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44 章
-
從師部比賽回來的第二天,天還冇亮,蘇慈就抱著筆記本蹲在了器材室門口。晨霧裹著露水,打濕了她的迷彩服褲腳,褲管貼在小腿上涼絲絲的,像纏了層濕紗布,膝蓋上攤開的筆記本,密密麻麻畫滿
56
式與
81
式的對比圖,準星高度用紅筆標著
“56
式
23
毫米”“81
式
28
毫米”,扳機行程精確到
“56
式
15
厘米”“81
式
18
厘米”,連槍托弧度都畫了簡易座標,每一筆都透著股不摸清規律不罷休的較真勁。
“這麼早就在琢磨槍?不怕露水打濕本子?”
老周的聲音從身後傳來,他手裡提著個掉了漆的鐵皮飯盒,飯盒邊還掛著箇舊捲尺,金屬尺身磨得發亮,是他當新兵時就用著的老工具,專門用來量槍管長度、零件尺寸,“先吃點東西,空腹琢磨容易走神。你前陣子跟我說,中學時候改裝彈弓時,不也得吃飽了纔有力氣磨木頭、量皮筋拉力嗎?”
蘇慈愣了一下,擡頭看到老周手裡冒著熱氣的飯盒,纔想起自己一早冇顧上吃飯。她接過飯盒,玉米糊的熱氣混著淡淡的麥香飄進鼻腔,老周不僅記得她隨口提過的中學往事,還特意帶了捲尺,顯然是準備陪她一起研究。
“周班長,我想把
56
式和
81
式拆開來對比,不光看零件長啥樣,還想量量尺寸、記記重量,找出適配規律。”
蘇慈扒了口玉米糊,含糊地說,“比賽時我發現,56
式舉槍,我右肩往前送
1
厘米就能對準準星,可
81
式得送
2
厘米才行。要是能算出不同槍的‘適配參數’,以後換槍直接按參數調姿勢,就不用慌手慌腳了。”
老周點點頭,掏出器材室的銅鑰匙,鑰匙串上還掛著個小銅鈴,是他兒子去年寄來的,開門時
“叮鈴”
響了一聲:“行,我陪你一起拆。我工具箱裡有把舊卡尺,能精確到毫米,咱們把複進簧、槍管這些關鍵零件都量一遍;還有個彈簧秤,能稱零件重量。你可彆小看這些數據,當年我練
56
式,就是摸清了複進簧的彈性係數,閉著眼都能把槍裝好,還不會裝錯零件。”
器材室裡,陽光透過積了點灰的窗戶斜照進來,在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飄著淡淡的槍油味和木頭味。蘇慈和老周各搬了張缺了角的木桌,桌上鋪著塊洗得發白的白棉布
老周特意叮囑:“零件不能直接放木桌上,容易沾灰,還可能磨花表麵,影響精度。”
蘇慈先拿起熟悉的
56
式,右手穩穩握住槍身,左手食指頂住扳機護圈,拇指按住槍托卡扣,“哢嗒”
一聲輕響,槍托順利卸下,露出裡麵的複進簧和緩衝器。她動作熟練,卻冇急著拆其他零件,而是從口袋裡掏出個巴掌大的小本子,封麵寫著
“槍械適配筆記”,是她用舊信紙訂的,先在上麵記
“56
式槍托重量:087
公斤”,才繼續拆解。
等
56
式和
81
式都拆成零件,在棉布上擺得整整齊齊,蘇慈拿起老周的卡尺,先量複進簧:“56
式複進簧長度
125
厘米,直徑
18
厘米,圈數
28
圈;81
式複進簧長度
13
厘米,直徑
2
厘米,圈數
25
圈。”
她邊量邊念,聲音清晰,老周在旁邊用鉛筆頭記在紙上,“所以
81
式複進簧更粗、圈數更少,彈性比
56
式弱,後坐力才更大,得用腰腹多補
10
的力,才能穩住槍身不晃。”
老周點點頭,指著兩款槍的槍管,指尖劃過槍管表麵:“你再量量槍管壁厚,56
式槍管前端壁厚
3
毫米,後端
5
毫米;81
式前端
4
毫米,後端
6
毫米,81
式更沉,舉槍時重心會往前移
2
厘米,所以你得把左手托槍的位置往前挪
15
厘米,才能平衡重心,不然槍頭會往下掉。”
蘇慈立刻拿起卡尺,小心翼翼地量槍管,數據果然和老周說的分毫不差。她突然眼睛一亮,想起中學時改裝彈弓的經曆:“周班長,我中學時改彈弓,會在弓臂上刻刻度,比如‘10
米拉
3
指’‘20
米拉
4
指’,現在對槍是不是也能這樣?把‘槍重
-
舉槍角度
-
發力點’做成表格,以後按表調整,就不用每次都重新摸索了。”
她說著,在筆記本上畫了個表格,第一列寫
“槍械型號”,第二列
“槍身總重”,第三列
“舉槍時右肩前移距離”,第四列
“左手托槍位置”,每一項都留了空白,等著填數據。
老周眼睛一亮,從工具箱裡翻出個小磅秤,秤盤是鐵皮做的,邊緣有點變形,卻還精準:“咱們現在就填!先稱
56
式總重,38
公斤,舉槍右肩前移
1
厘米,左手托在護木前
1/3
處;81
式總重
43
公斤,右肩前移
2
厘米,左手托在護木中間位置。”
他邊說邊幫蘇慈扶著磅秤,怕稱的時候晃了不準,“等會兒再稱
63
式,把數據補全,以後你換槍,先看錶格找參數,再試射調整,比瞎琢磨快多了。”
蘇慈成了器材室的
“常駐客”,她不僅拆了
56
式、81
式,還把老周從師部借來的
63
式、54
式手槍都拆了個遍,63
式總重
35
公斤,槍托比
81
式短
3
厘米,她在表格裡標註
“舉槍時下巴需下壓
05
厘米,避免硌臉”;54
式手槍握把寬
32
厘米,她手掌小,握槍時中指會蜷得疼,就用膠布在握把右側纏了兩圈,讓握把寬度變成
35
厘米,剛好適配她的手掌尺寸,握起來舒服多了。
為了精準記錄後坐力,她還想了個土辦法:在槍托側麵貼張複寫紙,舉槍射擊時,複寫紙會在肩膀上留下印記,根據印記的深淺和位置,判斷後坐力的大小和方向,56
式的印記淺,位置偏上
1
厘米;81
式的印記深,位置偏下
05
厘米,她就在表格裡補充
“81
式射擊時,腰腹需往後頂
15
厘米,抵消下偏後坐力”,還在旁邊畫了個小箭頭,標註發力方向。
有次王麗來邊防連送檔案,剛到器材室門口,就看到蘇慈趴在桌上,手裡拿著個放大鏡,對著
56
式和
81
式的準星反覆比對,連眉毛都皺成了
“川”
字:“你這是在乾嘛?跟看螞蟻搬家似的,連準星上的劃痕都要數清楚?”
蘇慈擡起頭,眼睛裡帶著發現新規律的興奮,像找到糖果的孩子:“我發現
56
式準星的缺口是‘v’型,81
式是‘u’型!‘v’型缺口瞄準快,一眼就能對準靶心,但對光線敏感,晴天太陽一曬,容易晃眼;‘u’型缺口視野寬,陰天也能看清,卻得更專注才能對準靶心。”
她邊說邊拉王麗到靶位前,指著遠處的靶紙,“你看,現在是上午十點,陽光從左側來,56
式的‘v’型缺口會在準星右側留陰影,得把準星往左挪
03
毫米才能對齊靶心;81
式的‘u’型缺口陰影小,隻要挪
01
毫米就行,差彆可大了!”
王麗走過去,拿起
56
式舉槍瞄準,果然看到準星右側有淡淡的陰影,心裡佩服得不行:“你這觀察也太細了!我練了大半年
81
式,都冇注意準星缺口形狀不一樣,難怪有時候總覺得瞄準費勁。”
她接過蘇慈的筆記本,翻看著裡麵的表格和標註,忍不住感歎,“你這哪是記筆記,簡直是做‘槍械適配手冊’,以後咱們女兵換槍,都能照著你這手冊練,省不少勁!”
蘇慈笑著把自己的
“土辦法”
告訴王麗:“我還在槍托上貼了不同顏色的標記,紅色代表
56
式,貼在槍托左側
1
厘米處,摸到標記就知道右肩往前送
1
厘米;藍色代表
81
式,貼在左側
2
厘米處,對應前移
2
厘米。下次你練槍,也試試這辦法,比記數字容易多了,手一摸就知道該怎麼調。”
蘇慈的鑽勁,全連的人都看在眼裡。趙建軍每次路過器材室,都能看到她趴在桌上畫表格,特意把自己珍藏的射擊筆記借她看,筆記本封麵是硬殼的,裡麵不僅記了不同天氣的射擊技巧,還畫了
“風速
-
彈著點偏移”
對照表,比如
“三級風,150
米靶需往右調
12
厘米”“五級風,200
米靶需往右調
25
厘米”,甚至還標註了
“雨天槍管溫度每降
1
度,子彈初速減
5
米
/
秒”,每一頁都寫得密密麻麻,透著五年實戰積累的經驗。
“這筆記我練了五年,裡麵的數都是實彈打出來的,冇半點虛的,你拿去參考。”
趙建軍拍了拍蘇慈的肩膀,力道不輕不重,“你研究的‘適配參數’加我這‘環境參數’,以後不管換槍還是換天氣,都能應對,再也不用怕突發情況。”
劉紅梅知道蘇慈練
81
式總被後坐力硌得肩膀疼,就用自己的舊毛衣拆了重新織,做了個護肩墊,墊芯裡塞了層薄海綿,厚度剛好
1
厘米,邊緣還縫了圈布邊,防止脫線:“我找衛生員借了個體重秤,大概量了
81
式的後坐力,你練的時候墊上這個,肩膀受力能勻點,不會再青一片紫一片的。你要是覺得厚,我再拆了改薄點,保證合你心意。”
蘇慈把這些經驗都整合起來,結合自己的
“適配參數”,總結出一套更精準的
“三步適配法”:第一步,“查參數”,根據槍械型號,從表格裡找槍重、舉槍角度、托槍位置,先把基礎姿勢定下來;第二步,“貼標記”,按參數在槍身貼對應標記,舉槍時手一摸標記,就能快速定位,不用反覆調整;第三步,“試射校準”,打兩發實彈,根據彈著點微調,比如彈著點偏下,就把腰腹後頂力度加
5,偏左就把準星右移
02
毫米,確保精度。
為了驗證這套方法,蘇慈帶著不同型號的槍,從
100
米固定靶開始,慢慢過渡到
150
米移動靶。剛開始用
63
式時,她按參數調整後,第一發還是偏了一環
不是參數錯了,是她左手托槍時力度小了,槍身輕微晃動。她立刻在表格裡補充
“63
式托槍力度需比
56
式大
8”,第二發果然穩穩命中十環,彈孔剛好在靶心。
王猛組織連隊射擊比賽,特意讓蘇慈用不同型號的槍參賽,想看看她的
“三步適配法”
到底管用不管用。蘇慈先是用
56
式,按
“參數”
調整後,十發子彈全在九環以上,其中八發是十環,靶紙上的彈孔湊得緊緊的;接著用
81
式,她墊上劉紅梅做的護肩墊,按
“三步法”
調整姿勢,雖然肩膀還是有點麻,卻也打出了
92
環的好成績;最後用
63
式,結合趙建軍筆記裡的
“風速參數”(當天二級風,150
米靶需右調
08
厘米),更是打出了
95
環的高分。
趙建軍看得目瞪口呆,湊過來翻看蘇慈的筆記本,手指劃過表格裡的數字:“你這表格也太神了!我當年練
81
式,光調整姿勢就花了一個月,肩膀青了好幾塊,你這按表調,居然比我還穩!”
蘇慈笑了笑,指著筆記本上的標註,語氣裡滿是感激:“都是大家的功勞
周班長幫我量尺寸、找規律,你給我環境參數,紅梅姐給我做護肩墊,我隻是把這些好經驗整合起來了。其實不管用什麼槍,就像我當年改彈弓,得先摸透它的‘脾氣’:它重多少、哪裡沉、後坐力往哪走,摸透了,自然就能和它‘配合’好,就像跟戰友並肩作戰一樣。”
老周走過來,拍了拍蘇慈的肩膀,手指輕輕劃過筆記本上的參數表,眼裡滿是欣慰:“這丫頭,把老輩的‘經驗’變成了精準的‘數據’,比我當年強多了。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型號的槍,隻要按你這方法來,保管冇問題,再也不用怕換槍就慌神。”
夕陽西下,橘紅色的餘暉灑在訓練場上,把蘇慈的影子拉得很長。她坐在場邊的石階上,手裡拿著
56
式,用棉布輕輕擦拭著槍管,槍管上貼了個小標簽,上麵寫著
“56
式,總重
38
公斤,舉槍右移
1
厘米”,字跡用透明膠帶封著,防止被雨水打濕。風一吹,標簽微微晃動,她想起中學時改裝的那把彈弓:當時為了讓彈弓射得更準,她在弓臂上刻了
27
道刻度,每道刻度對應不同的距離,練得手指都磨出了繭;現在為了掌握不同型號的槍,她記了
32
組參數,畫了
18
張對比圖,走的都是
“摸清規律、精準適配”
的路,隻是當年的彈弓,變成了現在守護邊境的鋼槍。
今天也過來了的王麗走過來,遞上一瓶涼白開,瓶身上還貼著張小紙條,是她用圓珠筆寫的:“81
式雨天適配:護木纏防滑布,舉槍角度加
3
度”,是她剛纔在器材室看到蘇慈的表格,特意補的細節,怕蘇慈忘了:“在想什麼呢?是不是在琢磨把‘三步法’教給更多女兵?咱們女兵也能靠技術,在射擊場上不輸男兵!”
蘇慈接過水瓶,喝了一口,涼意順著喉嚨往下滑,舒服得歎了口氣:“是啊,下次師部比賽,我想用不同型號的槍都打出好成績,也想把這方法教給更多姐妹
咱們女兵力氣可能比男兵小,但隻要找對適配方法,一樣能把槍用好,一樣能在射擊場上站穩腳,一樣能守護好邊境。”
王麗笑了,露出兩顆小虎牙,眼裡滿是信任:“我相信你能行!到時候我肯定去給你加油,咱們女兵也能在射擊場上闖出一片天,讓大家看看,咱們不是‘嬌兵’,是能扛槍打仗的邊防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