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131 章
-
1997
年
9
月的北京,秋意漸濃,京郊的山地訓練場首期狙擊手培訓班的學員們揹著
15
公斤戰術揹包(含
85
式狙擊槍零件、3
天壓縮乾糧、急救包),軍靴踩在碎石坡上發出
“咯吱咯吱”
的摩擦聲,汗水順著迷彩帽簷滴落,在乾燥的地麵砸出細小的濕痕,轉瞬又被熱風烘乾。
“今天練‘山地狙擊協同’,兩人一組,觀察手負責測距、報環境參數,射手負責瞄準擊發,30
分鐘內完成
3
個移動靶打擊,”
蘇慈站在山腰的岩石上,手裡展開一張泛黃的手繪地形圖,圖上用紅藍鉛筆標註的等高線已有些模糊,風吹得她的迷彩服下襬緊貼褲腿,“重點練‘目標交接效率’,觀察手報完參數後,射手必須在
5
秒內完成擊發,實戰裡,敵人不會給你反覆覈對的時間。”
她頓了頓,目光掃過學員們緊繃的臉龐,“記住,協同不是‘單向服從’,是‘雙向補位’,觀察手漏了的氣流細節,射手要能通過環境判斷;射手算錯的彈道修正,觀察手要能及時提醒。”
學員們迅速分成
9
組,高大兵和林曉被分到一組,按蘇慈的
“優勢互補”
原則,體能強但細節粗疏的高大兵,剛好能和細膩卻節奏偏慢的林曉形成配合。可剛練了
10
分鐘,爭執就像山間的驟雨般突然爆發。
“你報參數能不能彆磨磨蹭蹭?每次都要等你翻半天彈道表,目標早跑出射擊範圍了!”
高大兵把軍用測距儀往地上一摔,金屬儀器磕在花崗岩上,發出
“哐當”
的脆響,他額角的青筋凸起,迷彩服領口被汗水浸得發黑,“剛纔那個
680
米目標,我報完‘西風
23
米
/
秒,風偏
21
密位’,你磨了
7
秒纔開槍,靶紙連個彈孔都冇有!”
林曉攥著
85
式狙擊槍的木質槍托,眼眶微微發紅卻不肯退讓,她從口袋裡掏出泛黃的彈道表,上麵用紅筆圈著
“山地迴旋氣流修正公式”,“參數錯了,子彈就是廢鐵!你看山坡下的蒲公英,絨毛一會兒往東南飄,一會兒往東北飄,這是典型的迴旋氣流,實際風偏得加
02
密位,我不覈對,子彈就會偏出
10
環!”
她指著彈道表上的備註,“這是你昨天訓練時漏記的,我特意幫你補在旁邊,你要是看了,就不會報錯關鍵參數。”
兩人的爭吵引來了其他學員的圍觀,吳峰靠在鬆樹上,抱著胳膊起鬨,軍靴踢著地上的石子:“我說男女兵彆湊一組吧,一個嫌慢,一個嫌糙,純屬互相耽誤!高大兵你跟我一組,咱們體能差不多,肯定能拿上的領花被陽光照得發亮,胸前的紅花用紅綢帶繫著,邊緣繡著
“榮譽”
二字。軍區領導親自為他們頒獎,高大兵激動得耳根發紅,隻會用力點頭,軍帽簷壓得更低,卻藏不住眼裡的光。林曉接過證書時,領導看著她的名字,笑著說:“你就是那個在山地狙擊裡,3
秒內修正迴旋氣流參數的女兵?好樣的!以前總有人說‘女兵扛不動狙擊槍’,你用成績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陳悅站在隊列裡,接過榮譽證書時,指尖有些發顫,幾個月前,她還因為夜間射擊連續
3
槍偏靶,躲在訓練場角落偷偷掉眼淚,如今卻能站在這裡,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表彰名單上。她悄悄拽了拽蘇慈的迷彩服衣角,聲音帶著哽咽:“□□,要是冇有您幫我把偽裝布墊在肩下,調整呼吸節奏,我可能早就放棄當狙擊手了。”
蘇慈拍了拍她的手背,掌心傳來溫暖的力量:“這不是我的功勞,是你自己肯較勁,夜間訓練你練到手指發麻,急救口訣背到淩晨,這些堅持纔是你拿榮譽的底氣,你用實力證明瞭自己。”
表彰大會結束後,張建國拿著一份燙金封麵的檔案找到蘇慈,封麵上
“北京軍區狙擊手訓練標準(1997
版)”
幾個字格外醒目:“軍區決定,把你的‘因材施教’模式推廣到全軍各部隊,還讓你下個月去石家莊陸軍學院,給其他□□講‘男女兵混訓’‘實戰化補訓’的經驗。”
蘇慈翻開檔案,裡麵詳細收錄了她總結的
“山地協同戰術”“夜間隱蔽射擊技巧”,甚至還有學員們的訓練案例,高大兵的
“地形勘察筆記”、林曉的
“精細操作日誌”
都被作為範例收錄,最後一頁
“實戰經驗顧問”
後麵,印著她的名字。
當天晚上,蘇慈坐在教研室裡,掏出自己的牛皮筆記本,翻開新的一頁,筆尖在紙上劃過,留下清晰的字跡:“1997
年
10
月
15
日,北京。以前總覺得,教學是‘我把經驗灌輸給學員’,如今才明白,教學是‘學員與我互相成就’。高大兵讓我知道,‘粗疏’可以用‘針對性訓練’磨細;林曉讓我懂得,‘慢熱’能靠‘細節自信’提速;陳悅讓我領悟,‘緊張’可借‘姿勢調整’化解。‘因材施教’從不是簡單的‘區彆對待’,是看到每個人的優勢,幫他們把‘我不行’變成‘我能行’;‘協同作戰’也不是‘誰遷就誰’,是讓每個人的‘長板’,拚成能擋住風險的‘團隊盾牌’。”
第二天清晨,蘇慈就來到訓練場,她掏出戰術板,用記號筆寫下新的訓練計劃:“下週開展‘城鎮反恐’專項訓練,重點練‘高樓狙擊參數計算’‘街道隱蔽轉移’‘室內近距離射擊’,組隊方式由學員自由選擇,繼續強化‘優勢互補’理念,訓練後需提交‘戰術優化建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