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126章 陸機《赴洛道中作?其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126章 陸機《赴洛道中作?其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赴洛道中作其一

陸機

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

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永歎遵北渚,遺思結南津。

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

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

虎嘯深穀底,雞鳴高樹巔。

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

悲情觸物感,沉思鬱纏綿。

佇立望故鄉,顧影淒自憐。

……

賞析:

《赴洛道中作·其一》是西晉詩人陸機的作品,此詩真切地描繪了詩人赴洛陽途中的所見所感,深刻地反映出其複雜的心境與離鄉的哀愁。

(一)情感真摯,直抒胸臆

1.

開篇奠定基調:詩的開篇“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詩人緊扣“赴洛”主題,以質樸的語言直接傾訴離彆之苦。“嗚咽”一詞生動地刻畫了詩人與親人分彆時泣不成聲的情狀,將那份對親人和故鄉的不捨之情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瞬間奠定了全詩哀傷的情感基調。

2.

直言無奈緣由:“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通過設問自答的方式,直白地道出自己踏上旅途是因為被世俗的羅網所束縛,表達出對身不由己處境的無奈與感慨,使讀者能夠深切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掙紮。

(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1.

孤寂之景襯孤獨情:“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隨著行程的推進,詩人漸行漸遠,眼前出現的是空曠無人的野途,這種孤寂的環境描寫,有力地烘托出詩人內心的孤獨感,彷彿他在這茫茫世間孤立無援,強化了離鄉背井的淒涼氛圍。

2.

荒僻之景增悲涼感:“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虎嘯深穀底,雞鳴高樹巔。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詩人細致地描繪了山澤迂迴、草木幽深的景象,又以虎嘯、雞鳴、哀風、孤獸等元素,構建出一幅荒僻、陰森且驚悚的畫麵。這些景象不僅增添了旅途的恐怖色彩,更深刻地映襯出詩人內心的悲涼與恐懼,使讀者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在旅途中的不安與痛苦。

(三)細膩描寫,生動傳神

1.

旅途細節描繪:詩中對旅途的描寫極為細膩,從出發時“總轡登長路”的動作,到途中對山澤、林薄、虎嘯、雞鳴等自然景象的細致刻畫,以及“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中對風與獸動態的描繪,都生動地展現了旅途的漫長、艱辛與恐怖,讓讀者如臨其境。

2.

心理情感刻畫:在心理描寫方麵同樣細膩入微,“永歎遵北渚,遺思結南津”,一個“歎”字,一個“結”字,將詩人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具象化,把那種縈繞心頭、揮之不去的眷戀刻畫得入木三分;“悲情觸物感,沉思鬱纏綿”,則進一步深入剖析了詩人觸景生情後的複雜心理,將那份深沉的哀傷與糾結的思緒展現得淋漓儘致。

(四)結構嚴謹,層次分明

1.

啟程離彆:詩歌開篇敘述啟程的情景,通過告彆親人的場景,抒發不捨之情,並說明離家的原因,為全詩展開奠定基礎。

2.

途中見聞與感受:中間部分詳細描寫旅途所見之景,從孤寂的野途到荒僻驚悚的山林景象,隨著行程推進,景象的變化也反映出詩人心境的逐步變化,層層深入地渲染出孤獨、悲涼的氛圍。

3.

情感升華:結尾“佇立望故鄉,顧影淒自憐”,詩人停下腳步凝望故鄉,由之前的借景抒情轉為直接抒情,將離鄉的孤獨、對故鄉的思念以及對自身命運的悲憫之情推向**,使全詩的情感得到了升華。

整首詩情感真摯深沉,通過巧妙的借景抒情、細膩的描寫以及嚴謹的結構,生動地展現了詩人赴洛途中的複雜情感與心路曆程,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

解析:

1.

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

-

解析:“總轡”意思是拉緊馬韁繩,意味著詩人準備啟程。詩人拉緊韁繩,踏上了漫長的赴洛之路,“嗚咽”一詞形象地描繪出詩人與至親告彆時,因不捨而低聲哭泣的情景。開篇便直入主題,點明離鄉背景,強烈的不捨之情撲麵而來,為全詩奠定了哀傷的情感基調。

2.

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

解析:這裡采用自問自答的方式。“借問”表示假設有人詢問,“子何之”即你要去哪裡,“世網”將世俗事務比作一張大網,“嬰”是纏繞的意思。詩人給出的答案是自己被世俗的羅網所纏繞,不得不踏上行程。此句表明離家並非本意,而是為世俗所迫,流露出深深的無奈。

3.

永歎遵北渚,遺思結南津

-

解析:“永歎”即長久歎息,體現詩人內心的愁緒不斷。“遵”是沿著,“北渚”指北方的水濱,詩人沿著北方的水邊走,心中卻一直思念著故鄉。“遺思”指留下的思念,“結”字將無形的思念具象化,彷彿思念在南方的渡口凝結。“南津”代指故鄉,這句通過空間上南北的對比,突出對故鄉的深切思念。

4.

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

-

解析:“行行”表示走了又走,隨著不斷前行,詩人離家越來越遠。“野途”描繪出所行之路是野外的道路,“曠無人”強調道路空曠,不見行人。這兩句從視覺角度營造出一種孤寂的氛圍,進一步強化了詩人離鄉後的孤獨感。

5.

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

-

解析:“山澤”指山川湖澤,“紛”表示眾多,“紆餘”形容曲折迂迴。眾多的山川湖澤曲折連綿,展現出地勢的複雜。“林薄”指草木叢生之處,“杳”表示幽深,“阡眠”形容草木茂密的樣子。草木叢生之地幽深茂密,詩人用細膩的筆觸描繪出旅途所見的自然景觀,為下文恐怖氛圍的營造做鋪墊。

6.

虎嘯深穀底,雞鳴高樹巔

-

解析:穀底傳來老虎的呼嘯聲,樹巔上傳來雞鳴聲。這兩種聲音一高一低,一凶猛一尋常,形成鮮明對比,打破了山林原有的寂靜,同時也營造出一種荒僻、驚悚的氛圍,暗示著旅途的不安與艱險,從聽覺角度加深了詩人內心的恐懼。

7.

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

-

解析:“哀風”指哀傷的風,在半夜裡呼嘯而過,“流”字生動地寫出風的流動。“孤獸”即孤獨的野獸,“更”在這裡是經過的意思,一隻孤獨的野獸從詩人身前經過。此句通過描寫半夜的哀風與孤獸,進一步渲染出陰森恐怖的氛圍,強化了詩人內心的恐懼與不安。

8.

悲情觸物感,沉思鬱纏綿

-

解析:一路上的所見所聞,如孤寂的旅途、荒僻的山林、恐怖的聲音等,都觸發了詩人內心的悲情。“觸物感”表明是外界事物引發了他的情感。“沉思”體現出詩人陷入深深的思考,“鬱纏綿”則形容這種思考帶來的愁緒鬱結、纏繞心頭,難以排解,將詩人複雜而深沉的情感生動地展現出來。

9.

佇立望故鄉,顧影淒自憐

-

解析:詩人停下腳步,長久地站立著遙望故鄉的方向。“顧影”是回頭看自己的影子,在這孤獨的旅途中,看著自己孤單的影子,一種淒涼之感油然而生,隻能自我憐憫。此句將詩人對故鄉的思念、離鄉的孤獨以及對自身處境的哀傷之情推向,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

句譯:

1.

總轡登長路,嗚咽辭密親

拉緊馬韁踏上漫長旅途,

哽咽著與至親悲傷辭彆。

2.

借問子何之?世網嬰我身

若有人問我要去往何方?是世俗的羅網將我捆綁。

3.

永歎遵北渚,遺思結南津

沿著北方水濱前行,一路長歎,對南方渡口的思念,糾結心間。

4.

行行遂已遠,野途曠無人

不停地前行,離家漸漸遙遠,荒野路途空曠,不見行人蹤跡。

5.

山澤紛紆餘,林薄杳阡眠

山川湖澤,紛繁曲折連綿,草木叢生之地,幽深且茂密。

6.

虎嘯深穀底,雞鳴高樹巔

深深的穀底傳來老虎咆哮,高高的樹頂公雞喔喔啼叫。

7.

哀風中夜流,孤獸更我前

哀傷的風在半夜呼嘯而過,孤獨的野獸從我的身前經過。

8.

悲情觸物感,沉思鬱纏綿

一路上的事物觸發我的悲情,深沉的思緒糾結縈繞。

9.

佇立望故鄉,顧影淒自憐

長久站立遙望故鄉方向,看著自己的影子,滿心淒涼自我憐憫。

……

全譯:

我緊握著韁繩,毅然踏上這漫長的道路,忍不住低聲哭泣,與至親之人依依惜彆。

若有人問我究竟要去往何處?實是這世俗的羅網緊緊纏住了我身。

我沿著北方的水濱前行,聲聲長歎,對南方故鄉渡口的思念,深深鬱結在心頭。

我不停地趕路,離家已經越來越遠,荒野的路途空曠寂寥,不見一個行人。

那山川湖澤,紛繁交錯,曲折連綿,草木叢生之地,幽深茂密,一片蒼茫。

深不見底的穀底,傳來老虎的怒吼,高聳入雲的樹巔,公雞在引吭啼叫。

哀傷的夜風,在這半夜肆意地吹過,一隻孤獨的野獸,從我身前匆匆跑過。

一路上的種種景象,觸動我滿懷悲情,深沉的思索,愁緒鬱結,縈繞在心頭。

我久久佇立,癡癡地遙望故鄉的方向,看著自己那孤單的身影,滿心淒涼,隻能暗自憐惜。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