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詩詞一萬首 > 第257章 束皙《補亡詩·由儀》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詩詞一萬首 第257章 束皙《補亡詩·由儀》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補亡詩·由儀

束皙

肅肅君子,由儀率性。

明明後辟,仁以為政。

魚遊清沼,鳥萃平林。

濯鱗鼓翼,振振其音。

賓寫爾誠,主竭其心。

時之和矣,何思何修?

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

賞析:

《補亡詩·由儀》圍繞理想的社會秩序、個人修養與治國理念展開,以簡潔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構建出一幅和諧、安定的社會藍圖,具有豐富的思想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思想內容

1.

個人修養與政治理唸的融合:詩的開篇對君子和君主提出要求,倡導君子“由儀率性”,遵循禮儀並依循本性,展現高尚品德;期望君主“仁以為政”,以仁愛治理國家。這不僅體現了儒家對個人道德修養和統治者為政之道的重視,更將個人修養與政治理念緊密結合,認為君主的仁德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而君子的道德示範有助於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2.

對和諧社會的嚮往:“魚遊清沼,鳥萃平林。濯鱗鼓翼,振振其音”描繪的和諧自然景象,是對理想社會的隱喻,象征萬物在良好環境中各得其所。“賓寫爾誠,主竭其心。時之和矣,何思何修”進一步強調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社會和諧融洽,無需額外憂慮與刻意修行,表達了詩人對和諧人際關係與社會氛圍的嚮往,這種和諧不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是精神上的契合與安定。

3.

全麵的治國理念闡述:“文化內輯,武功外悠”提出了一種全麵的治國理念。“文化內輯”強調通過文德教化來凝聚人心、團結民眾,注重社會內部的文化建設與道德培養,以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武功外悠”則表明要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抵禦外敵,使邊境安寧,保障國家的和平穩定。這一理念體現了詩人對國家發展的深入思考,追求文治與武功的平衡。

二、藝術特色

1.

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詩歌以“魚遊清沼,鳥萃平林”起興,通過描繪魚鳥在適宜環境中的自在狀態,引出對和諧社會的嚮往,為後文表達社會和諧、人際真誠的主題做鋪墊。這種比興手法使詩歌從對自然景象的描繪自然過渡到對社會理想的闡述,增強了詩歌的生動性與感染力,讓讀者更易於理解和接受詩人的思想。

2.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詩歌先從君子和君主的修養與為政之道入手,接著描繪和諧自然景象象征社會和諧,再闡述人際交往的和諧,最後提出治國理念,層層遞進,邏輯清晰。每個部分緊密相連,共同服務於構建理想社會這一主題,使詩歌在結構上顯得嚴謹有序,內容豐富而不雜亂。

3.

語言簡潔凝練:用詞簡潔明瞭,卻能準確傳達豐富的思想。如“肅肅”“明明”等疊詞,生動地描繪出君子的莊重和君主的賢明;“文化內輯,武功外悠”短短八字,便精準概括了治國的兩大重要方麵——文治與武功,言簡意賅,富有表現力,體現了古代詩歌語言的高度凝練。

4.

意境營造與情感表達:通過對自然景象和社會場景的描寫,營造出一種和諧、安寧的意境。從魚鳥自由的自然畫麵,到賓主真誠相待的社會場景,都傳達出詩人對和諧美好生活的嚮往之情。這種情感表達含蓄而真摯,使讀者在感受意境之美的同時,也能深刻體會到詩人的情感訴求。

……

解析:

1.

肅肅君子,由儀率性。

-

解析:“肅肅”描繪出君子莊重嚴肅的形象,展現其內在的自律與端莊。“由儀”意味著君子的行為遵循社會既定的禮儀規範,這是外在行為的約束;“率性”則表明君子在遵循禮儀的同時,能夠依循自己善良的本性行事,使外在行為與內在本性相契合。此句強調君子的修養,既要合乎禮儀,又要保持真誠的本性,內外兼修,是儒家理想人格的一種體現。

2.

明明後辟,仁以為政。

-

解析:“明明”用來形容君主賢明,具有洞察世事、明辨是非的智慧。“後辟”指君主,是國家的統治者。“仁以為政”明確指出君主治理國家應以仁愛為核心原則。在儒家思想中,仁政是理想的政治治理方式,君主以仁愛之心對待百姓,施行有利於人民的政策,才能贏得民心,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此句表達了對君主賢明和施行仁政的期望。

3.

魚遊清沼,鳥萃平林。

-

解析:“沼”指池塘,“清沼”描繪出池塘清澈見底的景象,為魚兒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魚兒在其中自由自在地遊動。“萃”有聚集之意,“平林”指平坦的樹林,鳥兒們聚集在這片樹林中。這兩句描繪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畫麵,魚和鳥都處於適宜的生存環境中,各得其所。這種和諧的自然景象象征著在賢明君主的仁政之下,整個社會如同大自然一樣,萬物和諧共生。

4.

濯鱗鼓翼,振振其音。

-

解析:“濯鱗”指魚兒擺動、清洗鱗片,“鼓翼”表示鳥兒鼓動翅膀,生動地刻畫了魚和鳥充滿活力的動態。“振振其音”描繪出鳥兒發出清脆、歡快的聲音。這進一步展現了魚和鳥在良好環境中的愉悅狀態,它們生機勃勃,充滿活力,從細節處強化了前文所營造的和諧自然氛圍,同時也暗示在仁政之下百姓生活的安樂與富足。

5.

賓寫爾誠,主竭其心。

-

解析:“寫”在這裡通“瀉”,意為傾吐。當賓客來訪時,他們能夠毫無保留地傾吐自己的誠意;而主人也會竭儘真心去接待賓客。此句描繪了人際交往中真誠相待的場景,強調在良好的社會環境下,人與人之間不存在虛偽和猜忌,以真誠之心相交,反映出詩人對和諧人際關係的嚮往,也是社會和諧的一種具體體現。

6.

時之和矣,何思何修?

-

解析:“時”指當下的社會時世,“和”表示和諧、融洽。當社會處於和諧狀態時,人們無需過多的憂慮,也不必刻意去進行額外的修行。這是因為和諧的社會環境本身就為人們提供了良好的生活氛圍,人們在這種環境中能夠自然地遵循道德規範,生活安定。此句表達了對和諧社會的讚美,以及這種和諧所帶來的人們內心的寧靜與滿足。

7.

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

解析:“文化”指文德教化,包括道德、禮儀、知識等方麵的教育與傳播;“內輯”表示通過文德教化使國家內部實現團結和睦。“武功”代表軍事力量、武力;“外悠”意味著憑借強大的軍事力量使外敵遠離,保障國家邊境的安全與和平。此句提出了一種內外兼修的治國理念,強調國家治理既要注重內部的文化建設,以凝聚人心,又要具備強大的軍事力量,以抵禦外部威脅,從而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

句譯:

1.

肅肅君子,由儀率性。

莊重嚴肅的君子,遵循禮儀並依循本性行事。

2.

明明後辟,仁以為政。

賢明的君主,以仁愛作為治理國家的方針。

3.

魚遊清沼,鳥萃平林。

魚兒在清澈的池塘裡遊動,鳥兒聚集在平坦的樹林間。

4.

濯鱗鼓翼,振振其音。

魚兒擺動鱗片,鳥兒鼓動翅膀,鳥兒發出清脆的聲音。

5.

賓寫爾誠,主竭其心。

賓客傾吐自己的誠意,主人竭儘真心相待。

6.

時之和矣,何思何修?

此時社會已經和諧,還有什麼可憂慮,還有什麼需刻意修行的呢?

7.

文化內輯,武功外悠。

對內用文德教化使國家團結和睦,對外憑借軍事力量讓敵人遠離。

……

全譯:

莊重嚴正的君子啊,依循禮儀,秉持本性而行。

賢明聖哲的君主啊,以仁愛為準則治理國政。

魚兒悠然暢遊在清澈的池沼,鳥兒歡快棲息於廣袤的樹林。

魚兒擺動著鱗片,鳥兒撲騰著羽翼,鳥兒鳴聲清脆動聽。

賓客毫無保留地傾吐真誠,主人全心全意地予以回應。

當下已然一片和諧之象,又還有何憂慮,何須再特彆修行?

對內,以文德教化凝聚人心,使國家團結和睦;

對外,憑強大武力震懾外敵,讓邊境安寧無憂。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