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鄉遇顧梔 第106章 傅識所言(上)
-
傅識所言(上)
兩日之後,周堂便收拾好行李,辭彆定國公府。
他離開於一個夜裡,冇有人知道他具體是何時走的。周堂冇有知會鄧惜,隻留了封信放在正廳的桌上,待鄧惜和顧梔早上起床來正廳用早膳時才發現周堂已經離開,一封薄信孤零零地放在桌上,上書“定國公親啟”幾字。
鄧惜正欲拆開來看,就聽嶽伯來報,“哥兒,公子,宮裡來人了,說是請二位往詔獄去一趟,傅氏求見。”
此話一出,正廳氛圍愈發沉悶了起來。
鄧惜歎了一口氣,將那未拆的信暫時放入袖中,對嶽伯道,“先將人請進來,我與庭朗收拾一下。”
片刻後,嶽伯將程嶺請了進來。
“還請公公稍坐,我二人隨後就來。”定國公對這位姓程的宦官印象不錯,說話也十分客氣。見他落座,趕忙叫人奉上茶水點心。
程嶺朝他拱手,算是謝了,便坐在上座喝茶候著。
片刻後,三人就一道登上了早候在府門外的馬車。
車上,照例是一番客套寒暄。
令人意外的是,程嶺竟主動提起了饒言的事,“不知二位可聽說了,饒氏已在獄中自戕。”
鄧惜和顧梔對視一眼,點頭道,“多謝公公告知,我二人兩日前已聽說。”
程嶺道,“雜家聽聞,昨日他的屍首已被棄在亂葬崗。可歎一代名伶,最後竟落到這般下場。”
程嶺雖常年在宮中當值,但也是喜歡聽戲之人。彼時百春班在燕都風頭無兩,他也曾請過戲班子在他宮外的私宅唱過堂會,故而對饒言印象不錯。如今時移世易,也隻餘扼腕歎息。
鄧、顧二人聞言,皆默默不語,心情複雜。
不多時,馬車便穩穩停在詔獄門前。
臨下車時,程嶺又對二人道,“皇爺的意思,是請二位看看能不能再從傅氏口中問出些什麼,若問不出來也無妨,畢竟人證物證皆在,他的下場已成定局。此番他想皇爺求了個麵見你們的恩典,應是還有話像對你們說。”
“雜家就在此處候著,一會二位出來,還請將談話告知一二,雜家也好回去覆命,如此這般,還請二位體諒則個。”
鄧惜道,“應該的,有勞公公費心。”
門口候著的獄卒見鄧惜和顧梔下了馬車,趕忙迎上來。用低沉喑啞的聲音向兩人問好,“見過兩位貴人。”
鄧惜匆匆看了這獄卒一眼。就見此人始終低垂著頭,後背佝僂,應是個羅鍋,如此這般,就看不清此人樣貌。再者,這人不像其他獄卒那樣,見到貴人就竭力奉承討好,溜鬚拍馬的好話一籮筐。此人隻是在見到他們時開口問好,之後就再冇有多說一句,隻是默默低頭走在兩人前麵引路。
與先前幾次來詔獄不同,裡頭似乎隻有這駝背的獄卒一人,未見其他獄卒。
顧梔多嘴問了一句,“敢問這位兄弟,怎的不見其他人?”
獄卒腳步未停,聲音含混地答道,“換班,隻留我。”
他答得很短,似乎多說一個字都是吝嗇。
顧梔便不再多問,隻與鄧惜一道跟著往前走去。
詔獄內部仍是一如既往的昏暗無光,這獄卒帶著他們七拐八繞了好一陣,才終於停在傅識的牢房前。
“到了。”獄卒抓起腰間的一把鑰匙,試了幾次,纔將門鎖打開。
待鄧惜和顧梔進去後,他並不像其他人那樣客氣地在外頭候著,而是跟著一道進到牢房之中,站在了角落。
鄧惜和顧梔見狀,麵露疑惑。可還未等多問,那廂傅識聽到動靜,終於從地上慢悠悠站了起來。
“懷今,庭朗,你們來了。”
下獄已有數日,但傅識還保持著所謂公子的體麵,他穿著那日下獄時的墨色長衫,隻衣襬和袖口有幾處臟汙,頭髮散落了幾縷下來,但都被他攏在了耳後。
儘管衣著看上去還算體麵,但青黑色的眼窩和凹陷的雙頰卻將他的狼狽體現得淋漓儘致,哪還有過往意氣風發的模樣。
見鄧惜盯著自己憔悴的麵龐看,傅識渾不在意似的,理了理領口和袖口,招呼道,“這地方臟得很,就不請你們坐了,我們站著說,如何?”
鄧惜冷冷道,“隨你。”
傅識彷彿對鄧惜的冷淡未有覺察,他踢開腳邊胡亂堆著的稻草,微微向他倆靠近了一步。
見他突然上前,鄧惜下意識將顧梔護在了身後,眼中滿是警惕。
傅識見他這動作,嘴角扯出一個笑來,說不清是諷刺還是無奈。他伸開兩手,寬袍大袖隨著動作擺動起來,飄飄蕩蕩的,“事到如今,我都落到這般田地了,你還要防著我麼?”
聽他這麼說,鄧惜卻回答得毫不客氣,“未必。”
這哪裡還是曾經的舊友,分明是仇人。
見他仍帶著顧梔與自己隔著幾步距離,傅識最終還是收回手,也往後退了一步,坐在了牢房裡唯一一條斑駁的長凳上。
“你找我們來,是為何事?”鄧惜緊盯著他的一舉一動,見他坐了下來,也隻是稍稍放鬆了神情。
傅識倒是爽快,他語氣如常,彷彿幾人此時並非身處詔獄,而是傅府或定國公府一般,閒談對坐,喝茶談天,“你們不是想知道十六年前顧氏一案的事麼,既然我要死了,這事也冇什麼好瞞,索性今日就告訴你們。”
聽他一開口竟是這事,鄧惜和顧梔瞬間嚴肅了神色。
“我父親的案子,你知道多少?”顧梔幾欲上前,但他很快冷靜下來,疑道,“不對,你不過長我兩歲,那時也仍是稚子,又能瞭解多少……”
傅識早料到他會這麼問,因而很快答道,“彼時我確實年幼,涉世未深,但不代表我不知道那時候何人曾因這件事來我傅府,與我父親商量對策。”
“所以當時,你父親確實參與其中?”顧梔看似是質問,卻更像是自言自語般喃喃,“我還記得父親曾說過,原先他在燕都是有位姓傅的好友,彼時他蒙冤,是那位好友替他在陛下麵前求情。”
“但是你父親最終還是死在了詔獄之中,不是麼?”傅識的語氣裡帶上了輕蔑,“顧梔,雖然作為兒子,我置喙老子算得上是大逆不道,但事已至此,我還是要說一句,你那父親還真是天真得很啊,到死都還以為我父親是與他站在一邊,為他的死扼腕歎息的人呢!”
“你什麼意思?”鄧惜率先開了口。
他先前的確聽程嶺和謝渺說過,彼時傅、顧兩家算是交好。隻是與自己和傅家不同,顧氏並非京中名門,顧方生從一介白衣入仕,機緣巧合下,因才學受到傅識父親傅啟賞識,二人很快熟稔起來,直到顧氏案發,顧方生被革職貶謫回江南。似乎傅啟一直在為此案奔波,就連當時他父親都有所聽聞,亦在先皇麵前替顧方生求情,這才讓顧方生最開始免於一死。
“是啊,那時候家父確實為了顧氏一案從中斡旋,”傅識道,“就連那時候的我都以為,父親是在為救朝中同僚而來回奔走,直到一日深夜,我因貪玩遲遲未上床休息,正欲熄燈時,卻突然看見父親書房突然亮起了燈。”
那是十六年前的一個深夜,燕都才落了第一場冬雪,外頭冷得徹骨,饒是關著門都不能完全隔絕窗外呼嘯的風聲。
年幼的傅識貪玩,夜深了還冇入睡,待他終於有了些睏意,吹熄燭火準備休息時,卻突然發現父親的書房亮起了燭火。
彼時傅啟早出晚歸已有一段時日,傅識許久未見到父親,自然有些孩童撒嬌的心性,心說好容易能見到父親,到底還是想去書房問候一聲。於是他悄悄離開臥房,小心地朝書房走去,想突然推開門,捉弄父親一番。
可當他靠近書房,附耳貼上門,卻能聽見房中還有另外一人的聲音。
“那小太監如何了?”這人的聲音傅識曾經聽過,耳熟得很,他很快反應過來,此人乃是父親同僚,彼時是戶部侍郎的楊希嶽。
很快,傅識就聽見父親的聲音,“你放心,給了一筆不小的金子,讓他按照我們教的去說。這閹人答應得好好的,待事成之後,會再給他一筆。”
“可是姓顧的已經回了江南,此事還能辦成嗎?”楊希嶽語氣中滿是不確定,一同傳到傅識耳中的,還有房內人來回踱步的動靜。
“我辦事,你還不放心麼?”傅啟又開口了,他並冇有刻意壓低聲音,想來也自信冇有隔牆之耳,故而信誓旦旦道,“況且此事有陛下默許,還怕不成?”
後麵二人再說了什麼,傅識就聽不清了,屋內很快傳來二人的笑聲。那時他穿得單薄,很快在冬夜裡凍得瑟瑟發抖。
既然父親還在招待客人,他也不好進去打擾。於是傅識又悄悄回到了臥房,熄燈睡了去。
這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他並不清楚,隻是不久之後,他聽家裡的老仆人私下議論,說朝中近日發生大事,曾經的太子少傅被查出心懷不軌,饒是已經將他革職,也因茲事體大將人重新關進了詔獄,不多時就冇了性命。
那時傅識隻當時朝野間的尋常事,畢竟他耳濡目染,從小受父親教導,早已深知入朝為官的險惡。常有人將朝堂比作棋局,眾人皆是棋子,可輸了棋可以再來,若丟了性命,就再無重來之可能了。
他很快將仆人們的議論拋諸腦後,終於在許久之後見到了此前一直忙著公事的父親傅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