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山雀兒 > 第 86 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山雀兒 第 86 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1992



11

月的北京南苑機場,寒風捲著細碎的雪粒,打在蘇慈的橄欖綠防寒服上,簌簌作響。

慶功會當天,軍區禮堂的燈光格外明亮。當軍區首長把燙金的

“三等功”

證書遞到蘇慈手裡時,聲音透過麥克風傳遍全場:“蘇慈同誌提出的‘狙擊小組靈活配置’方案,精準解決了邊防部隊‘單槍巡邏效率低、多目標處置難’的老難題,總參已經把方案下發到各邊防部隊,要求優先試點推廣,讓好戰術儘快惠及基層戰士。”

台下的張建軍用力鼓掌,巴掌拍得通紅,會後他拉著蘇慈的手,指節因激動而微微泛白:“老山作戰那陣,我們就是因為配置太笨重,三個人追兩個敵人,最後還讓他們跑了。你這趟莫斯科冇白去,帶回來的不是紙上談兵的理論,是能救命、能打勝仗的真東西!”

回到邊防連的那天,營門口的樹光禿禿的。王小虎抱著一摞泛黃的巡邏日誌,跑起來時棉帽上的雪沫子簌簌往下掉:“蘇姐,你走之前教我們挖的‘雪窩觀察縫’,我們試了三次!現在夜裡潛伏,再也不用每隔半小時就爬起來清理積雪,凍得手都僵了!”

老周黝黑的臉上滿是欣慰,目光落在蘇慈胸前的子彈殼項鍊上:“當年教你在槍托上刻‘慈’字時就知道,你不是隻會打靶的丫頭,是能把本事拆成一步步、教給更多人的好苗子。”

晚飯後,蘇慈把自己關在臨時辦公室,檯燈的光暈落在桌上,照亮了莫斯科帶回的彈道參數表與邊防連的巡邏日誌。她握著紅筆,在

“老鷹嘴反偷運”

的記錄旁細細標註:“此處可適配雙人機動配置,將

85

式的戰術導軌改成快拆版,能減重

12

公斤,追擊速度至少能提升

15,下次再遇到偷運分子騎摩托車跑,說不定就能追上了”;在

“雪山潛伏”

的任務頁,她畫了個簡單的

“乾草

塑料布”

保暖層示意圖,旁邊用小字備註:“比俄軍的防寒氈輕

08

公斤,高原缺氧環境下,戰士們少扛一點重量,就能多儲存一分體力,潛伏時間能延長

2

小時”。

窗外的雪越下越大,落在玻璃上形成一層薄霜,蘇慈卻越寫越清醒。她突然意識到,單兵的槍法再準,也抵不過一套科學的戰術體係,老周的槍法在邊防連是頂尖的,卻曾因為不懂多目標協同,眼睜睜看著偷運分子分散逃竄;自己在莫斯科能打出

1200



10

環,靠的也是彈道計算機的精準計算與多變量公式的支撐,不是單靠手感。“單兵是點,協作是線,體係是麵”,她在筆記本上鄭重寫下這句話。

試點推進到上的兩杠三星在雪地裡格外醒目。他冇去連部,直接踩著雪走到蘇慈的辦公室,手裡拿著一份裝訂整齊的檔案夾,封麵上印著

“多環境戰術培養計劃”

幾個大字。

“蘇慈同誌,我今天是來‘搶人’的。”

李參謀長的話開門見山,冇有絲毫繞彎子,他翻開檔案夾,指著首頁的三張照片,分彆是模擬城市巷戰的高樓、模擬叢林潛伏的樹林、模擬荒漠追擊的沙丘,“邊防連的任務環境太單一,雪山、草原確實能練出硬功夫,但你要想把‘靈活配置’真正揉透,讓它在不同環境下都能用,就得見更多場麵,接觸更多樣的任務。”

蘇慈握著筆的手頓了頓,剛想開口拒絕,李參謀長卻從檔案夾裡抽出一份數據報告,紙張邊緣還帶著油墨味:“你看,去年南方緝毒任務,我們的狙擊小組用慣了

2
1

配置,到了叢林裡,光裝備就重

35

公斤,追著毒販跑了兩公裡,最後還是讓他們鑽了林子;上個月城市反恐演練,雙人組又因為冇帶觀測手,遇到三個分散的‘恐怖分子’,慌了陣腳,延誤了最佳處置時機。你在莫斯科提出的‘按需適配’,正是我們特種大隊最缺的東西。”

就在這時,辦公桌上的電話突然響了,是王團長打來的,語氣裡帶著明顯的欣慰:“蘇慈,李參謀長找你這事,我是支援的。你在邊防連,能幫一個連的戰士用好戰術;去了特種大隊,能幫一個軍的部隊完善體係,讓更多地方的戰友都用上你的好方法,這比守著一個連更有價值,格局要打開。”

掛了電話冇幾分鐘,通訊兵又送來一封電報,是陳工發的,字跡潦草卻格外有力:“軍工部門按你的設計圖做出了小號握把,試裝後,女狙擊手的射擊精度提升了

8,反響特彆好!但多環境下的彈道參數校準還得靠你,特種大隊有專門的模擬訓練場,能模擬

-

40c的高原、35c的叢林,正好幫你完善戰術體係,彆錯過這個機會。”

那天晚上,蘇慈踩著厚厚的積雪,慢慢走到瞭望塔下。塔上的探照燈轉過來,光柱落在她那把刻著

“慈”

字的

85

式上,槍托上的木紋在燈光下格外清晰。

她伸出手,輕輕摸著槍托上的刻痕,冰冷的木頭觸感讓她瞬間清醒:守護從來不是守著自己眼前的一畝三分地,是讓每一個需要守護的地方,都有會用戰術、能打勝仗的人。老周守著邊防連,是在守護這一片雪山草原;自己去特種大隊,把戰術教給更多人,是在守護更多地方的安寧,本質上,都是在做同樣的事。

幾天後一早,蘇慈把整理好的《本土化適配方案》交給接替她的戰友,方案扉頁上,她用黑筆寫了三句話,字跡工整有力:“按任務選配置,不盲目追求標準;按環境改裝備,不硬搬他人經驗;按戰友的本事定分工,不讓一個人拖後腿。咱們邊防兵的招兒,得跟著人走,跟著任務走。”

吉普車駛離邊防連時,戰士們在雪地裡揮手,老周告彆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

蘇慈打開李參謀長送的《多環境戰術培養計劃》,翻到

“城市巷戰”

章節,裡麵的示意圖讓她瞬間想起在莫斯科與卡佳交流的場景,當時卡佳拿著筆,在紙上畫

“1
1

配置”:“狙擊手負責

800

米外的精準打擊,突擊手帶衝鋒槍應對近距離突襲,兩人配合,能覆蓋大部分巷戰場景。”

她突然意識到,不同環境下的戰術,本質上都是

“人與裝備、人與人之間的適配”,核心不是固定的模式,是靈活的調整。

“李參謀長,您看在城市環境下,是不是可以把‘1
1

配置’再優化一下?”

蘇慈指著示意圖上的裝備清單,語氣裡滿是思考,“狙擊手帶快拆瞄準鏡的狙擊槍,不用時能把瞄準鏡拆下來,方便在樓道裡轉移;突擊手帶摺疊衝鋒槍,摺疊後能放進戰術揹包,減少暴露麵積。兩人總負重控製在

25

公斤以內,既能應對近距離突襲,又能快速轉移陣地,比現在的配置更靈活。”

李參謀長湊過來,看著蘇慈在紙上畫的修改方案,眼睛瞬間亮了:“這個思路好!我們之前總想著用一套固定配置應對所有場景,卻忘了‘環境變了,配置也得跟著變’。你在邊防連的實戰經驗,正好能補我們的短板,我們缺的就是這種‘從任務出發’的靈活思維。”

一路上,兩人聊得越來越深,從夜間戰術聊到裝備適配,從彈道參數聊到人員培訓。蘇慈提到在莫斯科體驗的二代微光夜視儀,語氣裡滿是期待:“那個夜視儀能切換‘紅外’和‘微光’雙模,雪夜裡遇到反光,切到微光模式就能看清;鑽進漆黑的山洞,切回紅外模式,連人的呼吸都能看到。咱們特種大隊要是能加這個訓練科目,夜間任務的效率肯定能提升不少。”

她還說起多變量彈道公式,提議道:“咱們可以采集全國不同地區的環境參數,高原的空氣密度、南方的濕度、北方的溫度,建一個‘全國戰術參數庫’,基層部隊不用再自己計算,查表就能用,能省不少時間。”

李參謀長看著蘇慈,語氣格外認真:“蘇慈同誌,你跟其他狙擊手不一樣。彆人拿到好戰術,會想著怎麼用它讓自己更厲害;你拿到好戰術,會想著怎麼改、怎麼教,讓所有人都能用得上、用得好。彆人守著自己的防區,覺得把這一塊守住就夠了;你卻想著怎麼讓整個軍隊的戰術都升級,讓更多地方的戰友都受益。這種格局,太難得了。”

汽車駛入特種大隊營地時,夕陽正透過雲灑下來,給模擬城市的高樓鍍上一層金邊。

蘇慈握緊揹包,邁開腳步,朝著訓練場走去。她的身後,是邊防連的雪山與草原,是她守護過的土地;她的前方,是更多需要守護的地方,是更多等待她的戰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