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一萬首 第718章 江淹《銅爵妓》
銅爵妓
江淹
武皇去金閣,英威長寂寞。
雄劍頓無光,雜佩亦銷爍。
秋至明月圓,風傷白露落。
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
撫影愴無從,惟懷憂不薄。
瑤色行應罷,紅芳幾為樂?
徒登歌舞台,終成螻蟻郭!
江淹《銅爵妓》賞析
一、主題思想
《銅爵妓》通過描繪曹操去世後銅雀台的冷落,以及銅雀妓的孤獨哀傷,表達了對生命無常、繁華易逝的感慨。詩中借古事抒發今情,以銅雀妓的悲慘命運為切入點,反映出人生在曆史長河中的渺小與無奈,蘊含著深沉的曆史感和對生命的思考。
二、藝術特色
1.
借古傷今,以小見大
-
借古事:詩歌以曹操離世後銅雀台的情景為背景,曹操作為一代梟雄,其生前的輝煌與死後的淒涼形成鮮明對比。詩中“武皇去金閣,英威長寂寞”,直接點明曹操已去,昔日的英威不再,僅銅雀台尚存,引發讀者對曆史興亡的感慨。
-
以小見大:從銅雀妓這一特定群體的命運著眼,展現出宏大曆史背景下個體的無奈與悲哀。她們曾在銅雀台為曹操歌舞助興,享受榮華,曹操一去,便陷入孤獨淒涼的境地。通過她們的遭遇,折射出生命在曆史變遷中的脆弱與渺小,使讀者感受到曆史車輪下個體命運的不可捉摸。
2.
意象營造,烘托氛圍
-
自然意象:“秋至明月圓,風傷白露落”描繪出秋天月圓、白露飄落的景象。秋天本就帶著蕭瑟之感,月圓卻無人共賞,更添寂寞,白露象征著美好事物的消逝。這些自然意象營造出淒涼、冷清的氛圍,為全詩奠定了悲傷的基調。
-
器物意象:“雄劍頓無光,雜佩亦銷爍”中,雄劍和雜佩本是曹操權力與榮耀的象征,如今“頓無光”“亦銷爍”,暗示曹操的逝去和輝煌的終結。“孤燭映蘭幕”裡,“孤燭”代表著銅雀妓們孤獨的處境,微弱的燭光在蘭幕上搖曳,更顯清冷孤寂,強化了全詩的悲涼氛圍。
3.
人物刻畫,細膩入微
-
動作描寫:“撫影愴無從”,銅雀妓撫摸自己影子這一動作,生動地表現出她們極度的孤獨。在清冷的夜裡,無人相伴,隻能與影子相依,卻又無法排解內心的悲愴,將其孤獨無助刻畫得入木三分。
-
心理描寫:“惟懷憂不薄”直接揭示銅雀妓內心憂愁之深,她們深知自己未來的命運悲慘,隻能在孤獨與憂愁中度過餘生,這種心理描寫讓讀者能深切感受到她們的痛苦。
三、文化價值
1.
反映南朝文學風氣:此詩體現了南朝文學注重形式美與抒情性的特點。江淹以華麗的辭藻、工整的對仗和細膩的情感表達,展現了南朝詩歌的藝術風格,為研究南朝文學發展提供了範例。
2.
傳承與拓展文學主題:對“銅雀妓”這一傳統題材進行了深化。前人多有以此為題材的創作,江淹在此基礎上,不僅描寫銅雀妓的哀怨,更融入對曆史興衰、生命無常的思考,豐富了這一題材的內涵,對後世相關主題的文學創作有啟發作用。
解析
1.
武皇去金閣,英威長寂寞
-
解析:“武皇”指魏武帝曹操
“金閣”指代銅雀台。曹操離開銅雀台,意味著其生命的終結。“英威長寂寞”,曾經叱吒風雲、威震四方的曹操,隨著他的離世,那令人敬畏的英勇氣概也長久地歸於沉寂。此句開篇便營造出一種物是人非、繁華不再的悲涼氛圍,奠定了全詩緬懷往昔、感歎世事無常的基調。通過今昔對比,突出曹操逝去後銅雀台周邊氛圍的巨大落差。
2.
雄劍頓無光,雜佩亦銷爍
-
解析:“雄劍”原是象征曹操南征北戰、建立霸業的利器,如今曹操已逝,寶劍彷彿也失去了往昔的光芒,暗示著曹操所代表的權威與力量的消逝。“雜佩”指曹操身上佩戴的各種飾物,也逐漸銷蝕磨損。這裡以曹操生前貼身之物的變化,進一步強化時光的無情流逝以及人事的滄桑變遷,從側麵烘托出曹操離世後,一切與他相關的榮耀都逐漸黯淡的悲哀。
3.
秋至明月圓,風傷白露落
-
解析:描繪秋天來臨,明月圓滿高懸夜空,然而秋風蕭瑟,白露在風中飄落。秋季本就給人以淒涼、肅殺之感,月圓之夜往往引發人們對團圓的渴望,可在這銅雀台上,卻隻有孤獨寂寞。白露象征著純潔美好事物的消逝。這兩句通過自然景象的描寫,營造出一種清冷、孤寂、哀傷的氛圍,借景抒情,以景襯情,為下文刻畫銅雀妓的悲慘境遇做好鋪墊。
4.
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
-
解析:“清夜”強調夜晚的清冷、寂靜,“湛湛”形容夜的深沉。在這樣漫長而清冷的夜裡,隻有一支孤零零的蠟燭,微弱的燭光映照在蘭色的帷幕上。“孤燭”象征著銅雀妓們孤獨無依的處境,她們在這空曠冷清的銅雀台上,如同這孤獨的蠟燭,無人陪伴,唯有那黯淡的燭光和蘭色帷幕相伴。此句通過環境描寫,將孤獨、淒涼的氛圍渲染到極致,生動地展現出銅雀妓所處環境的冷清與她們內心的孤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5.
撫影愴無從,惟懷憂不薄
-
解析:“撫影”描繪出銅雀妓撫摸自己影子的動作,在這清冷的夜晚,無人可傾訴,隻能對著自己的影子,流露出極度的孤獨與無助。“愴無從”表達出她們內心充滿悲愴,卻又無處排遣的痛苦。“惟懷憂不薄”則直接點明她們心中滿懷憂愁,且憂愁極為深重。這兩句通過對銅雀妓動作和心理的刻畫,細膩地展現出她們在曹操死後,內心深處的孤獨、悲愴與無儘的憂愁。
6.
瑤色行應罷,紅芳幾為樂?
-
解析:“瑤色”指美好的容顏,“紅芳”同樣指代青春美貌與青春歡樂。銅雀妓們想到自己曾經憑借美麗的容顏在銅雀台上為曹操歌舞取樂,然而隨著曹操的離世,青春美貌也將逐漸消逝,往昔的歡樂時光一去不複返。這兩句詩體現出銅雀妓對自身命運的無奈與悲哀,感歎青春不再,歡樂難再,進一步強化了全詩悲傷、哀怨的情感。
7.
徒登歌舞台,終成螻蟻郭!
-
解析:“徒登歌舞台”表明銅雀妓們如今登上歌舞台,已不再有往昔的意義,隻是徒然為之。曾經她們在這舞台上為曹操表演,而現在曹操已去,這舞台對她們來說不過是空有其表。“終成螻蟻郭”則預示著她們最終的命運,無論曾經有過怎樣的經曆,最終都將像螻蟻一般,消失在這世間,被人遺忘。此句深刻地揭示了銅雀妓命運的悲慘與無奈,也表達出對生命無常、人生渺小的感慨,將全詩的主題推向**。
句譯
1.
武皇去金閣,英威長寂寞:魏武帝曹操離開了銅雀台,他的英雄威嚴長久地歸於寂寞。
2.
雄劍頓無光,雜佩亦銷爍:曹操的寶劍頓時失去了光芒,他佩戴的各種玉佩也逐漸銷蝕。
3.
秋至明月圓,風傷白露落:秋天來臨,明月變得圓滿,秋風蕭瑟,白露紛紛飄落。
4.
清夜何湛湛,孤燭映蘭幕:清冷的夜晚是如此深沉,孤獨的蠟燭映照在藍色的帷幕上。
5.
撫影愴無從,惟懷憂不薄:撫摸著自己的影子,悲愴卻無從排解,心中滿懷深深的憂愁。
6.
瑤色行應罷,紅芳幾為樂?:美麗的容顏即將消逝,青春歡樂又能有多少呢?
7.
徒登歌舞台,終成螻蟻郭!:白白登上這歌舞台,最終也不過成為螻蟻聚集的荒丘。
全譯
魏武帝曹操離開了銅雀台,他的英勇氣概從此長久地歸於寂寞。
曹操的寶劍頓時失去了往日光芒,他佩戴的各類玉佩也已銷蝕。
秋天到了,明月變得圓滿,秋風蕭瑟,白露灑落。
清冷的夜晚是這般深沉,孤獨的蠟燭照著藍色帷幕。
撫摸自己的影子,悲愴之情無處排遣,心中滿是深深的憂愁。
美麗的容顏即將不再,青春歡娛又曾有幾何?
白白登上這歌舞台,最終隻會成為螻蟻聚集的荒塚。
喜歡詩詞一萬首請大家收藏:()詩詞一萬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