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溪隱龍興漢 > 第8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溪隱龍興漢 第8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建平六年的春天,濟陽的後溪畔一片生機勃勃。柳樹的枝條上長滿了嫩綠的葉子,隨風輕輕擺動,像是在跳著舞;溪邊的野花也開了,紅的、黃的、紫的,五顏六色,格外好看;溪水也變得清澈見底,能看見底下的鵝卵石和遊來遊去的小魚。劉秀已經六歲了,比去年又長高了不少,穿著樊氏新做的淺藍色細麻布短褐,顯得格外精神。

這幾年,劉欽一直冇有放棄對劉秀的教導。東漢時,官吏家的孩童一般六歲開始係統學習儒家經典,劉欽也不例外,從春天開始,每天清晨,他都會教劉秀讀《尚書》,今天要教的,是《尚書禹貢》篇。《禹貢》是《尚書》中的一篇,主要記載了上古時期大禹治水後,天下的地理劃分、山川河流、物產貢賦等內容,是當時重要的地理文獻,也是孩童啟蒙的重要教材。

清晨,天剛亮,劉欽就帶著劉秀來到了溪畔。他手裡拿著一卷竹簡,是《尚書》的節選,用的是上好的青竹簡,上麵用墨寫著隸書,字跡工整,是劉欽特意從縣衙書吏那裡借來的,還仔細地用布包著,怕損壞了。劉秀手裡拿著一塊小竹板,是用來跟讀的,竹板上刻著簡單的花紋,是劉欽親手做的。

劉欽找了塊平整的青石,把布鋪在上麵,然後小心翼翼地展開竹簡。“秀兒,今天我們學《禹貢》,”

劉欽指著竹簡上的字,輕聲說,“《禹貢》講的是大禹治水後,把天下分成了九州,還記載了各地的山川河流、物產貢賦。你要好好學,知道天下的地理,將來才能更好地為百姓做事。”

劉秀點點頭,認真地看著竹簡,小手指著上麵的字,準備跟讀。

劉欽清了清嗓子,開始誦讀:“禹彆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他的聲音溫和,讀得抑揚頓挫,每個字都咬得很準,還不時停下來,給劉秀解釋意思:“‘禹彆九州’就是大禹把天下分成了九個州,分彆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隨山浚川’就是大禹順著山勢,疏通河流,讓洪水能流進大海,百姓就能安居樂業了。”

劉秀聽得很認真,小腦袋不時點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會及時提問:“爹,九州是什麼樣子的呀?我們濟陽在哪個州呢?”

劉欽笑著說:“我們濟陽在兗州,《禹貢》裡說‘濟河惟兗州’,就是說兗州在濟水和黃河之間,我們濟陽就在濟水邊上,所以屬於兗州。”

他還從懷裡掏出一張地圖

——

是用麻紙畫的簡易九州圖,上麵用墨標出了九州的位置和主要的山川河流,雖然簡單,卻很清晰。

劉秀看著地圖,眼睛裡滿是好奇,手指在地圖上輕輕劃過:“爹,那徐州在哪裡呀?揚州是不是有很多水呀?”

劉欽耐心地給他講解,把每個州的位置、特點都一一說明,還結合自己遊學的經曆,給劉秀講各地的風土人情,比如徐州的百姓喜歡種麥子,揚州的百姓喜歡捕魚,荊州的百姓喜歡種水稻等等。

等劉秀明白了大概意思,劉欽又開始誦讀:“濟河惟兗州。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厥土黑墳,厥草惟繇,厥木惟條。厥田惟中下,厥賦貞,作十有三載乃同。厥貢漆絲,厥篚織文。浮於濟、漯,達於河。”

剛讀到

“濟河惟兗州”

時,忽然一陣溪風吹過,吹得竹簡

“嘩啦”

作響,書頁竟然自己翻了起來!那風來得很巧,翻頁的順序正好是劉欽接下來要誦讀的內容,一頁接著一頁,不快不慢,像是有人在旁邊輕輕翻動一樣。劉欽愣了一下,手裡的竹簡差點掉在地上

——

這風來得太奇怪了,不像是自然的風,倒像是有靈性一樣。

劉秀卻一點也不驚訝,反而跟著風翻頁的速度,大聲地續誦起來:“九河既道,雷夏既澤,澭沮會同。桑土既蠶,是降丘宅土……”

他的聲音雖然稚嫩,卻很清晰,每個字都讀得很準,甚至比劉欽剛纔誦讀的還要流利,像是早就背過一樣。風翻到哪一頁,他就讀到哪一頁,冇有一點卡頓,直到風停了,竹簡不再翻動,他才停下來,疑惑地看著劉欽:“爹,風怎麼不吹了呀?”

劉欽這才反應過來,看著劉秀,眼睛裡滿是驚訝和欣慰。他知道,這不是普通的風,是溪水的靈氣,是黃石翁所說的

“溪隱”

的靈性,是劉秀慧根的體現。劉秀能跟著風翻頁的速度續誦《禹貢》,說明他不僅聰明,還與溪水有著特殊的聯絡,這種聯絡,是天生的,也是黃石翁暗中引導的結果。

“秀兒,你……

你怎麼能背得這麼熟?”

劉欽的聲音有些激動,握著竹簡的手都在微微顫抖。劉秀撓了撓頭,笑著說:“我不知道呀,剛纔風一吹,我就覺得這些字好像認識我一樣,自然而然就讀出來了。”

劉欽心裡明白,這就是

“天賦”,是劉秀成為

“潛龍”

的資本,也是他未來

“興漢”

的根基。

溪邊的柳樹被風吹得輕輕擺動,像是在為劉秀鼓掌;溪水的聲音也變得輕快起來,“嘩嘩”

地流著,像是在為他喝彩。劉欽看著劉秀,忽然想起了黃石翁的字條

“溪隱待時”,想起了石上的

“柔”

字痕,想起了樊氏教的仁厚

——

這一切,都在預示著劉秀的不凡。他深吸一口氣,壓下心裡的激動,對劉秀說:“秀兒,你很聰明,這是上天給你的禮物。但你要記住,聰明不能用來驕傲,要用來學習更多的知識,將來為百姓做事,知道嗎?”

劉秀點點頭,認真地說:“爹,我知道了。我要好好學習,像大禹一樣,為百姓做事,讓大家都能安居樂業。”

劉欽笑了,摸了摸他的頭:“好,爹相信你。我們繼續學,爭取把《禹貢》都背下來。”

劉秀用力點點頭,拿起小竹板,跟著劉欽一起誦讀起來,聲音比剛纔更響亮、更認真了。

太陽漸漸升高,溪邊的人也多了起來。有洗衣的婦人,有挑水的漢子,還有玩耍的孩童,他們聽到劉秀的誦讀聲,都紛紛停下來,靜靜地聽著。張老丈也來了,拄著棗木杖,站在不遠處,笑著對身邊的人說:“小公子真是聰慧啊,這麼小就能背《禹貢》,將來定是個有出息的人,說不定能像大禹一樣,為百姓做大事呢!”

其他人也紛紛附和,都說劉秀是個

“神童”。

劉秀聽到大家的稱讚,卻一點也不驕傲,隻是繼續認真地誦讀。劉欽看在眼裡,心裡很欣慰

——

劉秀不僅聰明,還很沉穩,不驕不躁,這正是做大事的人該有的品性。他知道,有這樣的兒子,是他的福氣,也是大漢的福氣。

中午時分,劉欽帶著劉秀往回走。路上,劉秀還在小聲地背誦《禹貢》,遇到記不住的地方,就會問劉欽,劉欽也耐心地給他講解。走到官舍門口,正好遇到樊氏來接他們,樊氏手裡拿著兩個陶碗,裡麵裝著粟米粥和野菜。“你們回來啦,快趁熱吃吧。”

樊氏笑著說。

劉秀接過碗,一邊吃,一邊給樊氏講今天誦《禹貢》時溪風翻頁的事,還興奮地背誦給樊氏聽。樊氏聽著,心裡很開心,對劉欽說:“秀兒真是越來越聰明瞭,將來肯定能有大作為。”

劉欽點點頭:“是啊,這孩子不僅聰明,還沉穩、仁厚,是塊好料子。我們要好好教導他,不能辜負了他的天賦。”

午後,劉秀睡午覺時,劉欽又來到了溪畔。他坐在那塊青石上,看著溪水靜靜流淌,手裡拿著那捲《禹貢》竹簡,心裡滿是感慨。他想起了自己年輕時的誌向,想起了朝政的混亂,想起了王莽的野心,心裡忽然覺得,劉秀就是上天派來拯救大漢的人

——“溪隱待時”,或許

“待時”

的那一天,不會太遠了。

溪水的聲音輕輕響起,像是在迴應他的想法。劉欽站起身,往回走。他知道,他要做的,就是好好教導劉秀,讓他學習更多的知識,培養他的品性,為他

“待時”

的那一天做好準備。而那陣溪風,那捲竹簡,那場誦讀,都像是一個信號,預示著劉秀的未來,註定不平凡。

窗外的陽光正好,官舍裡靜悄悄的,劉秀還在熟睡,嘴角帶著微笑,像是在做什麼好夢。樊氏坐在床邊,手裡拿著針線,正在給劉秀做一件新的短褐,心裡想著,等秋天的時候,帶劉秀回南陽探親,順便去新野看看陰麗華,讓兩個孩子見見麵

——

或許,這就是

“人海之中找到了你”

的開始,是劉秀人生中

“有意義”

的遇見。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