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243章 棗據《逸民賦》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243章 棗據《逸民賦》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逸民賦

棗據

有達人之先生,覽通變於古今。

讬薛蘿以峻節,依林薄以頤心。

頫漱石而枕流,揮彈冠而濯襟。

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

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

賞析:

棗據的《逸民賦》塑造了一位超脫世俗、誌趣高雅的逸民形象,通過對其生活與誌趣的描述,展現了作者對自由、高潔生活的嚮往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蘊。

一、主題思想

1.

塑造逸民形象,展現超脫誌趣:開篇以“達人之先生,覽通變於古今”刻畫了一位學識淵博、洞察古今的逸民形象。這位先生“讬薛蘿以峻節,依林薄以頤心”,借自然寄托高尚節操、調養心性,展現出超凡脫俗的生活誌趣。他摒棄世俗追求,如“揮彈冠而濯襟”,遠離官場,全身心投入自然懷抱,體現對自由、質樸生活的熱愛與追求。

2.

融合道儒思想,彰顯精神追求:先生既受“老氏之遺誡”影響,回歸蓬廬,踐行道家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理念;又“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彈奏五絃琴,研讀儒家經典,融合道儒兩家思想。這表明他不僅追求內心寧靜、超脫塵世,還注重自身文化修養,在精神層麵追求一種豐富而和諧的境界。

3.

強調精神自由,淡化世俗榮辱:“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為全文主旨所在。先生將心靈置於塵世之外,不受世俗榮辱觀唸的束縛,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這種思想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社會名利追逐的厭倦,渴望擺脫世俗枷鎖,尋找內心真正的寧靜與自由。

二、藝術特色

1.

人物刻畫生動,形象鮮明:通過對逸民先生行為、誌趣和思想的描寫,生動塑造出一個立體的逸民形象。從依托自然彰顯峻節,到摒棄出仕回歸蓬廬,再到融合道儒追求自由,每個細節都使逸民形象更加豐滿,讓讀者能真切感受到其超脫、高潔的氣質。

2.

用典巧妙,內涵豐富:文中多處用典,如“頫漱石而枕流”雖對“枕石漱流”有意顛倒,卻更突出逸民行為獨特;“感老氏之遺誡”“詠周孔之圖書”分彆引用道家老子和儒家周孔的典故,巧妙融合道儒思想,豐富作品文化內涵,使表達更為含蓄深刻,展現作者深厚的文化功底。

3.

語言簡潔明快,韻律和諧:語言簡潔凝練,以寥寥數語勾勒出逸民生活與誌趣,如“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句式整齊,節奏明快。同時,賦文在韻律上和諧自然,讀來朗朗上口,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

解析:

1.

有達人之先生,覽通變於古今。

-

字詞解析:

-

“達人”指通達事理的人,“達人之先生”表示這位先生是學識淵博、對世間道理有著深刻理解的人。

-

“覽”意為觀察、閱覽,在這裡引申為瞭解、洞悉;“通變”指通曉事物的變化規律;“古今”涵蓋了從古到今的各種事物與道理。

-

整體理解:開篇便向讀者介紹了一位通達事理的先生,他對從古到今事物的發展變化有著深入的瞭解與洞察。此句為後文描述先生的行為和誌趣做鋪墊,突出其具有深厚的學識素養,為塑造一位超凡脫俗的逸民形象奠定基礎。

2.

讬薛蘿以峻節,依林薄以頤心。

-

字詞解析:

-

“讬”同“托”,有依托、依靠之意;“薛蘿”即薛荔和女蘿,二者皆為蔓生植物,常依附他物生長,多生長於山林間,象征著自然與清幽。

-

“峻節”指高尚的節操;“林薄”指草木叢生的地方;“頤”有調養、保養之意,“頤心”即調養心性。

-

整體理解:這位先生依靠薛荔和女蘿來寄托自己高尚的節操,藉助草木叢生的山林環境來調養自己的內心。通過對自然環境的依托,展現出先生對高潔品行的追求以及對內心寧靜的嚮往,體現出他超凡脫俗、親近自然的生活誌趣。

3.

頫漱石而枕流,揮彈冠而濯襟。

-

字詞解析:

-

“頫”同“俯”,低頭之意;“漱石”本應是用溪水漱口,這裡表述為“頫漱石”,故意打破常規表達,更顯獨特;“枕流”是以流水為枕。

-

“彈冠”指原彈去帽子上的灰塵,在古代常表示準備出仕;“揮”在這裡有揮去、摒棄之意;“濯”意為洗滌,“濯襟”即洗滌衣襟。

-

整體理解:先生做出低頭就著石頭漱口、以流水為枕這般與眾不同的行為,凸顯其行為的獨特與不羈,展現出對自然的深度融入和對質樸生活的熱愛。同時,他揮去準備出仕的念頭,洗滌沾染世俗的衣襟,表明決心遠離官場,超脫於世俗之外,追求純淨自由的生活。

4.

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

-

字詞解析:

-

“感”指有感於、受……影響;“老氏”指老子;“遺誡”即留下的告誡、教誨,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等思想。

-

“回駕”指調轉車頭;“蓬廬”指用蓬草搭建的簡陋房屋,代表著簡樸的居所。

-

整體理解:先生受到老子思想的影響,有感於老子留下的教誨,決定調轉車頭,回到自己那簡陋的茅屋。這表明先生認同道家的思想理念,選擇回歸自然、簡樸的生活,遠離塵世的喧囂與紛擾,追求一種返璞歸真的生活狀態。

5.

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

字詞解析:

-

“五絃”指五絃琴,相傳為舜所製,音色古樸淡雅;“妙指”指精妙的指法,“彈五絃之妙指”即運用精妙的指法彈奏五絃琴。

-

“詠”有誦讀、吟唱之意;“周孔”分彆指周公和孔子,代表儒家文化;“圖書”這裡指儒家經典著作。

-

整體理解:先生一方麵運用精妙的指法彈奏五絃琴,享受音樂帶來的寧靜與愉悅;另一方麵誦讀儒家的經典著作。此句體現了先生在精神文化層麵的追求,既鐘情於道家所崇尚的自然之音,又深入研習儒家的思想文化,展示了他豐富的精神世界和全麵的文化修養。

6.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

字詞解析:

-

“揮翰墨”指揮動毛筆,引申為寫作;“奮藻”指發揮文采,鋪陳辭藻。

-

“陳”有陳述、闡述之意;“三皇”是中國傳說中的上古帝王,代表著遠古的理想時代;“軌模”指規範、模式。

-

整體理解:先生揮動筆墨,發揮自己的文采,鋪陳華麗的辭藻,闡述三皇時期的美好規範與模式。這表明先生不僅在行為和精神追求上與眾不同,還通過寫作來表達自己對理想社會和道德規範的嚮往,進一步豐富了先生的形象,體現出他對文化傳承和社會理想的關注。

7.

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

字詞解析:

-

“苟”表示如果;“縱心”指放縱心靈,讓心靈自由馳騁;“物外”指塵世之外;“安知”即怎麼知道;“榮辱”指榮耀與恥辱;“所如”指所歸、所趨,這裡表示榮辱的具體情況。

-

整體理解:如果能讓自己的心靈自由地馳騁於塵世之外,又怎麼會在意榮耀與恥辱的具體情況呢?此句點明主旨,強調先生追求精神上的絕對自由,不受世俗榮辱觀唸的束縛,體現出他超脫世俗的人生態度,也反映了作者對這種自由境界的嚮往與追求。

……

句譯:

1.

有達人之先生,覽通變於古今。

有一位通達事理的先生,他對古今事物的變化規律有著深入的洞察與瞭解。

2.

讬薛蘿以峻節,依林薄以頤心。

他依托薛荔和女蘿來寄托自己高尚的節操,依靠草木叢生的山林來調養自己的內心。

3.

頫漱石而枕流,揮彈冠而濯襟。

他俯身就著石頭漱口,以流水為枕,摒棄出仕的念頭,洗滌沾染世俗的衣襟。

4.

感老氏之遺誡,將回駕乎蓬廬。

有感於老子留下的教誨,他便駕車回到自己那簡陋的茅屋。

5.

彈五絃之妙指,詠周孔之圖書。

他用精妙的指法彈奏五絃琴,同時誦讀周公和孔子的經典著作。

6.

揮翰墨以奮藻,陳三皇之軌模。

他揮動筆墨,發揮文采,鋪陳辭藻,闡述三皇時代的規範與模式。

7.

苟縱心於物外,安知榮辱之所如。

如果能讓心靈在塵世之外自由馳騁,又怎會在意榮耀與恥辱的種種情況呢。

……

全譯:

有一位學識淵博、通達事理的先生,他遍覽古今,洞悉世間萬物的發展變化。

他借薛荔與女蘿寄托自己高潔的操守,依傍繁茂的山林調養內心。

他俯身對著石頭漱口,以溪流為枕,毅然拋開入仕的想法,洗淨沾染世俗的衣襟。

受老子遺訓的感悟,他駕車回到自己那簡陋的茅屋。

他以精妙指法彈奏五絃琴,同時吟誦周公與孔子的經典著作。

他揮動筆墨,鋪陳華麗辭藻,闡述三皇時代的典章規範。

倘若能讓心靈超脫於塵世之外,又怎會去在意榮耀與恥辱的境遇呢?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