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早穿20年 第344章 否決
-
黨建國轉過身,聲音沉穩而堅定的說到:
“現在宣佈自治?
是嫌我們死得不夠快嗎?
倫敦那些老狐狸,
巴不得有人跳出來當這個‘自治’的出頭鳥!
他們樂見其成,
因為這能名正言順地甩掉財政包袱和安全責任,
還能利用我們牽製北方的注意力。
但這也意味著,
一旦我們宣佈自治,
英國對我們的首接軍事保護,和政治支援將大幅減弱,
甚至可能暗中使絆子。
讓我們獨自麵對周邊的壓力、
安南的亂局、
周邊國家的猜忌以及美國更首接的乾預!
勞德剛走,美國正想方設法把我們綁上戰車。
我們一旦宣佈自治,
美國會立刻加大滲透和控製的力度,甚至可能要求駐軍!
‘獨立’的南洋邦聯,
對美國來說就是一塊更美味的、可以隨意切割的肥肉!
這也將被西九城視為**裸的敵對行徑!
即使有春花在,也絕對會引發最強烈的敵視和製裁!
我們與內地的脆弱聯絡,和貿易通道可能瞬間斷絕!”
自治口號固然能鼓舞一部分人,
但也會讓南洋內部本就複雜的民族、地域矛盾更加激化。
土著勢力會怎麼想?
其他華人宗族會服氣嗎?
在根基未穩、武力不足、經濟命脈尚被英美部分掌控的情況下,
貿然樹起自治大旗,等於點燃了內部動盪的導火索!
所以,掛在大英帝國這麵破舊,但還有點用的旗子下麵,
利大於弊!
我們可以借殼生蛋,
利用殖民地的身份獲得一定的國際承認,
利用英國殘存的影響力平衡各方,
利用‘南洋總督府’這個相對模糊的身份與各方周旋,悶聲發大財,苦練內功!
自治?
等我們的鋼鐵廠能造坦克,
發電廠能點亮整個南洋,
民兵組織能抗衡正規軍的時候,再談不遲!
這份檔案收好!
這是我們的底牌之一,也是未來談判的籌碼,
但現在,讓它繼續睡在保險櫃裡!”
黨建國的冷靜分析和果斷決策,
讓原本有些躁動的會議室迅速恢複了理性。
陳秀梅和蘇珊交換了一個眼神,
都看到了對方眼中的讚許和一絲後怕。
的確,自治的誘惑如同美麗的毒蘋果,
現在摘取,為時過早。
框架既定,整個熊貓(南洋)體係如同上緊了發條的機器,
轟然啟動,進入瘋狂的加速狀態。
大英帝國的貴族和資本家們,
在蘇珊巧妙的遊說和“新財路”的誘惑下,展現出了驚人的“效率”和“慷慨”。
一封封電報飛向倫敦、伯明翰、格拉斯哥
無數被封存、被淘汰、甚至即將被當作廢鐵處理的機器設備——
車床、銑床、衝床、蒸汽鍋爐、發電機組部件、
古老的紡織機械、
甚至整條整條被拆解下來的老舊生產線——
被打包裝船,
以“象征性”的價格或“友好援助”的名義,
源源不斷地運往和平市和其他幾個海港城市。
黨建國對此照單全收,他的指示簡單粗暴:
“隻要還能拆出有用的零件,
或者能當教學模型,統統拉回來!
我們現在是撿破爛起家,不丟人!”
煤鋼聯合體的規劃如火如荼,但一個嚴峻的問題擺在麵前:
南洋總督府控製區內的鐵礦儲量,貧乏且品位低,
根本無法支撐一個哪怕年產萬噸的鋼鐵廠!
黨建國的目光投向了廣袤的澳大利亞。
“蘇珊,聯絡澳大利亞的礦業公司,
主要是哈默斯利(harsley)和bhp,談判長期鐵礦石供應合同。
價格可以談,運輸是關鍵,要鎖定噸位和相對穩定的運費。
我們不急,電廠和鋼廠的基礎建設還需要時間,
但談判必須先啟動!”
既然倫敦的老爺們想要占便宜,
那就狠狠的出力吧!
與此同時,香港的熊貓(香港)國際有限公司也進入了爆髮式增長期。
以輕工業和加工貿易為主的工業區,如同磁石般吸引著人流。
南天門到工業區那座橫跨海灣的大橋,
每天清晨和傍晚都上演著蔚為壯觀的景象:
成千上萬的工人,穿著藍色或灰色的工裝,
如同洶湧的潮水,烏泱泱地湧過橋麵,
奔向各自的崗位或返回擁擠的宿舍區。
所有運送原材料、半成品和糧食的卡車,
都被嚴格規定隻能在非上下班高峰時段通行,
否則寸步難行。
工業區內,簡易但高效的鋼結構廠房如同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
收音機、電風扇、簡易五金工具等組裝線己經投產,
車間裡機器轟鳴,流水線快速運轉。
新規劃的服裝廠區初具規模,
第一批縫紉機己經到位,正培訓著大批從內地和本地招募的女工。
空氣中瀰漫著機油、焊錫和新布料混合的獨特氣味。
”陳秀梅看著最新的報表,眉頭緊鎖的說到:
“照這個速度,香港工業區的工人數量,
年底前突破五萬毫無懸念,
未來兩年內超過十二萬是大概率事件。
住宿
己經成為迫在眉睫的難題!
現有的寮屋區和簡易宿舍嚴重超負荷,衛生、安全、消防隱患巨大!”
建設更多工人新村,也成為香港公司最緊迫的任務之一。
雖然發電廠的核心設備還在海上飄著,
但一條來自意大利菲亞特(fiat)的、相對完整的輕型卡車組裝生產線,
卻己率先抵達和平市港,正在新建的、擁有高大型車梁的鋼結構廠房內緊張安裝。
意大利工程師帶著圖紙和滿腹牢騷(抱怨濕熱天氣和“落後”的條件),
指揮著本地招募的工人和從香港調來的技術骨乾。
看著那些巨大的衝壓機床、
焊接機器人(雖然是較早期的型號)和裝配線緩緩就位,
黨建國彷彿看到了未來“南洋製造”的汽車駛下生產線的場景。
更令人振奮(也帶來巨大安置壓力)的是,
從西九城出發,經鐵路通道南下的第一批1500名技術工人、工程師及其家屬,
己經乘坐改裝過的運輸船,穿越南海的驚濤駭浪,即將抵達和平市和蘭芳市。
他們是熊貓工業體係最急需的骨乾力量,
承載著技術擴散和人才培養的重任。
如何妥善安置他們的生活(住房、子女教育、醫療)、儘快投入生產、
並保證他們的忠誠和安全,是陳秀梅團隊當前工作的重中之重。
整個熊貓體係的管理層,都被這股建設狂潮裹挾著,忙得腳不沾地,團團亂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