過

10

米,咱們有足夠的預判時間。”

次日淩晨

3

點,蘇慈與兩名觀察員,老鄭(負責鐳射測距與目標識彆)、小吳(負責風速與環境監測),踩著冇過小腿的積雪,潛伏在峽穀西側的山坡上。她用白色偽裝布將身體裹得嚴嚴實實,隻露出加裝了雪地迷彩套的微光瞄準鏡,鏡筒前端還貼了層防反光膜。老鄭趴在左側,手裡握著

1996

年部隊剛列裝的新型鐳射測距儀,鏡頭對準木屋方向,螢幕上跳動的數字最終定格:“1502

米,誤差±1

米,和偵察草圖標註的

1500

米基本一致。”

小吳的便攜式風速儀螢幕顯示:“西風

28



/

秒,濕度

75,每

5

分鐘有一次

05



/

秒的陣風,持續時間約

10

秒。”

蘇慈從戰術背心的筆袋裡掏出鉛筆,在筆記本上快速計算:“1500

米,大口徑彈飛行時間

18

秒,風偏補償

32

密位(常規參數

30

密位,雪天空氣密度大,額外加

02

密位),下墜修正

25

厘米(比常規多

03

厘米,抵消積雪對彈道的微弱阻力)。”

她調整瞄準鏡旋鈕,每轉動一格都停頓

1

秒,確保刻度精準對齊,85

式狙擊槍的瞄準鏡刻度最小單位是

01

密位,在

1500

米距離上,01

密位的偏差就會導致彈孔偏移

15

厘米,容不得半點馬虎。

“目標出現!木屋門口兩人,持

ak-47,左側那人正用右手往彈匣裡壓子彈,彈匣已空!”

老鄭的聲音壓得極低,手指輕輕指向目標方向,他手裡的望遠鏡加裝了微光附件,在雪夜能清晰捕捉

1500

米外的人影動作細節。蘇慈深吸一口氣,按

“雪天慢呼吸法”

調整節奏,吸氣

3

秒(感受氣流在指縫間的流動,確認風勢穩定),屏息

5

秒(將瞄準鏡十字線壓在目標肩部下方

10

厘米處,避開心臟等要害,優先實現繳械),右手食指輕釦扳機,力度控製在

25

公斤(,剛好觸發擊發,避免用力過猛導致槍身晃動。

“砰!”

槍聲被風雪裹著,僅在

50

米內清晰可聞。子彈穿透

1500

米的寒冷空氣,精準擊中左側目標的槍托,那把

ak-47

“哐當”

一聲掉在雪地裡,目標驚得渾身一震,轉身就往屋裡躲;蘇慈冇給對方反應時間,手腕以

15

度角微轉,將瞄準點移到右側目標的大腿外側(股骨位置,擊中後能限製行動,又不會造成致命傷),“砰!”

節。“你看這個,”

她指著剪報上的玻璃折射示意圖,“美軍遇到玻璃折射時,會提前測三塊不同位置的玻璃,取平均值修正,咱們下週模擬城鎮訓練,就加這個科目,實戰裡高樓玻璃的厚度、材質不一樣,折射偏差能差

05

密位,彆死記手冊參數。”

下午的資料室,是蘇慈的

“節,她用藍色筆補充了

“雪天空氣密度修正公式”;桌上攤開的《簡氏防務週刊》是通過外貿渠道訂閱的,在

“紅外瞄準鏡”

的圖片旁,她畫了個問號,旁邊寫著:“夜間狙擊用紅外瞄準鏡,能提升

50

命中率,但

85

式導軌適配性未知,需申請測試

目前部隊隻有少量

69

式紅外夜視儀,僅配備給偵察班,未普及到狙擊槍。”

1997



1



6

日,大隊召開形勢分析會,作戰室的牆上掛著

“香港迴歸倒計時

180

天”

的紅色日曆,數字用加粗的字體印著,格外醒目。周建明站在地圖前,手指劃過廣東、福建的邊境線,語氣凝重:“還有

6

個月香港迴歸,這段時間,境外的走私、滲透活動肯定會增多,咱們的邊境防線絕不能出任何紕漏!”

桌上攤著幾份檔案,有邊境地區近三個月的走私案件統計報表(上麵用紅筆圈出

“武器走私案件環比上升

15”),還有地麵偵察員冒著嚴寒傳回的

“近期走私路線手繪草圖”,用紅筆標註著

“高危路段”(多為山林隱蔽小道)。

“上級明確要求,要加強邊境線

24

小時巡邏,重點防控武器、毒品走私,絕不能讓任何危險因素影響迴歸大局!”

周建明的目光掃過全場,最後落在蘇慈身上,“蘇慈,你們狙擊組要重點練夜間射擊,走私團夥多趁夜色活動,微光、紅外條件下的射擊精度必須提上來,下週開始,每晚加練

2

小時夜訓。”

蘇慈坐在後排,手裡的筆記本記得飛快,字跡工整卻不失速度:“香港迴歸前邊境安防重點:1

優先給邊境任務小組配微光瞄準鏡,目前部隊庫存僅

12

台,需製定‘輪訓

實戰’的分配方案(夜訓時每組輪流使用,實戰任務優先保障一線小組);2

收集沿海各區域的海風、潮汐數據,製作‘沿海狙擊參數表’——

海風含鹽分,會增加子彈飛行阻力,比山地風偏修正需多算

02

密位;3

整理‘邊境目標識彆手冊’,加入偵察員手繪的‘走私車輛、船隻特征圖’(如走私船常在船底加裝暗格,走私車輛輪胎磨損程度高),幫助隊員快速區分平民與走私分子,避免誤傷。”

散會後,李鐵撓著頭湊過來,一臉疑惑地問:“蘇姐,香港迴歸是大事,可這跟咱們有啥關係啊?”

蘇慈合上筆記本,指著窗外飄揚的五星紅旗,眼神堅定:“香港是咱們中國的土地,迴歸是咱們國家的大事,咱們幫助守好邊境,不讓走私分子、壞人搞破壞,就是在為香港迴歸護駕,讓香港順順利利回到祖國懷抱。”

她從抽屜裡拿出一張《解放軍報》影印件,上麵刊登著

“英**隊開始從香港撤軍”

的新聞,配著一張黑白照片,照片裡,英國士兵正從香港軍營撤出。

2

月下旬,蘇慈帶隊執行

“沿海反走私”

任務。目標是一艘偽裝成漁船的走私船,船身刷著破舊的

“漁

0812”

編號,實則載著大批走私香菸和管製刀具,在距離海岸

3000

米的海域遊蕩,專挑漲潮時靠近岸邊。出發前,偵察員老楊特意送來一張

“目標海域手繪地形圖”,用藍色鉛筆標註著暗礁位置(避免巡邏艇擱淺)、潮汐規律(標註

“漲潮時間:淩晨

4



-

6

點”),還有走私船常停靠的臨時錨點(一處隱蔽的海灣)。

蘇慈趴在海邊的礁石上,冰冷的海水時不時濺到她的作訓服上,風裡帶著鹹腥味,吹得瞄準鏡的鏡片微微晃動,她趕緊用麂皮布輕輕擦了擦鏡片。“目標距離

3002

米,船隻晃動幅度

1



/

秒,海風

2



/

秒,有輕度海浪乾擾(浪高約

05

米)。”

老鄭的鐳射測距儀螢幕上,走私船的輪廓在海浪中上下起伏,老鄭的眼睛盯著螢幕,不敢有絲毫鬆懈。

蘇慈調整瞄準鏡的倍率至

12

倍,將十字線精準壓在船隻發動機的位置,這是走私船的要害,擊中後能讓船失去動力,又不會傷到可能的船員(情報顯示船上冇有平民,偵察員前晚潛伏觀察時,隻看到

5

名成年男性,且都攜帶管製刀具)。她在心裡快速計算動態提前量:“船隻晃動

1



/

秒,子彈飛行時間

35

秒(3000

米距離,762

毫米大口徑彈飛行時間),海浪乾擾係數

034,提前量設為

12

米(1



/

秒x35

秒x034)。”

手指輕釦扳機,力度控製在

25

公斤(剛好觸發擊發,避免用力過猛導致槍身晃動),“砰!”

槍聲被海風裹著,傳不了太遠。子彈穿透

3000

米的空氣,精準擊中走私船的發動機,黑煙瞬間從船艙冒出,船隻失去動力,開始在海麵上原地打轉。“巡邏艇突進!”

對講機裡傳來周建明的指令,兩艘巡邏艇從兩側快速包抄過去,船上的武警戰士荷槍實彈,很快控製了走私船,抓獲

5

名走私分子,繳獲走私香菸

200

餘箱、管製刀具

50

餘把。

1997



4

月,江南進入雨季,連綿的春雨淅淅瀝瀝下了半個月,空氣濕度始終保持在

90

以上,連靶場的地麵都積著一層薄薄的泥水。蘇慈接到新任務,協助公安部門抓捕盤踞在城郊廢棄紡織廠的販毒團夥,該團夥劫持了

3

名平民作為人質,且工廠周圍是密集的居民區,不能使用重武器,隻能靠狙擊壓製

突擊營救的方式完成任務。

提前兩天,蘇慈就帶著老鄭、王鵬冒著春雨勘察地形。廢棄紡織廠是一棟三層紅磚小樓,牆體斑駁,不少地方的紅磚都露了出來,窗戶大多冇有玻璃,隻剩下幾根生鏽的鐵欄杆,在風雨中輕輕晃動。她在筆記本上畫滿草圖,用不同顏色的筆標註關鍵資訊:“1

號視窗(二樓東側):距離

800

米,視野開闊,無遮擋,可能是歹徒的主要火力點;2

號視窗(二樓西側):距離

750

米,對著居民區小巷,巷子裡常有居民走動,需注意誤傷風險,射擊時需避開小巷方向;3

號視窗(三樓北側):距離

850

米,有鐵皮遮擋,僅能看到

1/3

視窗,射擊角度有限,需調整臥姿。”

為了摸清工廠內部結構,她還特意走訪了周圍的居民,一位頭髮花白、住了幾十年的張大爺告訴她:“這棟樓以前是紡織廠的車間,二樓有一條連通東西的走廊,走廊儘頭的房間有個小窗戶,以前是用來通風的,現在不知道還能不能用。”

蘇慈趕緊在草圖上補充:“二樓走廊儘頭小窗,距離

780

米,視窗寬約

30

厘米,可作為備用射擊點,適合壓製走廊內的歹徒。”

行動當天,春雨依舊淅淅瀝瀝,霧氣瀰漫在工廠周圍,能見度不足

1000

米,遠處的建築都像蒙了一層紗。蘇慈趴在工廠西側居民樓的三樓陽台,陽台上還晾著居民的衣服,她用居民的床單簡單偽裝了一下身體,手裡的

85

式狙擊槍加裝了防霧膜,這層防霧膜是她根據《簡氏防務週刊》上的技術資料,特意建議大隊采購的,能在濕度

90

以上的環境下,保持鏡片清晰

2

小時以上,避免霧氣影響瞄準。

“目標出現,1

號視窗,歹徒持□□指向人質,人質被綁在木質椅子上,位於目標左側

15

米處。”

老鄭的聲音壓得很低,帶著一絲緊張,“經確認,人質是兩名婦女、一名兒童,兒童坐在最裡麵的椅子上,距離目標

2

米,情緒穩定,冇有哭鬨。”

蘇慈的心臟微微一緊,瞄準鏡裡,歹徒的手槍正緊緊抵著一名婦女的太陽xue,手指已經扣在扳機上,隨時可能開槍。

她深吸一口氣,快速調整參數:東風

15



/

秒,濕度

90(空氣阻力比常規環境增加

10),風偏補償需從常規的

15

密位加至

18

密位,800

米距離的子彈下墜修正

12

厘米。“砰!”

子彈穿透

800

米的霧氣,精準擊中歹徒的手腕,手槍

“哐當”

一聲掉在地上,歹徒慘叫著捂著手腕後退,鮮血順著他的指縫滴落在地板上。

“突擊組突進!”

公安部門的指揮員在對講機裡下達指令,兩枚□□在工廠門口炸開,白色的煙霧順著春雨慢慢擴散,像一道屏障擋住了歹徒的視線。蘇慈趁機快速轉移到備用射擊點,二樓走廊儘頭的小窗,剛架好槍,就看到一名歹徒從

3

號視窗探出頭,舉著一把自製獵槍對準正在突進的突擊隊員。她來不及多想,快速修正風偏

02

密位(霧氣導致風速略有下降),“砰!”

子彈精準擊中歹徒的槍托,獵槍瞬間脫手,掉在工廠的鐵皮屋頂上,發出

“哐當”

的聲響,歹徒被隨後衝進房間的突擊隊員當場製服。

5

分鐘後,任務圓滿完成,3

名人質全部獲救(除了受了點驚嚇,冇有任何受傷),5

名販毒團夥成員被全部抓獲,現場還繳獲了

1

公斤毒品和

3

把自製獵槍。公安部門的負責人握著蘇慈的手,激動得聲音都有些發抖:“太感謝了!不僅製服了歹徒,還冇傷到一個平民,這纔是真正的專業!”

蘇慈笑著遞過一份任務報告,上麵詳細記錄了這次任務的射擊參數、地形分析:“這是我們整理的‘居民區反恐狙擊手冊’,裡麵有不同建築的射擊角度和安全距離,或許對你們以後的反恐任務有用。”

1997



5

月,距離香港迴歸僅剩

1

個月,營區裡的氣氛既緊張又期待,蘇慈在大隊的支援下,牽頭成立了

“狙擊精英培訓班”,第一批學員就是李鐵、王鵬這些有潛力的年輕隊員。她把自己這幾年的實戰經驗精心整理成教材。

培訓班的第一堂課,蘇慈冇有講枯燥的理論,而是帶隊員們到靶場,模擬

“邊境突襲”

場景,靶場裡用帆布搭起簡易的峽穀、木屋,還安排了兩名隊員扮演

“平民”(穿著普通的棉衣,手裡拿著

“農具”),還原真實的任務環境。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