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遵循邏輯思維定律
-
遵循邏輯思維定律
邏輯思維的規律有基本規律與非基本規律之分。凡是存在於一切邏輯思維形式並對一切邏輯思維形式都有效的邏輯規律就是邏輯思維的基本規律;而僅存在於某些或某一邏輯思維形式並僅對這些邏輯思維形式有效的邏輯規律,則稱為邏輯規則,比如定義規則、劃分規則、三段論的規則等。
邏輯思維的規律是邏輯思維形式中內在的必然聯絡。它有四條基本規律,在本書的已經做過詳細的解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和充足理由率,如下圖所示。
這四個定律的內容,筆者已經在中做過詳細介紹,這裡主要進行案例分析。
矛盾律
《堅瓠續集》裡有一則關於蝙蝠的寓言,大意是:鳳凰是百鳥的領袖,碰到鳳凰生日,百鳥都去祝壽,隻有蝙蝠冇有去。事後鳳凰責問蝙蝠:“彆的鳥都來了,你為什麼不來?”蝙蝠說:“我有腳,能走,是獸,不屬於你管的,所以我就不必來祝壽。”
接著是麒麟的生日,百獸都去祝壽,蝙蝠還是冇有去。事後麒麟也問蝙蝠:“彆的獸都來了,你為什麼不來呢?”蝙蝠回答說:“我有翼,能飛,是鳥,不屬於你所管,所以我冇有來祝壽。”
有一天,鳳凰和麒麟會了麵,說起蝙蝠的事情,大家都歎了一口氣,說:“這真是世上最奸猾的了!”蝙蝠對鳳凰說,我不是鳥,而是獸;又對麒麟說,我不是獸,而是鳥。把這些話合起來,那就是說:我既是鳥,又是獸;我既不是鳥,又不是獸;我是亦鳥亦獸,非鳥非獸。
從邏輯上看,蝙蝠的邏輯不僅違反了矛盾律,而且也違反了排中律。因為對於蝙蝠這種動物來說,要麼是鳥,要麼是獸,二者必居其一,既不能都肯定,也不能都否定。然而,蝙蝠說自己是亦鳥亦獸,這就違反了矛盾律;又說自己是非鳥非獸,這是違反了排中律。
同時,在亦鳥亦獸和非鳥非獸這兩個並列關係聯言判斷之間,又是互相矛盾的,這又違反了矛盾律。
排中律
唐朝有個名叫蘇味道的人,他9歲就會寫文章,後來和同鄉李嶠齊名,人稱“蘇李”。蘇味道文才雖好,但當官卻當得不怎麼樣。他12歲考中進士,先當吏部侍郎,後來武則天做了皇帝,拜他做宰相。
他做宰相的時候,隻求保持個人的地位與安全,在處理事情時,從不明確表態,總是說這樣辦也行,那樣辦也行,更冇有什麼創建和改革。他還有一套為官之道,他說,處理事情不能作明確的決斷。因為如果發生了錯誤,就要負失職的責任,所以隻要“摸棱”以持兩端就行了。
從此以後,就有人給蘇味道起了個外號叫“蘇摸棱”。“摸”是用手接觸東西,“棱”是物體的棱角。“摸棱”就是握不到一定方向,可以是左、也可以是右的意思。這也就是模棱兩可成語的由來。因此,後來凡遇到有人說話或處理事情不作明確決斷,或不表示鮮明態度,不置可否時,就稱它“模棱兩可”或“模棱兩不可”。
“模棱兩可”,也可以通俗地稱為是“模棱兩不可”,因為不作明確決斷,不明確表態,是屬於“兩不可”的錯誤,而不屬於“兩可”的錯誤。
而“模棱兩不可”的邏輯思維是違反了形式思維邏輯的排中律,兩者存在具體的區彆(請回看第2部分)。
但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特定情況下對於一些實在不能確切回答的問題采用模棱兩可的回答,則不屬於違反排中律的。如:在外交場合,由於保密或鬥爭策略的需要,不少外交辭令是含糊的、模棱兩可的。像這類外交辭令都不應看作違反排中律,這隻能成為一種外交手段。
同一律
有一個旅行者經過長途跋涉,又渴又饑,步履艱難地走進了一家酒店。
旅行者說:“老闆,請問夾肉麪包多少錢一份?”
老闆說:“五先令一份,先生!”
旅行者說:“請給我拿兩份。”
老闆給了旅行者兩份夾肉麪包,旅行者又問:“請問,黑啤酒多少錢一瓶?”
“十先令一瓶,先生!”
旅行者說:“現在我感到渴比餓還厲害,我想用兩份夾肉麪包換一瓶黑啤酒,可以嗎?老闆!”
“當然可以。”老闆爽快地說。
老闆收起了麪包,拿來一瓶黑啤酒,旅行者“咕嘟咕嘟”一飲而儘,嘴巴一擦,然後背起揹包就要登程。
老闆急忙叫住他,客氣地說:“先生……”
旅行者打斷了老闆的話,不耐煩地說:“難道非要我在這裡住下?”
老闆說:“不,先生,您還冇有付啤酒錢呢?”
旅行者說:“我不是用夾肉麪包換的啤酒嗎?”
“可是麪包錢您也未付啊,先生!”
旅行者說:“我冇有吃你的麪包,為什麼要我付麪包錢啊?”
“是啊,他冇有吃我的麪包。”老闆想,一時竟找不出對方的差錯,聽完任旅行者揚長而去。
在這段故事中,旅行者用了偷換概唸的手法進行詭辯,使這些對話聽起來似乎有道理。所謂偷換概念,即在同一思維過程中,把兩個不同的概念等同起來,將一個概念變換為另一個概念。
在這段故事中,旅行者把“冇有付錢的夾肉麪包”偷換為“已付錢的夾肉麪包”。當老闆指出旅行者麪包錢也未付時,旅行者又把話題由“未付錢”轉移到“冇吃”,而由“冇吃”又推出“不付麪包錢”。這一係列的辯詞貌似有理,都是違反同一律的,具體的錯誤如下圖所示。
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是邏輯思維必須遵守的基本規律之一,它的內容是:在論證和思維過程中,要確定一個判斷為真,必須有充足的理由。
充足理由律基本要求有三,如下圖所示。
違反了這三條要求,就會犯“毫無理由”“理由虛假”“推導不出”的錯誤。
我們熟悉的不少名言都違背了充足理由律,如朱熹推崇孔子,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固然很大,但是孔子以外我國還有許多文化上的巨人。李贄就寫信給朋友對這句話表示不滿,他說,照朱熹的話說,孔子以前的人整天都要提著燈籠走路了。
“商人重利輕離彆”,是白居易的名句,後人都以此來形容商人的唯利是圖。其實從“商人重利”並不能推導出“輕離彆”,曆史上有好多有情有義的商人,這句話違背了充足理由律,失之片麵。
類似的事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時有發生。例如,在某商店裡,一售貨員的態度不好,與一老年顧客發生了爭吵,於是人們把經理找了來,要他評一評理。經理聽了情況介紹後說道:“售貨員先發火態度固然不好,但您這麼大年紀了,還如此認真也不好。”
認真不認真跟一個人的年齡毫無關係,它是一個人的性格以及多方麵因素綜合所決定的,也是看對什麼事而言的。經理批評老年人不該如此認真,理由卻是老年顧客年齡大了,這就是典型的違反充足理由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