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 遵循語言邏輯定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我的第一本邏輯學入門書_提升思考力 遵循語言邏輯定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遵循語言邏輯定律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你的思維很混亂亦或是你的條理很清晰。在這裡,混亂和清晰就意味著你的思維是否具有邏輯性。邏輯是人的一種抽象思維,是人通過概念、判斷、推理、論證來理解和區分客觀世界的思維過程。

邏輯性是思維的一大特性。“邏輯”一詞起源於古希臘語,而古希臘語“logos”,即“邏輯”,含有“思維”和“語詞”的意思。

我們也可以理解為邏輯在思維和語言中起了橋梁與紐帶的作用。一個人的思維能否準確合理地表達出來,首先在於他的思維是否具有邏輯性,其次在於他是否可以用邏輯性的語言把頭腦中的思維表達出來。

而想要避免陷入語言陷阱,陷入引用的邏輯,陷入偷換概唸的陷阱,或者陷入中性詞語的陷阱,就要遵循語言邏輯定律。

語言的“省略”會影響思維的“省略”

因得益於文字拚音化的緣故,印歐語係的語言大多為屈折語,也就是所謂“形態語言”,如英語等。由於有形態上的嚴格限製,形態語言的特點是,表達形式是嚴謹精密,這主要表現為主語和謂語、謂語和賓語、修飾語和中心語等的結合有嚴格的形態上(時態,性,數)的要求。

而漢語則又略微的不同,加上我們的邏輯思維習慣,形態語言在表達上有省略的特性,但大都為推理性的省略,如下圖所示。

比如:“橋上的鐵欄杆壞了,有工人去焊好嗎?”這句話中,省略的賓語是前半句話的主語“鐵欄杆”。

有些外國人會覺得漢語“橋上的鐵欄杆壞了,有工人去焊好嗎?”有點表述不清。有些時候,漢語的這種表述不清會影響思維的邏輯性。

也可以這樣說,我們思維的“省略”才形成了我們語言表達上的“省略”。但是,語言與思維二者應該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思維的發展促使語言的變化、發展,語言的發展又會幫助思維作用的提高。

同時,作為思維工具的語言因素,是我們決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因為,語言是我們思維的擔負者,而在構成語言的時候,思維因素占了很大部分。因此,語言的“省略”會影響思維的“省略”邏輯性,我們要學會掌握語言、思維與邏輯之間的關係。

語言、思維與邏輯的關係

語言起源於5萬多年前,在當時人類的思維能力已經發展到了一定的水平。能夠對客觀世界的事物進行分類和概括,並具有一定的記憶、想象、判斷和推理的能力。

從這裡我們可以發現思維先於語言而存在。而隨著時間的推進,語言又通過抽象化的作用來幫助思維的發展。語言和思維可謂是互相依存,思維越精確就越需要語言。

上文是對思維、邏輯與語言定義的分析,從中我們可以發現三者之間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如下圖所示。

隻有遵循語言、思維與邏輯三者之間的關係,從而有助於培養人的嚴謹、精確、合理的邏輯思維能力,更好地使我們的思維能正確地反映客觀現實和規律。

就以寫一篇文章為例,其需要基本的三個步驟,如下圖所示。

1構思

所謂構思就是寫文章前首先要考慮文章的主題,文章的結構。一篇文章如何能讓人看得一目瞭然,結構清晰,關鍵在於文章結構上是否具有邏輯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行文是否有條理性。

2落筆

完成構思後,就可以落筆了。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通過恰當的語言來表達出我們的主題。

3修改

修改的目的是讓我們的文字元合語法結構,符合語言的邏輯性。

當完成以上三步,一篇文章也就算是正式完成了。而所有的這些思考、表達、修改的過程就是我們的思維反應。總的來說,表達出正確的思維是我們的目的,而這一過程中需要語言這個載體和邏輯的橋梁紐帶作用。

瞭解思維、邏輯和語言三者之間的關係不僅有助於培養人嚴謹的邏輯思維能力,還能更好地使我們的思維正確反映客觀現實和規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