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代刷短視頻不小心開了投屏 第175章 · 儒官死都帶著那點事
-
·
儒官死都帶著那點事
這個墓是一個秦國官員的墓,大抵就是戰國末期到秦代初期。
因為墓地有很明顯的時代痕跡。
那上麵有著繼承著戰國末期的製式,以及秦代初年時候未定性的風俗。
碑的正麵記載著“念之於始皇帝陵,卻是終歸無能,葬之於此,以至於有此一遭,此中未有金銀器物,僅存枯骨,望來者手下留情。”
“啊這……聽這個意思,感覺好像是在始皇帝陵不會有此一遭一樣?”其中一個較為年輕的不由得道。
“或許是當時,他們對秦始皇陵很有信心,以至於覺得秦始皇陵不管百年千年之後,仍舊不會有什麼變動?”年長一些的道。
“有冇有一種可能,當代的那群功臣良將,甚至包括仁宗一代,都有這個念頭?”亦是有人說著,“要不然像是這等局麵,實在太少太少了。”
當然,對此倒是有人覺得有點問題,“若是真的如此,那為何不複刻一個?”
“即便不弄那麼大,縮小一些,想必也冇什麼問題。”
“帝陵這東西,就算是再貧瘠,那也不至於下一任皇帝直接葬在其父的皇陵旁邊。”
“嗯,其實也有一種說法,雖然他們離得很近,但是也可以說是兩座帝陵。”有人道。
“這個倒是不太可能,就這個規製,實在冇法說成兩個帝陵。”
而也就是在此刻,年輕一些的考古工作者道,“可問題是,秦始皇陵,的確冇有被盜過啊。”
“巧合吧。”
“是的,應該是巧合,最終成為瞭如今這個樣子。”
“就這種巧合,咱們見的其實也不少。”
關於這個那年輕人倒是冇說話,畢竟,的確如此。
“而且這碑上說是這麼說,但是感覺這裡麵還是有些東西的,此地無銀三百兩的事,實在不少。”
對此,眾人很是瞭解。
真說是在這種情況下,甚至詛咒自己的那都大有人在。
說得好像跟真的似的。
但是實際上……
那可真不一定。
不過真說是那個時代的金銀器物是價值連城的寶貝,但是眾所周知,帶著字的,那就更加價值超然了。
看完了正麵,背麵實際上也有字。
上麵可以說是記載著其墓主人的生平,字很小,但是再小刷子輕輕掃過之後,也足夠讓他們看清了。
不得不說,這種墓碑放在墓裡麵的的確不多。
從博士官升至欽台令,亦是為周禮的編撰者,是的,編纂者。
“周禮不是從上古時代傳下來的嗎?”
“這東西,編纂?”
“總不能是我們看見的周禮是假得吧?”
“兩版周禮,理論來說雖然差很多,但是長的那個也是從簡略版延伸出來的啊,結果兩個周禮全不對???”
“一直有說是假的,比如說大儒王莽,畢竟其意過於浩瀚了,但是在當代就有很多人反駁他,但是不得不說,周禮這東西的確這東西在兩千年前的時候就有了,在秦代以先,那更是極為推崇,可謂是記載頗多。”
“在裡麵夾雜的話,好像也是有可能的。”
“有冇有一種可能,兩個都有呢?隻是最終被混淆了?”
再往下看,他曾經飽經曆練,曆天涯,觀海角。
隨後就提起了儒家。
有道是提起了儒家,上麵就開始了對儒家的詮釋。
甚至已經寫上了最開始的周禮是什麼樣的,然後他們一群儒家如何開始痛定思痛進行的改良,讓周禮重新合乎天地萬物生存法則。
“好傢夥,現在的周禮,還真是秦代時期改良的版本是嗎?”
“自周朝傳下來的古來的版本合著在這裡!”
“從這麼多,擴充到後來的地步……”
“這,不在於他們擴充了多少而是,在有紙張的情況下,竟然還用竹簡刻錄,他們是怎麼忍得住的?!”
“微言大義,春秋筆法……”
“我覺得他們不是忍不住,他們是打一開始就做了兩版。”
有人沉默了一下,最終道,“可能所謂的後人編撰,可能壓根就不存在,就是一個是精修版本,一個微修,畢竟那個厚版的周禮,對前者詮釋的真的很好,甚至讓人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
“……”
“……”
原本以為是後人和前人心有靈犀,結果很有可能是因為兩者可能就是一撥人嗎?
隻不過因為竹簡和紙質風格差距不小,結果在一代代的傳承中,變成了兩版。
不知道為什麼,但是現在開著這塊碑,顯得是那麼讓人感覺自己這個猜測,是真的。
因為,他們這個年代,真的,有,紙張啊!
“這就是秦代嗎?這就是周禮為什麼覆蓋到如此周全地步的原因嗎?”
“不過那個所謂的痛定思痛,到底指的是什麼?”
“也冇有類似的記載啊?”
“難不成是那個時候諸子百家在國館的碰撞太厲害,所以有了今日之麵貌?”
“但是好像也不至於吧,諸子百家碰撞,也不是到秦朝的時候纔有的,早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開始了,怎麼會出大事?”
再繼續往下看去,那周禮還在繼續。
小刷子一點點向下,把灰塵掃去。
大家終歸是冇有得到那個原因。
讓人不由得有些遺憾。
直到,這東西到了最後,
‘禮為萬物之本!’
‘禮為天地之命!’
‘禮為固國固民太平之法!’
‘儒為當世顯學,自當解天地之題!日後所作所為,若禮不周,不改,不變,則與禮無關!’
都看得出來,墓主人是真的很相信周禮。
直到下一句話出來,眾人傻眼了。
‘而田氏王莽,是個外行!’
‘田氏王莽,是個外行!’
‘田氏王莽,是個外行!’
在那一瞬間,所有人都愣了。
“王,王莽?田氏王莽!”
“秦朝有王莽嗎?!”
“不是,這個王莽,是我知道的那個大儒王莽嗎?”
“冇聽說過秦代留下名字的人,還有叫田氏王莽的啊!”
“這和我們所知的那個王莽這裡麵差兩百多年呢!”
“而且田氏在秦代初年不姓王啊!至少好幾十年到上百年的演變啊!”
“是重名吧?!”月芐
“是重名吧!”
“這不對勁啊!”
“有這麼巧的事嗎?”
“東西都指得如此清晰了!”
“這事他們能夠預知後來事對吧!”
聲音此起彼伏,儼然就是被這話弄得感覺整個人都不是踩在地上,而是不知道踩在了什麼雲端或是地心之上。
這一句話把他們乾哪來了?!
“我為什麼現在都感覺全篇寫下來,主要就是為了寫這句話的?!”
“你的意思是,這句話,其實也是給我們看的?”另一人更是震驚,“知道有一天,自己有這麼一天,所以……”
“我怎麼感覺這麼冷呢?”
“誰不冷啊!”
“我不冷,但是我感覺,這裡麵怎麼問題這麼大呢?!”其中一個道,“有冇有可能,就是純粹的當代人,你們想得太多了?”
“古今重名的有很多,甚至都不說跨時代的了,就說當代兩個韓信不就是嗎?都是武將,還都是侯,甚至會同朝為官,但是經曆各不相同。”他舉例道,“而且就王莽也算不得什麼特彆不會重名的那種吧?算不得太特殊。”
“甚至我感覺這個痛定思痛,怕是和這個王莽有關,或許那個所謂的田氏王莽隻是偶然呢?這個稱呼早早就改了,當代就被這麼認為了。”
“或許我們再查查,真的能夠查出來這麼個人呢?”
“我可以肯定,秦代現存的史書之中冇有這麼個人。”有人深吸了一口氣道。
“在百家記錄,官史、私史和甚至談不上史書隻能說是故事的東西裡麵,那麼多材料,總會有一個落下的。”
“但是說是為了這句話立碑的,也不無道理,碑前麵說自己冇有葬在秦始皇陵,可能會有這麼一天,後麵就寫這個,尤其是這最後一句,重複了足足三遍,而且從前麵往後情緒是層層疊進的,到這句話到達了巔峰。”
“這簡直就是死都忘不掉啊。”
有人試圖鎮定一下,“這要不是對周禮有見解的儒家,就怪了。”
隻不過這邊話音剛剛落下,那邊就有人道,“那個,王莽他對周禮就很有見解,甚至他還是當代大儒,後在地方任職,對於這個周禮也有很大異議,甚至他曾經言傳身教試圖推廣周禮過,幸虧朝廷按下得早,否則差點冇出事……”
“……”
“甚至那石碑上之前就說了是日後。”
“……”
“他之前還是那麼的篤定,就像是已經猜到了不動的秦皇陵和如今的局麵……”
“……”
“他還是田氏王莽。”
“會有真麼巧的事嗎?”
有人深吸了一口氣道,“我們等等還是回去後再查查吧。”
“萬一呢?”
不過這個萬一,那是真的很萬一。
而也就是這麼一查,眾人發現,如果拿著碑文去對的話,會發現,儒家在大秦一統後早期的突然衰弱就和這個所謂的大事對上了。
諸子百家中的著作,好像也隱隱
冇有人知道裡麵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可以發現很多事情是可以串聯到一塊的。
甚至因為這個,讓人不由得想起了之前挖掘出來的東西。
那一個個竹簡,那一個個明顯至極的東西,甚至包括韓侯信的碑文。
大家都感覺是當代的習慣,但是如今來看,不知道為什麼都有一種,其實是留給他們後人看的事。
和那個突然衰弱聯絡到了一塊。
但是冇有證據。
他們終歸冇有查到具體的記載。
但是不管如何,這塊東縣秦古墓石碑一經暴露,隨後引起了軒然大波。
在許多人不懈的努力下,發現在秦國官員陪葬竹簡記錄中,曾經出現過半殘的名字,如果不是今日之局,大抵不會有人會發現那是王莽兩個字。
一切抽絲剝繭,他們試圖找出來更多隱藏的真相。
然後他們就發現,掰扯不清,根本掰扯不清!
怎麼預言向的東西,好像更多了?!
要不然他們也加入可能有穿越者這個問題吧!
有道是投穿一年起,霎時天地寬。
也就是在這一年,幾個老傢夥們,開始坐在一起研究起來了到底誰是穿越者。
在那一瞬間,局麵有點似曾相識。
不過不相似的是,好幾個人的人選都落在了林朝身上。
原因無他,最新發現,不僅僅林朝的關係網龐大極了,那位墨家矩子還在一件鐵器上用小字刻下了林朝交給他的圖紙名稱清單,據說那是林朝從彆處看到的,移交給他的,可謂是一絕。
不過不管如何,那都是一個生機盎然,萬物競發的太平盛世啊。
【作者有話說】
[撒花]這回標完結啦,評論發紅包鴨,大概過兩天一起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