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兒 第 85 章
-
技術研討會,在訓練中心的戰術推演室拉開帷幕。長桌兩端,中俄軍人相對而坐,桌上攤開的戰術流程圖與實戰任務報告
伊萬諾夫率先拿起俄方報告,指尖在
“雪狼行動”
那頁停頓:“去年
11
月,我們在泰加森林圍捕攜帶
ak-47
的偷獵團夥,2
1
配置成了關鍵,觀測手用
12
倍望遠鏡鎖定
300
米外的隱藏火力點,兩名狙擊手交替射擊壓製,90
分鐘內無傷亡捕獲
5
人,攔截率
100。”
他將報告推到蘇慈麵前,紅筆標註的
“傷亡率
0”“彈藥消耗
12
發”
格外醒目,語氣裡帶著對戰術體係的篤定,“固定配置在高威脅、慢節奏任務中,能把‘精準
持續火力’的優勢拉到最大,這是實戰驗證過的結論。”
蘇慈翻開自己的邊防巡邏日誌。藍筆記錄的
“老鷹嘴追擊任務”
格外清晰:“9
月
5
日,追擊攜帶走私羚羊角的團夥,對方乘摩托車逃竄,無重型武器。雙人組攜帶
85
式
54
式,總負重
21
公斤,30
分鐘追擊
5
公裡,捕獲
3
人,逃脫
2
人;同期三人組負重
32
公斤,追擊速度僅
48k/h,全程未追上目標。”
她指著日誌旁老周的批註,“負重超支導致機動滯後,錯失最佳攔截時機”,聲音輕柔卻堅定:“少校,2
1
配置在高威脅任務中的優勢毋庸置疑,但我們邊防連的日常任務,更多是‘低威脅
高機動’的草原追擊、雪山巡邏,多
1
個人的負重,往往就是‘抓住’與‘放走’的差距。”
卡佳突然插話,從戰術馬甲裡掏出俄軍《車臣巷戰總結》:“我們也吃過固定配置的虧!1991
年格羅茲尼巷戰,2
1
配置因人員多、目標大,被叛軍伏擊
3
次,傷亡率達
30。後來改成
1
1
配置
狙擊手帶
svd
負責
800
米外精準打擊,突擊手帶
ppsh-41
衝鋒槍應對近距離突襲,傷亡率直接降到
10,任務效率還提升了
50。”
她快速整理出三份任務的核心數據,投影在幕布上。
“數據不會騙人。”
蘇慈指著表格中
“負重與速度”
的關聯線,“2
1
配置平均比雙人組多
14
公斤,在海拔
3000
米以上的高原,每多
1
公斤負重,機動速度會下降
02k/h,對需要追著摩托車跑的反偷運任務來說,這
14
公斤就是致命的滯後。”
她話鋒一轉,補充道,“但我們不是否定
2
1,而是想找到‘按需適配’的方案,讓每個任務都能匹配最適合的配置,而不是用一套標準應對所有場景。”
伊萬諾夫盯著表格沉默片刻,起身走向房間中央的
1:100
沙盤:“光說理論不夠,咱們現場推演驗證!”
沙盤左側用白色棉絮堆出
“雪山潛伏區”,還原了中俄邊境的陡峭地形;右側鋪著綠色絨布模擬
“草原追擊區”,還擺放著微型摩托車模型模擬偷運工具。“中俄各出
3
人,用對方的配置執行任務,實戰效果最有說服力。”
裡麵記滿了實戰技巧,蘇慈也掏出筆記本,上麵畫著
“女狙擊手專用握把”
設計圖,標註著尺寸參數:“回去後我會向裝備部門提議,把握把直徑從
32
改成
28,適合女性手掌,再加上防滑紋,解決握槍打滑的問題。”
兩人越聊越投機,卡佳從戰術馬甲裡掏出一條銀色項鍊,上麵掛著個小小的黃銅子彈殼吊墜:“這是我第一次命中
1500
米目標的彈殼,送給你,就當是咱們女狙擊手的友誼信物。每次看到它,我就想起第一次打準遠距離目標的激動,希望你也能帶著它,在邊防連打出更多好成績。”
中俄軍事交流的最後一天。訓練中心的操場上,兩**人整齊列隊,鮮豔的五星紅旗與俄羅斯聯邦國旗在秋風中獵獵飄揚,軍樂隊交替演奏《義勇軍進行曲》與《喀秋莎》,激昂的旋律在空曠的訓練場上迴盪,每一個音符都透著莊重與友誼。
彼得羅夫上校首先發言,後王團長接過話筒。儀式結束後,伊萬諾夫特意找到蘇慈,遞來一本簽名的《現代狙擊戰術體係》,扉頁上用俄文寫著:“致蘇慈
——
最優秀的中國女狙擊手,願我們的戰術與友誼,共同守護兩國邊境的和平與安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