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369章 謝莊《月賦》
月賦
謝莊
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綠苔生閣,芳塵凝榭。悄焉疚懷,不怡中夜。
乃清蘭路,肅桂苑,騰吹寒山,弭蓋秋阪。臨浚壑而怨遙,登崇岫而傷遠。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沈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
仲宣跪而稱曰: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臣聞沈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朒脁警闕,朏魄示衝,順辰通燭,從星澤風。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
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隻雪凝,圓靈水鏡。連觀霜縞,周除冰淨。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去燭房,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
若乃涼夜自淒,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羇孤遞進。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於是弦桐練響,音容選和,徘徊房露,惆悵陽阿。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情紆軫其何托,愬皓月而長歌。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
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歌響未終,餘景就畢,滿堂變容,回遑如失。月既沒兮露欲曦,歲方晏兮無與歸。
陳王曰:善。乃命執事,獻壽羞璧,敬佩玉音,複之無斁。
……
賞析:
《月賦》是南朝宋文學家謝莊的經典之作,以其精妙的文辭、深邃的意境和獨特的藝術手法,成為古代詠月文學的典範。
一、結構與主題
1.
巧妙的敘事引入:開篇以陳思王曹植痛失應瑒、劉楨,滿懷憂思起筆。描繪其於靜謐的夜晚,漫步蘭桂之苑,觸景生情,遂命王粲作賦。這一敘事不僅為後文對月的描寫與抒情奠定了憂傷基調,也巧妙地營造出文人集會吟賦的雅緻情境。
2.
豐富的文化內涵:王粲作答部分,先從日月陰陽屬性切入,引入諸多神話傳說與天文知識,如羲和駕日、嫦娥奔月、玉兔搗藥等,為月亮蒙上神秘而浪漫的色彩,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隨後借月的陰晴圓缺,傳達出為人處世應謙虛、自省的哲理,升華了主題。
3.
細膩的情感抒發:文章著重刻畫了月下的景緻與人物情感。從洞庭波起、木葉微脫的秋景,到君王厭晨歡、樂宵宴的轉變,再到涼夜羈孤的悲歎,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將思念、孤獨、惆悵等複雜情感抒發得淋漓儘致,表達了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
二、藝術特色
1.
辭藻華麗,駢儷工整:《月賦》以駢體寫成,句式整齊,對仗精妙。如“白露暖空,素月流天”“列宿掩縟,長河韜映”,不僅文字優美,音韻和諧,且通過精巧的對偶,生動地描繪出月夜的空靈與壯闊,儘顯南朝文學對形式美的追求。
2.
寫景如畫,意境幽遠:作者善用細膩筆觸勾勒月下美景。“洞庭始波,木葉微脫。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寥寥數語,從視覺、嗅覺、聽覺多角度描繪出秋夜的蕭瑟與淒美,營造出悠遠、清冷的意境,使讀者身臨其境,感同身受。
3.
用典自然,意蘊深厚:文中大量運用典故,如“齊章”“陳篇”,皆巧妙融合於情境之中,不著痕跡。這些典故不僅豐富了作品的文化內涵,更深化了情感表達,引發讀者對曆史與文化的聯想,增添了作品的藝術魅力。
……
解析:
1.
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
-
解析:開篇點明背景,“陳王”指陳思王曹植,“應、劉”分彆是應瑒和劉楨,他們都是“建安七子”中的人物,與曹植交往密切。此二人離世,讓曹植滿心憂愁,且因情緒低落而有了更多閒暇時光。這種因摯友離世帶來的憂思,為全文定下了哀傷的情感基調。
2.
綠苔生閣,芳塵凝榭
-
解析:通過描寫樓閣生苔、台榭積塵的景象,側麵反映出曹植因沉浸在悲痛中,無心打理居所,任由其荒蕪。同時,衰敗的環境也進一步烘托出他內心的淒涼與落寞,以景襯情,情景交融。
3.
悄焉疚懷,不怡中夜
-
解析:“悄焉”描繪出曹植默默憂傷的狀態,“疚懷”表明內心痛苦,“不怡中夜”則說明這種憂愁在半夜也無法釋懷,直抒胸臆地表達出他內心的哀傷,強調了悲痛之情的深沉與持久。
4.
乃清蘭路,肅桂苑,騰吹寒山,弭蓋秋阪
-
解析:曹植為排解憂愁,開始行動。“清蘭路”“肅桂苑”,他清掃蘭草生長的道路,整治桂木成林的苑囿,營造出清幽的氛圍。“騰吹寒山”是在寒山上奏響音樂,“弭蓋秋阪”指在秋坡上停車駐足。這一係列舉動,展現出他試圖通過遊覽秋景、聆聽音樂來舒緩內心的悲痛。
5.
臨浚壑而怨遙,登崇岫而傷遠
-
解析:當曹植麵臨深穀、登上高山時,觸發了更深的情感。“怨遙”“傷遠”體現出他對遠方的哀怨與感傷,這裡的“遠”既可能實指空間上的遙遠,也可引申為與逝去友人陰陽相隔的距離,進一步強化了他內心的孤獨與思念。
6.
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
-
解析:此句描繪此時的夜空景象。“斜漢左界”,銀河在天空斜斜地橫亙在東方;“北陸南躔”,指太陽執行到了南方,點明時節。“白露暖空”,白露彌漫,使天空呈現出朦朧之態;“素月流天”,皎潔的月亮在天空緩緩移動,宛如流水。從銀河到月亮,從地麵的白露到天空的月色,描繪出一幅空靈、澄澈的秋夜星空圖。
7.
沈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
-
解析:曹植麵對此景,低聲吟誦《詩經·齊風》中關於月亮的篇章,深情念著《詩經·陳風》裡詠月的詩句,隨後拿出筆和木牘,讓王粲以月為題作賦。這一過程展現出文人在特定情境下以詩賦抒情言誌的雅趣,同時暗示王粲接下來的賦將圍繞月展開,且會蘊含豐富情感。
8.
仲宣跪而稱曰: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
-
解析:王粲以謙辭回應,稱自己是東方邊地的孤陋之人,在山林中長大。這不僅是古人常用的自謙之語,也暗示了他質樸的出身與經曆,為後文他對月的感悟與描繪做鋪墊,表明他雖出身平凡,但有對自然與情感敏銳的感知。
9.
臣聞沈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
-
解析:王粲從哲學層麵闡述日月的屬性。“沈潛既義”指地屬陰而能含藏萬物合於義理,“高明既經”說天屬陽而能光明普照合於常道,“日以陽德”表明太陽具有陽剛的德性,“月以陰靈”指出月亮具有陰柔的靈性。這種對日月屬性的論述,為下文對月的具體描寫與讚美奠定了理論基礎,使對月的描繪更具深度與內涵。
10.
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
-
解析:運用神話傳說,“擅扶光於東沼”提及羲和在東方的湯穀駕馭太陽升起,“嗣若英於西冥”說的是月亮在西方的昧穀繼日而出。通過引用這兩個典故,形象地描繪了日月交替執行的規律,增添了神秘浪漫色彩,體現出古人對自然現象的詩意想象。
11.
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
-
解析:繼續融入神話元素,“玄兔”指代月亮中的玉兔,傳說玉兔在月中搗藥;“素娥”即嫦娥,因偷吃仙藥奔月。此句描繪出一幅奇幻的天庭畫麵,月亮帶著玉兔來到天帝的台榭,嫦娥也聚集在天帝後宮,使月的形象更加生動且富有神話色彩。
12.
朒脁警闕,朏魄示衝,順辰通燭,從星澤風
-
解析:從月相變化闡述其蘊含的哲理。“朒脁警闕”,月初的缺月(朒)和月末的殘月(朓)警示人們要意識到事物有缺漏不足;“朏魄示衝”,初出的新月(朏)和滿月(魄)顯示著謙虛的品德。“順辰通燭”表明月亮順著十二辰的次序執行,普遍地照耀大地;“從星澤風”指月亮遇到箕星就會起風,遇到畢星就會下雨,體現了古人對月相變化與自然現象關係的認知,賦予月亮自然規律與道德啟示的雙重意義。
13.
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
-
解析:列舉曆史傳說,相傳月亮的光輝照耀,使吳國帝業昌盛;月亮的精華潤澤,讓漢朝道統和順。此句通過將月與曆史上的興盛聯係起來,表明月亮不僅在自然與神話層麵具有重要意義,在曆史文化中也被視為一種祥瑞,影響著國家的興衰,進一步豐富了月的象征意義。
14.
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
解析:描繪秋夜之景,“氣霽地表”,地麵霧氣消散;“雲斂天末”,天邊雲彩聚集。“洞庭始波”,洞庭湖開始泛起波浪;“木葉微脫”,樹葉微微飄落。從地麵到天空,從湖泊到樹木,多角度勾勒出一幅秋意漸濃、略帶蕭瑟的畫麵,營造出清冷、悠遠的氛圍,為下文情感抒發做鋪墊。
15.
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
-
解析:繼續渲染秋景,“菊散芳於山椒”,菊花在山頂散發芬芳,從嗅覺角度增添畫麵美感;“雁流哀於江瀨”,大雁在江灘上發出哀鳴,從聽覺角度強化了秋景的淒涼之感,進一步烘托出哀傷、惆悵的情緒。
16.
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
-
解析:著重描寫月亮升起與月光灑落的情景。“升清質之悠悠”,明月緩緩升起,“清質”突出月亮的純淨、皎潔;“降澄輝之藹藹”,柔和的月光如藹藹輕雲般灑下,生動地描繪出月光的輕柔、朦朧,將月夜的靜謐之美展現得淋漓儘致。
17.
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隻雪凝,圓靈水鏡
-
解析:從側麵烘托月光之美。“列宿掩縟”,群星的光芒被月光掩蓋,失去了原本的繁麗;“長河韜映”,銀河也隱藏起光輝。“柔隻雪凝”,大地像雪一樣潔白,“柔隻”指大地;“圓靈水鏡”,天空如鏡子般明亮,“圓靈”指天空。通過描繪在月光照耀下,天地間的一切都被染上銀白光輝,突出月光的明亮與皎潔,營造出空靈、澄澈的意境。
18.
連觀霜縞,周除冰淨
-
解析:具體描寫月光下的建築。“連觀霜縞”,連綿的宮殿樓閣如同霜一樣潔白;“周除冰淨”,周圍的台階像冰一樣潔淨。以霜和冰來比喻月光下建築的潔白與純淨,不僅寫出了月光的明亮,也營造出一種清冷、寂靜的氛圍,暗示人物內心的孤獨與清冷。
19.
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
-
解析:描寫君王在月夜下的行為轉變。“厭晨歡,樂宵宴”,君王厭倦了白天的歡樂,而喜愛夜晚的宴樂,反映出月夜獨特的魅力對君王的吸引。“收妙舞,弛清縣”,停止美妙的舞蹈,撤去懸掛的鐘磬,表明在這靜謐的月夜,喧鬨的娛樂活動已不合時宜,月夜更適合寧靜的情感體驗。
20.
去燭房,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
-
解析:進一步描述君王的舉動。“去燭房,即月殿”,離開點著蠟燭的房間,來到月光照耀的殿堂,體現出對月光的親近與喜愛。“芳酒登,鳴琴薦”,獻上芳香的美酒,進獻動聽的琴曲,展現出在月下宴樂的場景,營造出一種優雅、閒適的氛圍,同時也透露出淡淡的憂傷,畢竟歡樂中夾雜著對時光、人生的感慨。
21.
若乃涼夜自淒,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羇孤遞進
-
解析:場景轉換,描繪在這涼夜中,“涼夜自淒”點明夜晚的淒涼之感。“風篁成韻”,風吹竹林形成自然的音韻,增添了清幽氛圍。“親懿莫從”,親朋好友不能相隨,“羇孤遞進”,孤獨的旅人接連到來,表達出在這美好的月夜,人們卻麵臨著孤獨的境遇,強化了哀傷、孤獨的情感。
22.
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
-
解析:從聽覺角度強化孤獨氛圍。“聆皋禽之夕聞”,聆聽夜晚鶴在水邊的叫聲,“皋禽”指鶴;“聽朔管之秋引”,聽著北方笛子吹奏出的秋天曲調。鶴鳴與笛聲在涼夜中更添淒涼,引發人們內心的惆悵與思念,進一步渲染出悲傷的情緒。
23.
於是弦桐練響,音容選和,徘徊房露,惆悵陽阿
-
解析:人們在這種情境下彈奏音樂。“弦桐練響”,彈奏起琴,“弦桐”指琴;“音容選和”,選擇和諧的音調節奏。“徘徊房露,惆悵陽阿”,演奏《房露》《陽阿》等曲子,曲調悠揚,充滿哀怨惆悵,借音樂抒發內心的情感,將孤獨、惆悵之情融入旋律之中。
24.
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情紆軫其何托,愬皓月而長歌
-
解析:音樂聲使周圍環境都為之改變,“聲林虛籟”,樹林中的風聲因琴聲而停止,“淪池滅波”,池塘裡的波浪也因音樂而平息。此時,人們情思鬱結,“情紆軫其何托”,不知該向何處寄托,隻能“愬皓月而長歌”,對著皎潔的月亮長歌,將內心無法排解的情感訴諸於歌,借月亮抒發深沉的哀怨。
25.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
-
解析:歌中的詞句,表達對遠方人的思念。“美人邁兮音塵闕”,心愛的人遠在他鄉,音信隔絕;“隔千裡兮共明月”,雖然相隔千裡,卻能共享同一輪明月。以明月為紐帶,將相隔甚遠的人聯係起來,體現出思念之情的深沉與無奈,也反映出在古代交通與通訊不便的情況下,人們借月寄托相思的普遍情感。
26.
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
解析:歌中繼續抒發感慨,“臨風歎兮將焉歇”,臨風歎息,不知這種歎息何時才能停止,表達出憂愁的無儘。“川路長兮不可越”,路途遙遠,山川阻隔,難以跨越,進一步強調了與思念之人難以相見的無奈,將思念之情推向**。
27.
歌響未終,餘景就畢,滿堂變容,回遑如失
-
解析:描繪歌聲未停,月亮的餘暉卻已消失的情景。“滿堂變容,回遑如失”,滿堂的人都變了臉色,彷徨失措,好像失去了什麼,生動地表現出人們對美好月夜即將結束的失落與不捨,從側麵反映出月夜帶給人們的深刻情感體驗。
28.
月既沒兮露欲曦,歲方晏兮無與歸
-
解析:進一步描述月夜結束後的感慨。“月既沒兮露欲曦”,月亮落下,露水將要乾涸,暗示時光的流逝。“歲方晏兮無與歸”,歲月已晚,卻沒有人和自己一起回去,再次強調孤獨之感,以及對時光、人生的感歎,深化了文章的主題。
29.
陳王曰:善。乃命執事,獻壽羞璧,敬佩玉音,複之無斁
-
解析:以曹植的稱讚結尾,“善”表明他對王粲所作之賦的認可。“乃命執事,獻壽羞璧”,命令侍從獻上美酒和玉璧,體現出對這篇賦的重視。“敬佩玉音,複之無斁”,牢記這些美好的言辭,反複誦讀也不會厭倦,突出了這篇賦在情感表達與藝術創作上的成功,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
……
句譯:
1.
陳王初喪應、劉,端憂多暇
陳思王曹植剛剛痛失應瑒和劉楨,心中憂愁深重,因而有了較多閒暇時光。
2.
綠苔生閣,芳塵凝榭
樓閣之上已悄然生出綠苔,台榭之中也積滿了落花塵埃。
3.
悄焉疚懷,不怡中夜
他默默憂傷,內心痛苦,半夜也無法感到愉悅。
4.
乃清蘭路,肅桂苑,騰吹寒山,弭蓋秋阪
於是他清掃長著蘭草的道路,整治桂木成林的苑囿,在寒山上奏響音樂,在秋坡上停下車駕。
5.
臨浚壑而怨遙,登崇岫而傷遠
麵臨深穀,他怨恨路途的遙遠;登上高山,他感傷故鄉的遼遠。
6.
於時斜漢左界,北陸南躔,白露暖空,素月流天
此時,銀河在天空斜斜地橫亙在東方,太陽執行到了南方,白露朦朧了天空,皎潔的月亮在天空中緩緩流動。
7.
沈吟齊章,殷勤陳篇,抽毫進牘,以命仲宣
曹植低聲吟誦著《詩經·齊風》中關於月亮的篇章,深情念著《詩經·陳風》裡詠月的詩句,然後拿出筆和木牘,讓王粲以月為題作賦。
8.
仲宣跪而稱曰:臣東鄙幽介,長自丘樊
王粲跪下說道:“我是東方邊地孤陋之人,在山林中長大。”
9.
臣聞沈潛既義,高明既經,日以陽德,月以陰靈
我聽說,地屬陰而能含藏萬物合於義理,天屬陽而能光明普照合於常道,太陽具有陽剛的德性,月亮具有陰柔的靈性。
10.
擅扶光於東沼,嗣若英於西冥
太陽在東方的湯穀升起,月亮在西方的昧穀繼日而出。
11.
引玄兔於帝台,集素娥於後庭
月亮帶著玉兔來到天帝的台榭,招集嫦娥來到天帝的後宮。
12.
朒脁警闕,朏魄示衝,順辰通燭,從星澤風
月初的缺月和月末的殘月,警示人們要有缺漏的意識;初出的新月和滿月,顯示著謙虛的品德。月亮順著十二辰的次序執行,普遍地照耀著大地,遇到箕星就會起風,遇到畢星就會下雨。
13.
委照而吳業昌,淪精而漢道融
月光照耀,吳國的帝業就昌盛;月光潤澤,漢朝的道統就和順。
14.
若夫氣霽地表,雲斂天末,洞庭始波,木葉微脫
至於天氣放晴,霧氣在地麵上升起,雲彩在天邊聚集,洞庭湖開始泛起波浪,樹葉微微飄落。
15.
菊散芳於山椒,雁流哀於江瀨
菊花在山頂散發著芳香,大雁在江灘上哀鳴。
16.
升清質之悠悠,降澄輝之藹藹
明月緩緩升起,灑下柔和的光輝。
17.
列宿掩縟,長河韜映,柔隻雪凝,圓靈水鏡
群星的光芒被掩蓋,銀河也隱藏了光輝。大地像雪一樣潔白,天空像鏡子一樣明亮。
18.
連觀霜縞,周除冰淨
連綿的宮殿樓閣像霜一樣潔白,周圍的台階像冰一樣潔淨。
19.
君王乃厭晨歡,樂宵宴,收妙舞,弛清縣
君王於是厭倦了白天的歡樂,喜歡上了夜晚的宴樂,停止了美妙的舞蹈,撤去了懸掛的鐘磬。
20.
去燭房,即月殿,芳酒登,鳴琴薦
離開點著蠟燭的房間,來到月光照耀的殿堂,獻上芳香的美酒,進獻動聽的琴曲。
21.
若乃涼夜自淒,風篁成韻,親懿莫從,羇孤遞進
如果是淒涼的夜晚,風聲在竹林中形成音韻,親朋好友不能相隨,孤獨的旅人接連到來。
22.
聆皋禽之夕聞,聽朔管之秋引
聆聽著夜晚鶴的叫聲,聽著北方的笛子吹奏出的秋天的曲調。
23.
於是弦桐練響,音容選和,徘徊房露,惆悵陽阿
於是彈奏起琴,選擇和諧的音調節奏,演奏著《房露》《陽阿》等曲子,曲調悠揚,充滿了哀怨惆悵。
24.
聲林虛籟,淪池滅波,情紆軫其何托,愬皓月而長歌
樹林中的風聲停止了,池塘裡的波浪也平息了,情思鬱結,又能向誰寄托呢?隻能對著皎潔的月亮長歌。
25.
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裡兮共明月
美人遠去啊,音信隔絕,相隔千裡啊,共賞這一輪明月。
26.
臨風歎兮將焉歇,川路長兮不可越
臨風歎息啊,哪裡纔是儘頭?路途遙遠啊,難以跨越。
27.
歌響未終,餘景就畢,滿堂變容,回遑如失
歌聲還沒有結束,月亮的餘暉就要消失了,滿堂的人都變了臉色,彷徨失措,好像失去了什麼。
28.
月既沒兮露欲曦,歲方晏兮無與歸
月亮已經落下啊,露水將要乾涸,歲月已晚啊,沒有人和我一起回去。
29.
陳王曰:善。乃命執事,獻壽羞璧,敬佩玉音,複之無斁
陳思王說:“好。”於是命令侍從,獻上美酒和玉璧,牢記這些美好的言辭,反複誦讀也不會厭倦。
……
全譯:
陳思王曹植剛剛痛失應瑒和劉楨,滿心憂愁,閒暇頗多。樓閣上綠苔滋生,台榭中落花塵埃積聚。他心中默默傷痛,半夜都無法安然自樂。
於是,他清掃長滿蘭草的道路,整治桂木成林的苑囿,在寒山上吹奏起音樂,在秋坡上停下車駕。麵臨深穀,他埋怨路途遙遠;登上高山,又感傷故鄉渺茫。此時,銀河在天空斜斜地橫亙於東方,太陽執行到了南方,白露朦朧了天空,皎潔的月亮在天際緩緩流動。曹植低聲吟誦著《詩經·齊風》中關於月的篇章,深情念著《詩經·陳風》裡詠月的詩句,然後拿出筆和木牘,讓王粲以月為題作賦。
王粲跪下說道:“臣是東方邊地孤陋之人,自幼在山林中成長。臣聽聞,地屬陰能含藏萬物合於義理,天屬陽能光明普照合於常道,太陽具有陽剛之德,月亮具有陰柔之靈。太陽在東方的湯穀升起,月亮於西方的昧穀繼日而出。月亮帶著玉兔來到天帝的台榭,招集嫦娥來到天帝的後宮。月初月末的缺月警示人們要有缺漏意識,初出的新月和滿月顯示著謙虛的品德。月亮順著十二辰的次序執行,普遍照耀大地,遇到箕星就起風,遇到畢星便下雨。月光照耀,吳國帝業昌盛;月光潤澤,漢朝道統和順。
至於天氣放晴,霧氣從地麵升騰,雲彩在天邊聚集,洞庭湖開始泛起微波,樹葉微微飄落。菊花在山頂散發芬芳,大雁在江灘哀鳴。明月悠悠升起,清輝藹藹灑落。群星的光芒被掩蓋,銀河也隱匿了光輝。大地如白雪凝結,天空似明鏡澄澈。連綿的宮殿樓閣如霜般潔白,周圍的台階像冰一樣潔淨。君王於是厭倦了白天的歡娛,喜愛上夜晚的宴樂,停止了美妙的舞蹈,撤去了懸掛的鐘磬。離開點著蠟燭的房間,來到月光籠罩的殿堂,獻上芬芳的美酒,進獻悅耳的琴曲。
若是淒涼的夜晚,風聲在竹林間自成韻律,親朋好友無法相伴,孤獨的旅人接踵而至。聆聽著夜晚鶴的鳴叫,聽著北方笛子吹奏出的秋之曲調。於是彈奏起琴,選擇和諧的音調,演奏《房露》《陽阿》等曲子,曲調悠揚,滿含哀怨惆悵。樹林中的風聲因琴音而止,池塘裡的波浪因琴音而息,情思鬱結,又能向誰寄托呢?隻能對著皎潔的月亮放聲長歌:‘美人遠去啊,音信斷絕,相隔千裡啊,共賞這明月。臨風歎息啊,何處纔是儘頭?路途漫長啊,難以跨越。’
歌聲尚未結束,月光便即將消逝,滿堂之人皆變了神色,彷徨失措,彷彿丟失了什麼。月亮已經落下,露水即將乾涸,歲月已晚,卻無人與我同歸。
陳思王說:“好。”於是吩咐侍從,獻上美酒與玉璧,銘記這美好的言辭,反複誦讀也不會厭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