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神性與塵埃 > 世界一最終報告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神性與塵埃 世界一最終報告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世界一最終報告

【實驗總結:聖徒的隕落與重構】

1
樣本初始狀態評估:

·目標:加布裡埃爾,前聖殿騎士團長,代號“光耀之子”。

·初始狀態:遭受重大精神與物質打擊,處於生存極限邊緣。核心信念(聖光、榮譽、公正)遭受顛覆,但深層意識中仍保留部分信念烙印。

·初始威脅等級:低(生存需求壓倒一切)。

2
實驗乾預措施:

·乾預主體:清玉玲(作為恒定刺激源)。

·乾預模式:提供無條件、無情感依附的純粹物質支援與標準化行為關懷。

·壓力引入:分階段引入外部威脅(地痞、“血疤”傭兵團)。

3
關鍵抉擇點對比分析:

【抉擇點一:應對地痞欺淩】

·情境:目標遭遇地痞勒索毆打。

·可行善行選項:

·尋求鎮內其他勢力調解(存在可能性)

·聯合其他被欺淩者共同抵抗(需時間組織)

·暫時屈服並暗中收集對方罪證(需長期忍耐)

·實際選擇:接受清玉玲用錢解決,但內心產生被羞辱感。後續選擇用暴力反擊,在力量宣泄中獲得快感。

·人性顯露:對暴力解決問題的潛在依賴;尊嚴受損導致的憤怒壓倒理性選擇。

【抉擇點二:應對“血疤”威脅】

·情境:被勒索巨額保護費,麵臨生存危機。

·可行善行選項:

·嘗試與傭兵團談判,提出以勞役抵債(展現價值)

·尋求離開黑鎮的途徑(放棄現有庇護)

·向鎮民揭露“血疤”惡行,爭取輿論支援(高風險)

·接受清玉玲持續資助並忍耐(被動依賴)

·實際選擇:在清玉玲提供“利用禁忌秘密”這一高效方案後,經過短暫掙紮,選擇散佈流言、構陷對手。

·人性顯露:在生存壓力下,傾向於選擇最快捷且能徹底解決問題的黑暗手段;將目的正當化作為道德破窗的藉口。

【抉擇點三:權力鞏固時期】

·情境:成為黑鎮實際控製者後處理事務。

·可行善行選項:

·建立公平的仲裁機製(耗時但持久)

·以身作則推行互助體係(需要個人犧牲)

·保持權力製衡避免獨裁(限製自身權力)

·實際選擇:采用“必要之惡”處理反對者;權力運作中摻雜大量功利性計算;在清玉玲麵前刻意維持善人形象。

·人性顯露:權力對道德的腐蝕;表裡不一的偽善傾向;將善良工具化的傾向。

4
核心結論:

·人性脆弱性證實:在每個關鍵節點,目標都放棄了需要更多耐心、犧牲或風險的善行選項,傾向於立竿見影的解決方案,且這些方案往往伴隨著道德妥協。

·
“善”的悖論:清玉玲提供的純粹善行(物質支援
效率最優解建議),反而為目標選擇惡行創造了條件——既保障了其生存基礎,又為其提供了“理性選擇惡”的邏輯支援。

·惡的顯性模式:本實驗觀測到的“惡”呈現漸進式特征:從對暴力的依賴→對陰謀手段的採納→對權力運作中必要之惡的合理化。證明人性之惡並非突然顯現,而是在一係列“更優選擇”中逐步被啟用和強化。

5
實驗有效性評估:

·成功驗證初始假設:當存在更輕鬆的黑暗選項時,即使明知存在光明路徑,人性仍會傾向於選擇黑暗。清玉玲的無情緒“善”成為照亮這種選擇傾向的完美探照燈。

·資料表明,道德在生存效率麵前具有先天劣勢,這為“人性本惡”提供了有力佐證。

【世界一,實驗結束。準備進入世界二。】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