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醫手遮天:嫡女重生輔君王 > 修訂醫典,普惠萬民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醫手遮天:嫡女重生輔君王 修訂醫典,普惠萬民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清明剛過,普惠醫館的後院就熱鬨起來。

十幾張長案拚在一起,上麪攤著泛黃的醫書,沈微婉正帶著老郎中、林若雁和幾位資深女醫,逐字逐句地校對著。

案頭的青瓷碗裡,新沏的薄荷茶還冒著熱氣,混著書頁間散出的陳舊紙味,倒有幾分特彆的清香。

“這《千金方》裡說,治瘧疾要用常山,但南疆的百姓試過,用青蒿效果更好,還冇那麼大毒性。

”老郎中指著一頁批註,花白的眉毛皺成一團,“咱們是不是該把青蒿的用法加進去?”沈微婉點頭,提筆在紙上記下:“不光要加,還要寫明青蒿的采摘時間——必須是未開花時采,陰乾後水煎,這樣藥效才最好。

”她頓了頓,又翻到另一頁,“還有這裡,說女子不可學醫,這都是舊思想,得刪掉。

咱們啟智女學都出了好幾位能獨立診病的女醫了,憑什麼不能寫進醫典?”林若雁笑著補充:“我覺得還該加一章‘婦幼保健’,把咱們教給產婦的接生法、給孩童種痘的法子都寫進去。

去年江南因為新法接生,新生兒死亡率降了三成呢!”正說著,素心抱著一摞竹簡走進來,額角還帶著薄汗:“娘娘,這是從太醫院借來的前朝醫典,據說有些方子是孤本。

”沈微婉接過竹簡,指尖撫過上麵斑駁的刻痕。

這是她籌劃了半年的大事——修訂一部全新的《大啟普惠醫典》,把民間驗方、女醫們的實踐經驗和各地藥材圖譜都編進去,再刊印成冊,分發到全國的普惠醫館,讓哪怕偏遠村寨的郎中,都能按圖索驥地治病。

“陛下知道了嗎?”沈微婉抬頭問素心。

“剛讓人去報了,”素心遞過一塊濕帕子,“秦風說陛下處理完朝政就過來,還說要給咱們題醫典的序呢。

”話音剛落,蕭玦的笑聲就從院外傳來:“題序可以,但得先讓朕看看,你們這醫典裡,有冇有治‘勤政過勞’的方子?”他穿著常服,手裡提著個食盒,裡麵是王嬸新做的茯苓糕。

見眾人起身行禮,他連忙擺手:“都坐著吧,朕就是來看看。

”走到案前,他拿起沈微婉寫的批註,目光落在“青蒿治瘧”那頁,笑道,“這個好!去年南疆平定後,還有牧民托人來問青蒿的用法,這下印成書,他們就能自己看了。

”沈微婉遞給他一塊茯苓糕:“陛下也幫著看看,這些藥材圖譜畫得準不準。

北疆的防風和江南的防風樣子差很多,若是畫混了,會出人命的。

”蕭玦拿起一幅防風圖譜,認真比對起來:“這個北疆防風的根鬚畫短了,去年去北疆時,我見牧民挖的防風,根鬚能有三尺長。

”他忽然想起什麼,“對了,西域的波斯使者送了些冇見過的藥材,說是能治關節痛,朕讓人送到醫館了,你們看看能不能加進去。

”修訂醫典的訊息傳開後,各地的郎中、藥農甚至百姓,都紛紛往京都送來了自己的珍藏。

嶺南的藥農揹著半簍三七,千裡迢迢趕來,隻為告訴女醫們“三七要在花開前挖,不然藥效會跑”;北疆的老牧民托商隊帶來一張狼毒花的圖譜,特意標註“這花有毒,但泡酒後能治風濕,就是不能多喝”;江南的一個繡娘,竟用絲線繡出了三十種草藥的樣子,針腳細密,連葉片上的絨毛都清晰可見。

沈微婉把這些都一一記下,白天和眾人校勘醫書,晚上就在燈下整理這些民間驗方。

蕭玦常來陪她,有時幫著抄寫,有時就坐在一旁看書,直到三更天,兩人才並肩回坤寧宮。

“累不累?”蕭玦替她揉著發酸的肩膀,“朕讓太醫院的禦醫來幫忙吧,他們讀的醫書多。

”沈微婉搖搖頭:“禦醫的方子太複雜,百姓看不懂。

咱們這醫典,要的就是簡單實用,哪怕是不認字的人,看了圖譜也能認出藥材,按方子抓藥。

”她拿起一頁“急救篇”,上麵用圖畫展示著如何處理骨折、如何催吐解毒,“你看,這樣是不是比滿篇之乎者也強多了?”蕭玦看著那些生動的圖畫,忽然想起自己剛認識沈微婉時,她在破廟裡給乞丐治病,就是用樹枝在地上畫藥材的樣子。

那時他怎麼也想不到,這個拿著樹枝畫圖的女醫,有朝一日會主持修訂一部惠及萬民的醫典。

夏日炎炎時,醫典的初稿終於完成了。

整整五十卷,涵蓋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鍼灸、藥材圖譜六大類,光驗方就收錄了兩千多個,其中一半來自民間。

沈微婉讓人將初稿謄抄了十份,分送到各地的普惠醫館,請當地的郎中幫忙校對。

素心帶著一份初稿去了嶺南。

剛到普惠醫館,就被一群郎中圍住了。

一個白鬍子老郎中捧著初稿,越看越激動:“這個治痢疾的方子,比咱們以前用的好!去年我用這方子救了半村人,還以為就我知道呢,原來醫典裡也有!”另一個年輕郎中指著“婦幼篇”:“這個接生法好!我家婆娘生娃時,按這法子來,一點罪都冇受。

要是早有這醫典,村裡就不會有那麼多女人難產了。

”素心把這些反饋一一記下,回京都後,沈微婉又帶著眾人改了三個月。

光是藥材圖譜,就重畫了一百多次,直到連藥農都說“和真的一模一樣”才罷休。

重陽節那天,《大啟普惠醫典》終於定稿了。

蕭玦特意在太和殿舉辦了一個簡單的儀式,親手將第一本刻印好的醫典遞給沈微婉。

陽光下,醫典的封麵是靛藍色的,上麵用金字寫著書名,旁邊還印著一株小小的青蒿。

“這部醫典,是天下百姓共同寫就的。

”蕭玦的聲音傳遍大殿,“從今日起,全國各府、州、縣的普惠醫館,都要配備一部,讓每個百姓都能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百官紛紛上前祝賀,鎮北王拄著柺杖,笑得合不攏嘴:“皇後孃娘做了件天大的好事!北疆的士兵要是早有這醫典,去年冬天就不會有那麼多人凍壞手腳了!”醫典刊印的速度很快,不到一個月,第一批醫典就送到了各地。

嶺南的普惠醫館把醫典掛在牆上,供百姓隨時翻看;北疆的士兵把醫典裡的“行軍保健篇”抄下來,貼在營房裡;江南的女學更是把醫典當成課本,教女孩子們認識藥材、學習急救。

有個叫小石頭的放牛娃,在山上玩時被毒蛇咬傷,村裡的郎中不在,他娘急得直哭。

小石頭忽然想起醫典裡的圖畫,拉著娘去采了些半邊蓮,按書上說的搗爛敷在傷口上,竟真的止住了毒。

後來他娘帶著他來京都謝恩,跪在普惠醫館前,給沈微婉磕了三個響頭:“皇後孃娘,您的醫典救了俺娃的命啊!”沈微婉扶起他們,笑著說:“救你娃命的不是醫典,是你自己。

以後要讓娃多認字,把醫典裡的法子都學會,不光能救自己,還能救彆人。

”這件事傳開後,各地的百姓都更重視醫典了。

有的人家把醫典恭恭敬敬地供在堂屋,有的人家讓孩子把藥方抄在紙上,貼在灶房裡,做飯時都能看上兩眼。

啟智女學的孩子們,更是把“讀醫典、學治病”當成了和“讀書報國”一樣重要的事。

入冬時,沈微婉帶著修訂好的醫典,去了一趟南疆。

阿朵已經成了當地女學的先生,正拿著醫典教孩子們認識藥材。

見沈微婉來了,孩子們都圍了上來,七嘴八舌地說:“沈醫官,我認識青蒿了!”“我會治肚子疼的方子!”阿朵拉著沈微婉的手,指著女學後麵的藥圃:“我們按醫典裡說的,種了好多藥材,誰家裡有人不舒服,就來這裡采,不要錢。

”藥圃裡,三七、天麻、板藍根長得鬱鬱蔥蔥,每塊地裡都插著小木牌,上麵寫著藥材的名字和用法,都是孩子們一筆一劃寫的。

沈微婉看著這些生機勃勃的藥材,忽然覺得,這部醫典就像一粒種子,撒到哪裡,哪裡就會長出希望。

回到京都時,已是臘月。

普惠醫館的老槐樹上掛滿了紅燈籠,老郎中正在給一個小娃娃診病,手裡拿著的正是《大啟普惠醫典》,指著其中一頁說:“你看,書上說這是風寒,吃兩劑藥就好了,彆擔心。

”小娃娃的娘看著醫典上的圖畫,恍然大悟:“原來我家娃是受了風寒,不是撞了邪!以前請神婆跳大神,花了好多錢都冇用。

”沈微婉站在門口,聽著這些話,心裡暖暖的。

蕭玦不知何時站到了她身邊,輕聲說:“你看,這纔是真正的普惠萬民。

比再多的賞賜、再高的尊號都管用。

”沈微婉點點頭,看向遠處的萬家燈火。

她彷彿看到,北疆的牧民正按醫典裡的法子給牛羊治病,江南的繡娘一邊刺繡一邊記藥方,嶺南的孩子們在藥圃裡辨認藥材……這部靛藍色封麵的醫典,就像一縷藥香,飄進了千家萬戶,滋養著每一個生命。

夜風漸起,帶著醫館裡的藥香和遠處的鞭炮聲。

沈微婉忽然想起修訂醫典時,老郎中說的一句話:“醫書不是死的,是活的,因為它救的是活人命。

”此刻她終於明白,所謂普惠,從來不是把醫典送到每個人手裡,是讓這字裡行間的善意和智慧,真正走進百姓的生活,讓他們在生病時不再無助,在痛苦時看到希望。

蕭玦握緊她的手,掌心的溫度混著藥香,溫暖而踏實。

遠處的更夫敲了兩響,坤寧宮的燈還亮著,燈下攤著的醫典上,沈微婉新添了一行小字:“醫者,治人,亦治心。

”這或許,就是這部醫典留給世間最珍貴的註解。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