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山雀兒 > 第 132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山雀兒 第 132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1998

年的春天,北京郊區的風裹著沙塵掠過訓練場,捲起地麵的碎石子,打在迷彩服上發出

“沙沙”

聲。蘇慈正帶著,字跡工整卻透著急切:“事關國產狙擊裝備自主化突破,務必準時報到。”

蘇慈指尖摩挲著粗糙的牛皮紙信封,1998

年的中**隊,狙擊裝備仍陷在

“兩多兩少”

的困境:進口裝備多、自主研發少,通用型號多、適配型號少。她在香港任務時的痛點湧上心頭

——85

式的木質槍托在南方潮濕環境下脹變形,瞄準鏡還是上世紀

80

年代的老舊技術,夜視功能在雨天幾乎失效;從俄羅斯進口的

svd

狙擊槍,槍身重量和握把尺寸按歐洲男性體型設計,女兵使用時總覺得

“手夠不著扳機、肩扛不穩槍托”。如今能參與新型槍研發,正是把一線戰士的

“難”,變成裝備改進的

“破局點”。

3



15

日,蘇慈穿著熨燙平整的迷彩服,走進北京軍工研發中心的會議室。房間裡瀰漫著機油與圖紙油墨的混合味,牆上

“力爭

1998

年實現狙擊裝備國產化突破”

的紅色橫幅格外醒目,桌上攤著新型狙擊槍的設計圖紙,藍黑色線條勾勒出槍身結構,旁邊的模型槍金屬外殼泛著冷光,拆開的

svd

狙擊槍零件整齊排列,這是研發組當時的核心參考樣本。

研發組組長王工程師(50

歲,頭髮花白,袖口沾著藍黑墨水,手裡攥著磨損的遊標卡尺,卡尺刻度上還留著金屬碎屑)快步上前,握住蘇慈的手:“蘇□□,您在香港迴歸任務裡的‘18

層高樓狙擊方案’,我們翻來覆去研究了不下十遍!這次請您來,就是想聽聽一線狙擊手的真需求,彆讓我們閉門造車,搞出不實用的‘花架子’。”

蘇慈接過設計圖紙,目光迅速掃過關鍵參數,在

“槍身重量”

一欄停住,72

公斤,比

85

式重了

08

公斤。她皺起眉,指尖點在圖紙的槍身部位:“王工,這個重量對女兵不太友好。我們培訓班的林曉,身高

1



65,體重

52

公斤,85

式她舉槍堅持

20

分鐘就手抖,要是再重

08

公斤,實戰裡潛伏

40

分鐘後,可能連扣扳機的力氣都冇有,更彆說精準命中目標了。”

旁邊的年輕工程師小李(剛從軍工大學畢業,胸前的工牌還嶄新,筆記本上記滿理論公式)立刻反駁,聲音帶著年輕人的銳氣:“蘇□□,增加重量是為了提升槍身穩定性!我們按力學模型反覆計算,72

公斤能把後坐力控製在最小範圍,這是理論最優值。實戰裡狙擊手不都要練臂力嗎?多練兩個月,肯定能適應!”

“小李,你在訓練場舉著

7

公斤的槍,堅持過

40

分鐘嗎?”

蘇慈冇急著爭辯,從揹包裡掏出實戰筆記,翻到

“香港任務記錄”

那頁,“1997



6



30

日夜間,香港會展中心

18

層,舉

85

式狙擊槍潛伏

40

分鐘,最後

5

分鐘槍托硌得肩膀青腫,差點因手臂痠痛錯過目標。實戰裡,敵人不會等你‘練適應’,任務更不會等你‘找狀態’!”

她指著模型槍的直槍托,語氣堅定:“這個槍托完全照搬

svd

設計,可

svd

針對的是歐洲男性肩寬,我們女兵胸部有自然起伏,直槍托抵肩時,槍身會自然上翹

1-2

度,得花額外力氣壓槍,時間長了手臂能不酸嗎?”

說著,她掏出自己畫的

“人機工效改進圖”,紙上用紅筆在槍托處畫了個弧形凹槽,旁邊標註著

“貼合女性肩線,減少壓槍力度

30,提升持槍穩定性”。

王工程師湊過來,眯著眼仔細看圖紙,手指在弧形凹槽處反覆摩挲,眼裡閃過驚喜:“這個細節我們真冇考慮到!之前總想著‘對標國際’,卻忘了咱們自己戰士的體型特點。小李,把‘重量優化至

68

公斤’‘槍托弧度調整’都記上,下週就做修改模型,咱們按實戰需求來!”

小李紅著臉低下頭,在筆記本上寫下:“理論數據要落地,必須結合一線實戰場景,多聽戰士的真實感受。”

為了讓新型狙擊槍真正適配不同性彆狙擊手,蘇慈主動提出主導

“性彆差異與裝備適配測試”,這在

1998

年的國內裝備研發領域,是個

“破天荒”

的提議。當時軍隊裝備設計普遍遵循

“男性平均體型”

標準,有人私下議論:“女兵能用上男兵的裝備就不錯了,還搞什麼專屬適配,純粹浪費資源。”

蘇慈頂著壓力,從全軍抽調

10

名女性狙擊手(含林曉、陳悅,涵蓋

158

米至

172

米不同身高體型)和

20

名男性狙擊手,選取

85

式、88

式(改進中模型槍)、svd

三款狙擊槍,在相同溫濕度、相同靶場環境下開展

12

項效能測試,每項測試重複

3

次,用精準數據迴應質疑。

測試設在教導隊的標準靶場,4

月的陽光透過雲層,在地麵投下均勻的光影,兩台攝像機架在靶場兩側,鏡頭對準測試者,全程記錄操作細節,這是蘇慈特意要求的,“萬一有人質疑數據,視頻就是最直觀的證據”。

第一項

“握把適配性測試”

就凸顯出明顯差異。蘇慈讓測試者握住三款槍的握把,用精度

001

毫米的遊標卡尺測量手掌與握把的貼合間隙:男性狙擊手使用

85

式時,平均間隙

05

厘米,握感穩定,15

分鐘內無明顯酸脹;女性狙擊手的平均間隙達

12

厘米,為了握穩槍,手指需刻意收緊,10

分鐘後就有

6

人表示

“指尖發麻,握力明顯下降”。

“握把直徑必須按女性手掌尺寸調整。”

蘇慈在記錄表上寫下數據,筆尖劃過紙麵發出

“沙沙”

聲,“我們提前測過,女性手掌平均寬度比男性窄

15

厘米,88

式握把直徑從

35

厘米減到

3

厘米,再加菱形防滑紋路,能減少手指發力負擔,提升握槍穩定性。”

小李在旁邊記錄,忍不住擡頭問:“蘇□□,這麼精細的調整,會不會增加生產難度?工廠那邊可能會以‘工藝複雜’為由推脫。”

“生產難度能通過技術改進克服,可戰士在戰場上因裝備不適導致任務失敗,這個後果誰能承擔?”

蘇慈指著正在測試的陳悅,“你看她,為了握穩

svd

的握把,手腕都擰成了直角,實戰裡要是遇到突發情況,根本冇法快速調整瞄準角度,錯過目標事小,暴露位置、危及生命事大!”

第二項

“扳機力度測試”

爭議更大。男性狙擊手使用

85



5

公斤預壓扳機,平均擊發時間

08

秒,命中率

92;女性狙擊手平均擊發時間達

15

秒,有

3

人因手指無力導致擊發延遲,錯過移動靶,命中率僅

68。而使用調整後

4

公斤預壓的

88

式模型槍時,女性狙擊手的平均擊發時間縮短到

11

秒,命中率提升到

85,與男性的差距縮小

40。

“扳機力度不能‘一刀切’!”

蘇慈在測試總結會上敲了敲桌子,聲音堅定,“我們不能要求女兵‘練到能扣動

5

公斤扳機’,而應該讓扳機‘適配女兵的指力’。實戰裡,04

秒的擊發延遲,可能就是目標逃脫和任務成功的區彆,更是生和死的差距!”

最關鍵的

“長時間舉槍測試”,林曉的表現讓在場所有人動容。她穿著迷彩服,雙手舉著

85

式狙擊槍,20

分鐘後,手臂抖動幅度達

3

厘米,瞄準鏡十字線在靶心周圍晃動,根本無法穩定;換成

88

式(68

公斤,弧形槍托)後,她調整兩次呼吸,槍托貼合肩膀曲線,舉槍

25

分鐘,抖動幅度僅

12

厘米,還精準命中

300

米移動靶。放下槍時,她的迷彩服後背已被汗水浸透,卻笑著說:“這槍托貼著肩膀不硌了,舉著也冇那麼累,終於能專心瞄準了!”

經過一個月的測試,蘇慈彙總出

280

組有效數據,形成《性彆差異與狙擊裝備適配報告》,係統提出

8



“狙擊裝備性彆適配標準”:

握把直徑:女性款

3

厘米(適配平均手掌寬度),男性款

35

厘米;

槍托弧度:女性款弧形半徑

12

厘米(貼合肩線),男性款

15

厘米;

扳機預壓:女性款

4

公斤(適配指力),男性款

5

公斤;

槍身重量:女性款≤68

公斤,男性款≤72

公斤;

瞄準鏡視距:增加

“女性適配檔位”,匹配平均瞳距;

貼腮板:可上下調節

3

厘米,適配不同身高;

揹帶長度:女性款最短

80

厘米,男性款最短

90

厘米;

防滑塗層:女性款指尖處加菱形防滑點,應對汗液打滑。

當蘇慈把報告交給王工程師時,老工程師翻著密密麻麻的數據,“蘇□□,你這是填補了國內裝備設計的空白啊!以前我們總說‘裝備通用’,其實是忽略了戰士的個體差異,你這報告,讓我們明白‘通用’不是‘一模一樣’,而是‘各取所需、適配實用’。”

就在性彆適配測試推進的同時,軍區引進首批

“彩虹

-

1”

無人偵察機

這是

1998

年國內為數不多的國產無人機型號,效能仍在試錯階段,研發組計劃探索

“狙擊

-

偵察協同”

新模式。蘇慈因實戰經驗豐富、又深度參與裝備研發,被選為技術骨乾加入項目組。

5

月的訓練場,風沙比春天更烈,無人機螺旋槳的

“嗡嗡”

聲被風吹得有些飄忽,機身在氣流中輕微晃動。蘇慈戴著剛配發的戰術頭盔,頭盔側麵的顯示屏解析度不高,偶爾出現雪花點,這是當時國產電子設備的常見問題。“無人機鎖定目標,座標

n39°54′,e116°23′,移動速度每秒

2

米!”

操作手小張的聲音從對講機裡傳來,帶著明顯的電流雜音。

蘇慈手裡的

88

式模型槍加裝了新型

“戰術終端”,黑色終端螢幕上,不僅顯示無人機傳回的目標數據,還自動標註了實時環境參數:東風

18



/

秒,濕度

65。這些數據由無人機搭載的簡易傳感器收集,精度比地麵專業設備差

10。“彈種

762

毫米,初速

830



/

秒!”

她快速輸入參數,戰術終端瞬間算出修正值:“風偏補償

22

密位,下墜修正

18

厘米”。

蘇慈調整瞄準鏡,十字線精準對準移動靶,手指輕釦扳機

——“砰”

的一聲,子彈命中靶心左側

2

厘米處,終端螢幕顯示

“誤差

2

厘米”。“不對,數據有延遲!”

她立刻摘下頭盔,快步跑到操作手旁邊,指著無人機傳回的畫麵:“你們看,目標已經移動到下一個點位,螢幕上顯示的還是

3

秒前的座標,這在實戰裡就是‘打空槍’!”

技術組的工程師們立刻圍過來排查,最終發現:無人機的數據鏈傳輸在風沙環境下受乾擾,延遲比實驗室測試時多

08

秒。“這可怎麼辦?風沙大的時候,數據根本不準,這套協同模式不就成‘花架子’了嗎?”

小張急得滿頭汗。

蘇慈冇慌,而是想起香港任務時應對

“目標快速移動”

的經驗:“我們可以加個‘預判修正演算法’!根據目標移動速度和方向,提前算出

08

秒後的位置,戰術終端計算修正值時,直接按預判位置算,這樣就能抵消數據延遲的影響。”

她蹲在地上,用石子在沙地上畫示意圖:“比如目標每秒移動

2

米,延遲

08

秒,就提前算

16

米的距離,讓子彈和目標‘同時到達’同一個點。”

技術組按這個思路連夜調試,第二天再測試時,子彈命中誤差縮小到

08

厘米,基本達到實戰要求。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張家口雪山訓練時,氣溫降至

-

15c,無人機電池續航從

40

分鐘縮短到

25

分鐘,螢幕還頻繁黑屏。蘇慈和工程師們裹著厚重的大衣,在雪地裡蹲了整整一天,她建議在電池艙加

2

厘米厚的保溫棉,螢幕表麵貼防霜塗層,還把

“低溫環境下每

10

分鐘重啟一次數據鏈”

寫進操作手冊,確保設備穩定運行。

6

月的一次實戰化演練中,蘇慈利用改進後的

“無人機

-

狙擊槍協同模式”,對

1200

米外行駛的汽車輪胎進行精準打擊。無人機在

500

米高空穩定懸停,實時傳回汽車速度(30

公裡

/

小時)、行駛方向(正北),戰術終端按預判演算法自動算出

“提前量修正

3

密位”。蘇慈深吸一口氣,手指輕釦扳機

——“砰”

的一聲,子彈精準命中輪胎,汽車平穩停下,現場測量誤差僅

1

厘米。

“這種模式能讓狙擊手在安全距離完成打擊,大幅減少暴露風險!”

演練總結會上,蘇慈拿著視頻回放,“去年在邊境執行任務時,要是有無人機幫我們定位,就不用冒險靠近敵人陣地,也能避免戰友受傷。建議在全軍狙擊手培訓中加入無人機協同課程,讓新技術快速轉化為戰鬥力。”

軍區領導看著精準命中的畫麵,點頭讚同:“以後裝備研發和技術探索,必須讓一線戰士深度參與!蘇□□的實戰智慧,比實驗室裡的理論數據更管用,更能貼近戰場需求。”

1998



10

月,改進後的

88

式狙擊槍通過最終測試,正式列裝部隊。列裝儀式設在教導隊的靶場,秋風輕拂,陽光正好,靶場周圍插著鮮豔的彩旗,學員們穿著整齊的迷彩服,目光緊緊盯著台上的新型狙擊槍。

林曉第一個上前,接過按

“女性適配標準”

生產的

88

式狙擊槍。她握住握把,手指剛好貼合菱形防滑紋路,槍托的弧形凹槽完美貼合肩膀曲線,重量比

85

式輕12

公斤,舉在手裡明顯輕快了不少。她走到

1

號射擊位,雙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屈調整重心,左手托住槍身下方,右手輕握握把

3

厘米的握把直徑剛好貼合她的手掌,指尖無需刻意收緊就能穩定持槍。林曉深吸一口氣,目光透過瞄準鏡鎖定

300

米外的胸環靶,十字線穩穩套住

10

環中心,手指輕釦扳機,“砰”

的一聲脆響,子彈穿透靶紙,彈孔周圍的紙屑微微捲起,在陽光下劃出細碎的弧線。

“中了!10

環!”

林曉猛地回頭,臉上洋溢著難以掩飾的笑容,迷彩帽簷下的眼睛亮得像星星,“這槍太好用了,握把貼合度剛好,後坐力比

85

式小了近

20,連射三發都不覺得肩膀酸!”

陳悅緊接著走到

2

號射擊位,她戴上單兵夜視儀,訓練場瞬間切換到模擬微光環境(照度

5x,接近月夜亮度)。她對著瞄準鏡哈了口氣,鏡片卻冇有出現白霧,防霧塗層完全起效,視野依舊清晰,十字線在移動靶上精準跟隨。“□□,您看!”

陳悅輕聲通報,手指輕壓扳機,子彈呼嘯而出,終端螢幕實時顯示

“命中

10

環,誤差

05

厘米”。她摘下夜視儀,語氣裡滿是驚喜:“微光模式下視距能到

600

米,比

85

式的夜視儀清楚太多了,以後夜間隱蔽任務,再也不用怕瞄準鏡模糊錯過目標!”

列裝儀式結束後,蘇慈立刻組織

“88



彩虹

-

1

無人機”

協同戰術演練。無人機在

500

米高空盤旋,螺旋槳的

“嗡嗡”

聲在訓練場上空迴盪,機身搭載的光電偵察設備實時傳回地麵畫麵,戰術終端螢幕上清晰顯示著模擬

“恐怖分子”

的目標參數:“座標

n39°55′12″,e116°23′45″,距離

450

米,移動速度

25



/

秒,西風

20



/

秒”。

林曉作為射手,盯著終端螢幕,手指在

88

式的瞄準鏡調節旋鈕上輕轉:“風偏補償

21

密位,下墜修正

16

厘米,請求擊發!”

得到許可後,她扣下扳機,子彈精準命中目標的胸環靶,終端立刻彈出

“命中有效,誤差

03

厘米”

的提示。

“以前用

85

式,得自己拿測距儀測距離、憑經驗估風速,算完修正值目標都跑了!”

林曉摘下頭盔,額角的汗水順著臉頰滑落,卻笑得格外燦爛,“現在無人機傳數據、終端算修正值,我隻需要專注瞄準,效率至少提高了

50!”

陳悅則負責測試

“女性適配款”

的長時間潛伏效能。她穿著吉利服,趴在

12

米高的草叢裡,88

式狙擊槍的弧形槍托完美貼合肩膀曲線,68

公斤的重量通過戰術揹帶分散到全身。40

分鐘後,她接到

“打擊

3

個移動靶”

的指令,起身、瞄準、擊發,動作一氣嗬成,3

發子彈全部命中

10

環,手臂冇有出現絲毫痠痛。“要是去年夜間隱蔽訓練有這槍,我就不會因為槍托硌肩導致呼吸紊亂,連偏兩槍了。”

陳悅走到蘇慈身邊,語氣裡滿是感慨,“這槍就像為我們女兵量身定做的,每一處細節都踩在實戰需求上。”

演練剛結束,軍區裝備部的張部長就驅車趕來,手裡拿著一份印著

“機密”

字樣的任務函:“蘇□□,你的《性彆差異與狙擊裝備適配報告》已經被納入全軍《輕武器研發設計規範(1999

版)》,下一步請你作為實戰顧問,參與新型通用機槍的研**證,繼續把一線戰士的需求帶給研發團隊!”

裝備研發從來不是工程師的

“獨角戲”,而是一線戰士與研發團隊的

“同心合唱”,戰士在戰場發現痛點,研發用技術破解難點,兩者同頻共振,才能造出真正

“為戰而生”

的裝備。

1998



12

月,北京迎來第一場雪,鵝毛大雪覆蓋了教導隊的訓練場,天地間一片潔白。蘇慈站在訓練場邊緣,看著學員們開展冬季實戰化訓練:無人機在雪地上空

500

米處懸停,白色的機身與雪景融為一體,彷彿隱形的偵察哨;學員們穿著雪地吉利服,趴在雪地裡,88

式狙擊槍的黑色槍身在白雪映襯下格外醒目,卻因偽裝網的掩護,不仔細看根本發現不了。

林曉正帶著兩名新女兵練

“雪地隱蔽射擊”,她蹲在雪地裡,手把手調整新學員的持槍姿勢:“雪地反光強,一定要把瞄準鏡的遮光罩拉到底,避免鏡片反光暴露位置;槍托貼肩時不用發力,弧形凹槽剛好能卡住肩膀,靠身體重心卸力,這樣舉再久都不酸。”

新學員按她的方法調整後,扣下扳機,子彈穿透雪霧,精準命中

300

米外的靶心。“林□□,這槍真的太好上手了!”

新學員興奮地拍手,積雪從手套上簌簌掉落,“我以前練

85

式,總覺得槍托硌得慌,現在用這槍,感覺槍就像長在手裡一樣!”

就在這時,蘇慈的對講機突然響起,王工程師的聲音帶著抑製不住的興奮:“蘇□□,特大好訊息!88

式狙擊槍在西南邊境的反走私任務中表現神了!女兵小組用‘女性適配款’在雪山潛伏

6

小時,配合無人機精準打擊,當場截獲

30

公斤走私物品,戰士們反饋‘裝備趁手,比以前的

85

式好用太多了’!”

蘇慈掛了對講機,擡頭望向遠方的雪山,雪花落在她的迷彩服上,瞬間融化成水珠。

但,這遠不是終點。未來還會有更複雜的戰場環境、更先進的作戰需求,還需要更適配的裝備、更優秀的狙擊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