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309章 謝惠連《祭古塚文》
祭古塚文
謝惠連
東府掘城北塹,入丈餘,得古塚,上無封域,不用塼甓。以木為槨,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多異形,不可儘識。刻木為人,長三尺,可有二十餘頭,初開見,悉是人形,以物棖撥之,應手灰滅。棺上有五銖錢百餘枚,水中有甘蔗節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爛壞。銘誌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公命城者改埋於東岡,祭之以豚酒。既不知其名字遠近,故假為之號曰冥漠君雲爾。
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禦屬領直兵令史、統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具豚醪之祭,敬薦冥漠君之靈:
忝總徒旅,板築是司。窮泉為塹,聚壤成基。
一槨既啟,雙棺在茲。舍畚淒愴,縱鍤漣而。
芻靈已毀,塗車既摧。幾筵糜腐,俎豆傾低。
盤或梅李,盎或醢醯。蔗傳餘節,瓜表遺犀。
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潛靈幾載?
為壽為夭?寧顯寧晦?銘誌湮滅,姓字不傳。
今誰子後?曩誰子先?功名美惡,如何蔑然?
百堵皆作,十仞斯齊。墉不可轉,塹不可回。
黃腸既毀,便房已頹。循題興念,撫俑增哀。
射聲垂仁,廣漢流渥。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壙即新營,棺仍舊木。合葬非古,周公所存。
敬遵昔義,還祔雙魂。幽靈髣佛,歆我犧樽。
……
賞析:
《祭古塚文》為謝惠連所作,文章圍繞偶然發現的一座古塚展開,在對古塚的描述與祭祀中,傳達出對生命、曆史的深刻思考,展現出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主題思想
1.
對生命與曆史的深沉思考:古塚發掘,墓中遺物尚存,然而銘誌全無,墓主的時代、姓名、生平皆成謎團。“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潛靈幾載?為壽為夭?寧顯寧晦?”
等一連串追問,體現出作者對生命在時間長河中消逝的感慨,以及對曆史變遷、個體命運無常的思考,流露出對生命短暫和曆史滄桑的無奈與喟歎。
2.
對逝者的尊重與人文精神:儘管不知墓主身份,作者依舊以
“豚酒”
祭祀,並將其遷葬於東岡,假號
“冥漠君”。這一係列舉動,展現出對逝者的尊重與關懷,體現出超越時代與未知的人文精神,彰顯出對每一個生命的敬畏。
二、藝術特色
1.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文章先敘述古塚發掘的經過,包括地點、古塚構造、棺木及隨葬物品等情況,接著描述墓中景象,如毀壞的芻靈、塗車,傾頹的幾筵、俎豆等,之後抒發對墓主的種種追思與感慨,最後表明遷葬祭祀的舉動及心意。各部分過渡自然,層層遞進,邏輯清晰,完整地呈現出作者從發現古塚到處理相關事宜並抒發情感的過程。
2.
情景交融,情感真摯:文中對古塚環境和遺物的描寫,如
“芻靈已毀,塗車既摧。幾筵糜腐,俎豆傾低。盤或梅李,盎或醢醯。蔗傳餘節,瓜表遺犀”,營造出一種破敗、淒涼的氛圍,為後文的抒情奠定基礎。而在抒發情感時,作者直抒胸臆,通過對墓主身世的追問,如
“今誰子後?曩誰子先?功名美惡,如何蔑然?”,將對生命無常的感慨與對逝者的同情融入其中,情景交融,使情感真摯動人,極易引發讀者共鳴。
3.
用典巧妙,增強底蘊:“射聲垂仁,廣漢流渥。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運用射聲校尉曹褒掩埋骸骨、廣漢太守陳寵收葬枯骨的典故,以古襯今,表明作者遷葬古塚是對古人仁愛之舉的傳承,不僅豐富了文章內容,更增強了作品的文化底蘊,使文章的思想表達更為深刻。
……
解析:
1.
東府掘城北塹,入丈餘,得古塚
-
解析:開篇點明事件背景,東府在城北挖掘護城河,挖到一丈多深時,發現了一座古塚。簡潔交代了古塚被發現的地點與大致過程,為後文展開對古塚的描述做鋪墊。
2.
上無封域,不用塼甓
-
解析:描述古塚外觀特征,塚上沒有明顯的封土界限,且建造時未使用磚塊。這一細節刻畫,一方麵展現了古塚的質樸,另一方麵暗示其年代久遠或墓主身份並非顯貴,引發讀者對墓主身份的好奇。
3.
以木為槨,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
-
解析:進一步說明古塚內部構造,用木頭製作槨,槨內有兩具呈正方形的棺木,且棺木兩頭沒有棺擋。對棺木形狀和結構的細致描寫,使古塚內部情形更加清晰地呈現在讀者眼前,增添了神秘氛圍。
4.
多異形,不可儘識
-
解析:指出古塚內有許多形狀奇特的物件,難以全部辨認。此句短短幾字,卻極大地激發了讀者的好奇心,同時也反映出古塚的獨特與神秘,為後文對墓主身世的探尋埋下伏筆。
5.
刻木為人,長三尺,可有二十餘頭
-
解析:具體描述古塚內的隨葬品,有木雕人像,每個約三尺長,數量大概二十多個。通過對木雕人像的尺寸和數量的說明,讓讀者對古塚內的隨葬品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從側麵反映出當時的喪葬習俗。
6.
初開見,悉是人形,以物棖撥之,應手灰滅
-
解析:描繪開啟古塚初見木雕人像的情形,剛開始看都是人形,但用東西輕輕觸碰,便立刻化為灰燼。這一細節充滿畫麵感,既表現出木雕人像曆經歲月的脆弱,也營造出一種神秘且略帶驚悚的氛圍。
7.
棺上有五銖錢百餘枚,水中有甘蔗節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爛壞
-
解析:繼續列舉古塚內的物品,棺木上有一百多枚五銖錢,水中漂浮著甘蔗節、梅李核和瓜瓣,且這些東西沒有完全腐爛。這些隨葬物品的發現,為推測古塚年代和墓主生活習慣提供了線索,同時也展現了時間的痕跡與生命的遺跡。
8.
銘誌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
-
解析:此句點明關鍵資訊,由於沒有墓誌銘等記載文字,古塚所屬的年代和墓主身份無法知曉。這一遺憾使得古塚的神秘感進一步加深,也為下文作者抒發對墓主身世的感慨做鋪墊。
9.
公命城者改埋於東岡,祭之以豚酒
-
解析:講述對古塚的處理,長官(公)命令築城的人將古塚改埋到東岡,並準備豬肉和酒進行祭祀。體現出對逝者的尊重,即便不知墓主身份,也給予其應有的安葬和祭祀。
10.
既不知其名字遠近,故假為之號曰冥漠君雲爾
-
解析:因為不知道墓主姓名及相關資訊,所以暫且為其取號“冥漠君”。這個名號帶有一種神秘、渺茫的意味,反映出對未知逝者的一種代稱,也蘊含著對其在幽冥世界的一種想象。
第二部分(祭文正文)
1.
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禦屬領直兵令史、統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具豚醪之祭,敬薦冥漠君之靈
-
解析:首先表明祭祀的時間、祭祀者身份及官職,以及祭祀的方式和物件。明確的時間和詳細的身份介紹,使祭文更具真實性和莊重感,體現出對此次祭祀的重視。
2.
忝總徒旅,板築是司
-
解析:祭祀者朱林自謙統領眾人,負責築城事務。“忝”字型現出謙遜之意,表明自己承擔此職責有愧,為下文因發掘古塚而產生的愧疚與感慨做鋪墊。
3.
窮泉為塹,聚壤成基
-
解析:描述築城工作,挖掘到地下泉水來修護城河,堆積泥土以築城牆地基。此句承接上文,說明因築城工作而意外發現古塚,為古塚的發現提供了背景說明。
4.
一槨既啟,雙棺在茲
-
解析:簡單描述發掘古塚時看到的景象,槨被開啟,兩具棺木出現在眼前。此句引發讀者對棺木及墓主的好奇,同時為下文抒發情感做鋪墊。
5.
舍畚淒愴,縱鍤漣而
-
解析:朱林放下畚箕和鐵鍬,因見到古塚而心生淒愴,不禁淚流滿麵。通過動作描寫,生動地表現出朱林對古塚逝者的同情與哀傷,使情感表達真摯而強烈。
6.
芻靈已毀,塗車既摧
-
解析:描繪古塚內隨葬的草紮人形和泥製車輛已經毀壞。“已毀”“既摧”突出了歲月對這些隨葬品的侵蝕,營造出一種破敗、淒涼的氛圍,暗示生命的消逝與時間的無情。
7.
幾筵糜腐,俎豆傾低
-
解析:幾案和坐席已經腐爛,祭祀用的禮器也已傾倒。此句繼續渲染古塚內的衰敗景象,強化了歲月滄桑的感覺,讓人感歎時光對一切的消磨。
8.
盤或梅李,盎或醢醯
-
解析:盤中或許還有梅李,盆中或許還有肉醬和醋。通過對古塚內食物隨葬品的描述,展現出墓主曾經的生活痕跡,同時也暗示這些物品雖曆經歲月但仍有殘留,進一步烘托出時光的流逝與生命的遺跡。
9.
蔗傳餘節,瓜表遺犀
-
解析:甘蔗還留存著一些節,瓜也留下了籽。再次強調食物隨葬品的殘留,從細節處展現時間的印記,引發對墓主生活和逝去時光的聯想。
10.
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潛靈幾載?
-
解析:作者開始追思墓主,發出疑問,您生於哪個朝代?去世後靈魂又在這地下潛藏了多少年?這兩個問題直接表達出對墓主身世的探尋,體現出對未知生命的好奇與尊重,開啟了下文一係列的追問。
11.
為壽為夭?寧顯寧晦?
-
解析:繼續追問墓主一生是長壽還是早夭,是聲名顯赫還是默默無聞。這些問題深入到墓主的人生境遇,展現出對生命多樣性和未知性的思考,反映出生命在曆史長河中的不同軌跡與命運。
12.
銘誌湮滅,姓字不傳
-
解析:再次強調墓誌銘已消失,墓主姓名也未能流傳下來。重複這一遺憾,加深了對墓主身份未知的感慨,強化了歲月對個體生命印記的磨滅這一主題。
13.
今誰子後?曩誰子先?
-
解析:發出對墓主家族傳承的疑問,如今誰是您的後代?從前誰又是您的祖先?從生命的延續角度進一步思考墓主的身世,展現出對生命傳承與家族興衰的思索。
14.
功名美惡,如何蔑然?
-
解析:追問墓主一生的功名善惡,為何都消失得無影無蹤?此句從人生價值角度進行思考,表達出對生命意義在時間中消逝的無奈與感慨,體現出個體生命在曆史洪流中的渺小。
15.
百堵皆作,十仞斯齊
-
解析:回到築城場景,許多城牆已經築起,高達十仞。此句描繪築城工作的進展,與古塚的發現形成對比,暗示人類活動的延續與個體生命的消逝,體現出時間的無情和生命的短暫。
16.
墉不可轉,塹不可回
-
解析:城牆不能移動,護城河也無法改變。進一步強調築城工作的既定事實,與古塚的遷移形成反差,再次突出個體生命在宏大的人類活動和時間麵前的無力感。
17.
黃腸既毀,便房已頹
-
解析:墓中的黃腸木已經腐朽,墓室也已坍塌。再次描述古塚內的破敗景象,強化了歲月對古塚的破壞,象征著墓主曾經的一切逐漸消逝,渲染出淒涼的氛圍。
18.
循題興念,撫俑增哀
-
解析:撫摸著棺木上的題字,思緒湧起,撫摸著木俑,更增添了哀傷。通過動作描寫,細膩地表達出作者麵對古塚遺物時內心的悲痛與感慨,將對墓主的追思之情推向**。
19.
射聲垂仁,廣漢流渥
-
解析:運用典故,射聲校尉曹褒掩埋骸骨,廣漢太守陳寵收葬枯骨,他們都展現出仁愛之心。此處用典,以古人的仁愛之舉為自己遷葬古塚的行為提供依據,同時也表達出對這種仁愛精神的推崇。
20.
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
解析:繼續闡述古人的善舉,在官署附近和城角埋葬屍骨。進一步強調古人對逝者的尊重和關懷,為下文自己遷葬古塚並祭祀的行為做鋪墊,表明這是對古人仁愛傳統的繼承。
21.
壙即新營,棺仍舊木
-
解析:說明為墓主重新營造了墓穴,但仍使用原來的棺木。體現出對墓主的尊重,在有限的條件下,儘量保持對古塚原有元素的保留,展現出對逝者的負責態度。
22.
合葬非古,周公所存
-
解析:指出合葬並非自古就有,而是從周公時開始留存的禮儀。此句為將兩具棺木合葬的行為提供曆史依據,表明這一行為遵循了傳統禮儀。
23.
敬遵昔義,還祔雙魂
-
解析:表達出恭敬地遵循過去的禮儀,讓兩具棺木中的靈魂合葬在一起。體現出對傳統禮儀的尊重和對逝者的關懷,希望給予墓主恰當的安葬。
24.
幽靈髣佛,歆我犧樽
-
解析:希望墓主的靈魂彷彿能夠感受到,來享用祭祀的美酒。以虔誠的祈願結尾,表達出對墓主的敬重和安慰,希望逝者能夠安息,使祭文在情感上得到圓滿的收束。
……
句譯:
1.
東府掘城北塹,入丈餘,得古塚
-
翻譯:東府在城北挖掘護城河,挖到一丈多深時,發現了一座古塚。
2.
上無封域,不用塼甓
-
翻譯:古塚上麵沒有明顯的封土界限,建造時沒有使用磚塊。
3.
以木為槨,中有二棺,正方,兩頭無和
-
翻譯:用木頭做成槨,槨裡麵有兩具棺木,呈正方形,棺木兩頭沒有棺擋。
4.
多異形,不可儘識
-
翻譯:(古塚內)有很多形狀奇特的東西,不能全部辨認出來。
5.
刻木為人,長三尺,可有二十餘頭
-
翻譯:用木頭刻成人形,每個大約三尺長,大概有二十多個。
6.
初開見,悉是人形,以物棖撥之,應手灰滅
-
翻譯:剛開啟時看,全都是人形,用東西輕輕觸碰它們,立刻就化為灰燼。
7.
棺上有五銖錢百餘枚,水中有甘蔗節及梅李核、瓜瓣,皆浮出不甚爛壞
-
翻譯:棺木上有一百多枚五銖錢,(槨內的)水中有甘蔗節以及梅李核、瓜籽,都浮在水麵上,沒有完全腐爛。
8.
銘誌不存,世代不可得而知也
-
翻譯:沒有墓誌銘等記載文字,(這座古塚所屬的)年代無法知曉。
9.
公命城者改埋於東岡,祭之以豚酒
-
翻譯:長官命令築城的人把(古塚)改埋到東岡,用豬肉和酒來祭祀。
10.
既不知其名字遠近,故假為之號曰冥漠君雲爾
-
翻譯:既然不知道(墓主)的姓名及相關資訊,所以暫且給他取個號叫“冥漠君”。
第二部分(祭文正文)
1.
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禦屬領直兵令史、統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具豚醪之祭,敬薦冥漠君之靈
-
翻譯: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禦屬兼直兵令史、統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準備了豬肉和酒等祭品,恭敬地向冥漠君的靈魂獻祭。
2.
忝總徒旅,板築是司
-
翻譯:我慚愧地統領眾人,負責築城的工作。
3.
窮泉為塹,聚壤成基
-
翻譯:挖掘到地下泉水來修護城河,堆積泥土築成城牆地基。
4.
一槨既啟,雙棺在茲
-
翻譯:槨一開啟,兩具棺木就在這裡。
5.
舍畚淒愴,縱鍤漣而
-
翻譯:放下畚箕,心中滿是淒愴,放下鐵鍬,不禁淚流滿麵。
6.
芻靈已毀,塗車既摧
-
翻譯:隨葬的草紮人形已經毀壞,泥製的車輛也已破損。
7.
幾筵糜腐,俎豆傾低
-
翻譯:幾案和坐席已經腐爛,祭祀用的禮器也都傾倒了。
8.
盤或梅李,盎或醢醯
-
翻譯:盤中或許還有梅李,盆中或許還有肉醬和醋。
9.
蔗傳餘節,瓜表遺犀
-
翻譯:甘蔗還留存著一些節,瓜也留下了籽。
10.
追惟夫子,生自何代?潛靈幾載?
-
翻譯:追思先生您,生於哪個朝代?去世後靈魂在這地下潛藏了多少年?
11.
為壽為夭?寧顯寧晦?
-
翻譯:一生是長壽還是早夭?是聲名顯赫還是默默無聞?
12.
銘誌湮滅,姓字不傳
-
翻譯:墓誌銘已經消失,姓名也沒有流傳下來。
13.
今誰子後?曩誰子先?
-
翻譯:如今誰是您的後代?從前誰是您的祖先?
14.
功名美惡,如何蔑然?
-
翻譯:一生的功名善惡,為何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15.
百堵皆作,十仞斯齊
-
翻譯:許多城牆都已築起,高達十仞。
16.
墉不可轉,塹不可回
-
翻譯:城牆不能移動,護城河也無法改變。
17.
黃腸既毀,便房已頹
-
翻譯:墓中的黃腸木已經腐朽,墓室也已坍塌。
18.
循題興念,撫俑增哀
-
翻譯:撫摸著棺木上的題字,思緒湧起,撫摸著木俑,更增添了哀傷。
19.
射聲垂仁,廣漢流渥
-
翻譯:射聲校尉曹褒能施與仁愛,廣漢太守陳寵廣布恩澤。
20.
祠骸府阿,掩骼城曲
-
翻譯:(他們)在官署附近和城角埋葬屍骨。
21.
壙即新營,棺仍舊木
-
翻譯:墓穴是新挖的,棺木還是原來的。
22.
合葬非古,周公所存
-
翻譯:合葬並非自古就有,是周公時才開始有的禮儀。
23.
敬遵昔義,還祔雙魂
-
翻譯:恭敬地遵循過去的禮儀,讓兩具棺木中的靈魂合葬在一起。
24.
幽靈髣佛,歆我犧樽
-
翻譯:希望您的靈魂彷彿能夠感受到,來享用我祭祀的美酒。
……
全譯:
東府在城北挖掘護城河,挖到一丈多深時,發現一座古塚。古塚之上沒有封土界限,建造時沒用磚塊。用木材做成槨,槨內有兩具棺材,呈正方形,兩頭沒有棺擋。裡麵有很多形狀奇異的東西,不能全部辨認出來。還有用木頭刻成的人,長約三尺,大概有二十多個。剛開啟時,看上去都是人形,用東西輕輕撥動,它們就隨即化為灰燼。棺木上有一百多枚五銖錢,水中有甘蔗節以及梅李核、瓜籽,都漂浮著,沒有完全腐爛。由於沒有墓誌銘,其所屬年代無從知曉。長官於是命令築城的人將古塚改埋到東岡,並用豬肉和酒進行祭祀。因為不知道墓主的姓名和相關情況,所以暫且給他取號為“冥漠君”。
元嘉七年九月十四日,司徒禦屬兼直兵令史、統作城錄事、臨漳令亭侯朱林,備辦了豬肉和酒等祭品,恭敬地向冥漠君的靈魂獻上祭禮:
我愧為眾人統領,負責築城之事。深挖至地下泉水以修護城河,堆積泥土築成城牆地基。槨一開啟,便看到兩具棺木。我放下畚箕,滿心淒愴,放下鐵鍬,淚水漣漣。隨葬的草紮人形和泥製車輛已然毀壞,幾案和坐席已經腐爛,祭祀用的禮器也都傾倒。盤中或許還有梅李,盆中或許還有肉醬和醋。甘蔗還留有幾節,瓜也留下了籽。追思先生您,生於何朝何代?去世後靈魂在地下潛藏了多少年?一生是長壽還是早夭?是聲名顯赫還是默默無聞?墓誌銘已然湮滅,姓名也未能流傳。如今誰是您的後代?從前誰又是您的祖先?一生的功名善惡,為何都消失得無影無蹤?
許多城牆都已築起,高達十仞。城牆無法移動,護城河也無法改變。墓中的黃腸木已經腐朽,墓室也已坍塌。撫摸著棺木上的題字,思緒湧起,撫摸著木俑,更增添了哀傷。射聲校尉曹褒能施與仁愛,廣漢太守陳寵廣布恩澤,他們在官署附近和城角埋葬屍骨。我仰慕古人的風範,為您重新選擇安葬之地。從城北的護城河遷走,安葬在東邊的山腳下。墓穴是新挖的,棺木還是原來的。合葬並非自古就有,是周公時纔有的禮儀。我恭敬地遵循過去的禮儀,讓兩具棺木中的靈魂合葬在一起。獻上兩壺酒,一頭豬。希望您的靈魂彷彿能夠感受到,來享用我的祭品。嗚呼,真令人哀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