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類型 > 玉台賦 > 第二百七十七章 真相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玉台賦 第二百七十七章 真相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真相

建興八年仲春,周瑛手中素箋忽見“顧氏景純薨逝”幾字,她怔怔立在迴廊下,任簷角銅鈴在風中搖曳。

緩了半晌,她轉過朱漆雕花門內,見清冷消瘦的伏軒秀獨坐菱花鏡前。

自去歲金甲衛擡著諸葛喬的棺槨歸吳,這鏡中之人便如枯草。

太後以伏氏驟然喪夫悲痛欲絕,得了瘋病胡言亂語來將那段殿前禍亂平息。

所以人人都說她瘋了,而這個瘋女人卻在回到府中後,不再發一語,尋死尋了兩三次都被下人們救下,之後便絕食至今。

她瘋了,瘋的無可救藥。

周瑛緩緩走到伏軒秀的身邊,歎道:“江東傳來書信,你婆母顧氏病故。”輕撫兒媳肩頭,覺出手下身軀微微一顫。

“我知你並非信是我與你公爹害死了喬兒,而是無人可恨,故而隻能這般。”

伏軒秀未答一語,隻愣愣地坐在那。

“喬兒曾與我說江東梅花開得早,我想總該有人替他看顧他兒時書齋裡的那幾株老梅。”

話音未落,周瑛瞥見銅鏡裡忽墜下幾滴淚,在積塵的鏡麵上劃出蜿蜒水痕。

軒秀驀然回首,像是多了一絲生氣,眼中卻似映著淚:“母親願讓我去東吳陪伴喬郎?”

見周瑛頷首,頓時掩麵而泣,似積攢了許久時日的悲在這一刻全部宣泄而出。

翌日啟程時,諸葛亮立在階前,伏軒秀拜了三拜,低泣不語。

諸葛攀抱著黃犬從廊柱後探首,見祖父玄色朝服下襬沾著幾莖青草,許是昨夜又在祠堂獨坐整宿。

“父親母親,珍重。”

周瑛望著決然離去的身影漸行漸遠,心中似又空了一塊。

正是仲春時節,青寶宮後園裡幾株西府海棠開得正豔。伏巧玉扶著廊柱立起身來,膝蓋上針紮似的疼,倒像是把幾根銀簪子釘進了骨縫裡。

藍芹捧著纏枝牡丹紋銅盆過來,見主子月白裙裾上洇著點點殷紅,不覺墜下淚來:“這群黑心肝的,立規矩便立規矩,怎能往青石磚上撒碎瓷碴!”

巧玉卻隻望著簷角銅鈴出神。自張寇秀複寵以來,這宮裡的風向轉得比三春柳絮還快。

前些時日皇後張文瑩解了禁足,不過兩日便見李榮瑞捧著金絲楠木匣往明德宮去,那匣麵雕著五福捧壽紋樣,在日頭底下晃得人眼疼。

“夫人且忍忍。”藍芹絞了熱帕子敷在她膝上,“已請醫署的趙賢醫官,說今日必來。”話音未落,忽見小黃門慌慌張張跑來:“趙醫郎被張府的人截去了,說是張大將軍癔症犯了。現下裡醫署亂的不行。”

癔症?伏巧玉微愣,指尖掐進雕花桌案,漆皮簌簌而落。張紹隨軍北伐歸來已有半載,原說是箭瘡複發,如今看來竟另有蹊蹺。忽記起元宵夜宴上,張寇秀那輕狂的模樣便恨從心來。

“去把妝奩底層那對翡翠鐲子取來。”巧玉忽地直起身子,膝上血印子又洇開一片,“趙醫官跟前那個抓藥的小童,不是最愛鬥蛐蛐兒麼?”藍芹機靈,立刻會意,自往醫署。

暮色漸濃時,西廂房飄來陣陣藥香。巧玉倚在填漆床上,聽藍芹附耳細說:“那小醫僮說張將軍每日戌時必要發作,總喊著祁山有鬼,不是我害的,諸如此類,醫署存的安息香、蘇合丸都擡了去呢!張府近日請了龍虎山道士。”

話未說完,忽聽外頭傳來李榮瑞尖利的嗓音:“伏貴人主子可歇下了?貴妃娘娘賞的《女誡》還冇抄完呢!”

心中已有眉目的伏巧玉冷笑一聲不加理會,這樣的苦日子應是要到頭了。

周瑛指尖撚著信箋邊角,蠟梅暗紋在宮燈下泛著幽光。忽聽得更漏聲起,三更天的梆子敲得人心頭髮顫。

藍芹提著羊角燈引路,穿過九曲迴廊時,見禦溝裡漂著幾盞蓮花燈,燭芯慘綠。

路上她還憶起徐淮珍從江州寄來的信箋,近日程嬈竟在尋治療癔症的醫郎,可家中人皆康健,此舉甚是奇怪,便趕緊寫信一份告知,好讓周瑛心中有數。

轉過翡翠屏風後,見伏巧玉早已等候在那。

周瑛入座後,見伏巧玉殷勤添茶,直截了當道:“我願來赴貴人之約,源於軒秀離蜀前告訴我,晏陽會那次她於眾攀咬丞相與我是暗害柏鬆的主謀,這主意是李貴人給她出的。”

伏巧玉並不意外,隻沉默片刻,微微點首回憶道:“那次軒秀來宮裡尋我哭訴了一番淒苦,我雖是親姐但隻能寬慰幾句。她從我這兒離了就被李氏邀去了宮中,我人微言輕,不好阻攔。想來便是那次聽信了李氏之言。”

“那李榮瑞背後是誰貴人,你應當查過吧?”周瑛輕抿一口陳茶,口中苦澀,看向伏巧玉一身素衣,布料陳舊不說,髻中更無像樣的珠翠首飾,看來在宮中的日子並不好過。

聽她答道:“李貴人唯皇後與貴妃馬首是瞻,宮中人儘皆知。”話音剛落便發覺周瑛目光一沉,她心中登時一激,忽而補充道:“就是不知李氏是受了誰的指使。”

“罷了,你不肯得罪人,我也不好強逼於你。”周瑛歎了口氣,將掌中瓷杯放下後,“那貴人您今日找我來,又所為何事?”

“夫人,妾身聽聞張將軍自北伐歸京後,便一直抱恙於府,近日更是病情加重,且府中上下十分蹊蹺古怪。回來的小醫郎吐露張將軍犯的是癔症。”話到此處,本不在意的周瑛忽然頓住,心中不自覺想到正在尋找治療癔症的程嬈,認真聽伏巧玉道:“聽聞張將軍發病時胡言亂語皆是北伐之事,且事涉駙馬都尉,妾身聽後亦覺心驚,故而請夫人前來細聽。”

周瑛隨著伏巧玉的目光看向屏風,隻見屏風後來一男子趙賢跪拜於地,袖口還沾著硃砂符紙的碎屑。

“張將軍發病時總唸叨柏鬆勿索吾命”

周瑛手中茶盞“噹啷”撞上青玉案,潑出的水漬歪七扭八。

建興六年,柏鬆押送糧草至山穀之中,那夜暴雨沖垮了棧道,喬兒連同五百將士連人帶馬墜入深淵。

想到此處周瑛不可置信地質問,“是張紹找到了喬兒並帶回了他,怎麼會”

屏風外的趙賢突然以頭搶地:“臣還看見張府桃林裡還插著五百冤魂的招魂幡。”

周瑛腦中思緒猶如一團亂麻,理不清頭緒應當如何,她轉首逼視伏巧玉道:“我想知曉你最終的目的。”

伏巧玉盈盈下拜,鬢邊素銀簪子閃過冷光:“妾身如今在宮中的日子並不好過,見親妹傷心欲絕如此,心中難忍,願做夫人手中能割肉的銀刀,血債血償。”

周瑛甫一回府,便疾書密函囑徐淮珍定要細查建安五年間程嬈與張氏姐妹往來筆劄,尤要探明那封尋訪癔症良醫的密信究竟出自何人手筆。

墨跡未乾之際,簷下銅鈴忽響,原是伏巧玉遣貼身侍婢藍芹悄然送來一捲起居注。

燭影搖紅間,素手展開泛黃冊頁。其上墨跡斑駁,載有張寇秀自請離宮,遠赴清虛觀焚香修心的時日,恰在諸葛喬墜崖殞命前半月。

一旁伺候的竇彩用銀剪哢嚓絞斷燈芯,爆出星點火光,映得周瑛眉間溝壑愈深。關於諸葛喬的死因種種蛛絲雖指向張氏姐弟三人,然終非鐵證如山。況且現在張文瑩被困冷宮,聽吳莧說整日伴著青燈,人非人,鬼非鬼,惹得劉禪厭棄不已。

待到徐淮珍回函隨秋雨叩窗而入,展開卻是更深的迷霧。信箋之上並無落款朱印,往日書信亦如泥牛入海,教人遍尋不著蹤跡。

案頭青瓷盞中茶湯已冷,周瑛指尖輕叩檀木案幾,聽得窗外梧桐葉落簌簌有聲。直到深夜,方想出破局之法。

太後壽宴那日,未央宮前百鳥朝鳳金絲毯鋪了三裡有餘。宴會正值起興之際,周瑛提議諸宮妃嬪與宗婦為太後寫福納彩。

吳莧頷首應允,侍婢們紛紛上呈筆墨紙硯。

九枝纏花青銅燈旁,張寇秀執紫毫筆抄祈福經文,周瑛緩步走來,誇讚道:“貴妃這寫的衛夫人體可真是絕妙。”

張寇秀指尖一顫,筆尖硃砂染透宣紙。她緩緩擡首看向周瑛,隻覺心中一陣擁堵。

宴散時風雨大作,周瑛回府路上心中已篤定,那份寄往永安尋求良醫的信箋出自張寇秀之手。

宴會上比對字跡時,她忽見張寇秀寫“夜夢不祥”的“祥”字,總將示字旁多添一橫,與匿名信箋中“祈福”的“福”字錯筆如出一轍。

竇彩捧著鎏金纏枝香爐進來時,銅鈴鐺在裙角叮咚作響。周瑛正倚在窗邊看雨,青瓷盞裡的茶湯已冷了三遍。

忽聽門外傳來急促的腳步聲。她擡頭,見定安領著金薈風塵仆仆地站在門口,髮髻散亂,衣袍上還沾著南疆的濕泥。

“夫人……”金薈的聲音有些發顫,眼眶通紅。

周瑛心頭一緊,擱下筆:“金薈姐,你可是出什麼事了?”

金薈深吸一口氣,低聲道:“阿來伯走了。”

周瑛的手指猛地攥緊案角,指甲幾乎嵌入木紋。

她怔怔地望著金薈,彷彿冇聽懂這句話。

“什麼時候的事?”她的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

“五日前。”金薈低下頭,“他走得很安詳,臨終前還念著您的名字。”

周瑛的胸口像是被巨石壓住,呼吸都變得艱難。她想起那年諸葛亮南征,阿來伯站在山崖上,笑著對她說:“阿瑛,老頭子我年紀大了,就不跟著你們回成都了,南中這地方,山清水秀,適合養老。”

她當時還笑罵他懶散,說日後定要派人接他回來。可世事紛亂,她竟再也冇能見他一麵。

阿來伯,那個在她少時救了她一命的長輩,就這麼走了。

周瑛的指尖微微發抖,眼前浮現出阿來伯那張佈滿皺紋卻永遠帶著笑意的臉。他曾說:“阿瑛,丫頭,你性子倔,可彆總讓自己吃虧。”

她閉上眼,淚無聲滑落而下。

金薈見她如此,輕歎一聲,從懷中取出一個青瓷小壺,遞到周瑛麵前:“阿來伯臨終前讓我把這個交給您。”

周瑛接過,觸手冰涼。她揭開壺蓋,一股清冽的香氣飄出,似蘭非蘭,似麝非麝,聞之令人心神微蕩。

“這是?”

“幻藥。”金薈低聲道,“阿來伯這些年一直在改良天仙子,終於製出了此物。隻需一滴,便能讓人陷入幻境,比從前的天仙子厲害百倍。”

周瑛指尖一頓,擡眸看向金薈。

金薈神色凝重:“他說,你在成都的日子凶險,日後或許用得上。”

周瑛沉默良久,終於緩緩合上壺蓋,將它收入袖中,“阿來伯還說了什麼?”

金薈搖頭:“隻讓我告訴您,丫頭,彆太累著自己。”

周瑛的喉嚨發緊,再也說不出話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