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恩義流傳,善心永續(全文完)
彈指之間,又是數十載光陰悠悠而過。
當年的青年李阿牛,如今已是青溪鎮上德高望重的李老翁。他的兒女早已長大成人,各自成家立業,孫輩們也環繞膝下,可謂兒孫滿堂,家族興旺。他那間“阿牛山貨”的鋪子,早已交給了踏實肯乾的兒子打理,生意依舊紅火,成了鎮上的一塊金字招牌。他與翠兒相濡以沫大半生,如今住在兒子為他們翻新的寬敞明亮的宅院裡,安享晚年。
然而,無論歲月如何變遷,家境如何改善,李阿牛心中始終未曾忘卻那段改變了他一生命運的奇緣——那隻在雲霧山後山救下的斷腿紅狐狸,以及那個扭轉了厄運的靈異夢境。
每年到了他救下紅狐狸的那一天,他都會格外鄭重。清晨,他會帶著早已準備好的、豐盛的祭品——有時是幾隻肥美的山雞,有時是滿籃時令的鮮果,有時是翠兒親手蒸製的、鬆軟香甜的糕餅——在家中小輩的攙扶陪同下,親自前往雲霧山前山與後山交界的一處清淨開闊之地。那裡,被他視為與靈狐初遇、結緣的神聖之地。
他會將祭品整齊地擺放在一塊光滑平整的大青石上,然後率領兒孫,對著雲霧山深處,那片依舊神秘、卻不再令人恐懼的後山林莽,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禮。他會用蒼老卻依舊清晰的聲音,講述當年救狐、狐仙托夢報恩的往事,告誡子孫後代,務必牢記“善有善報,萬物有靈”的古訓,要常懷仁愛之心,敬畏自然,善待生命。
說來也奇,這麼多年,李阿牛和家人進山,雖再未與那紅狐狸有過近距離的接觸,卻時常能在林間偶遇。有時是在晨曦微露時,看到一抹鮮豔的紅色身影,立在不遠處的山崖上,靜靜地沐浴著霞光;有時是在砍柴歇息時,瞥見幾隻毛色或火紅、或棕褐的小狐狸(想必是它的後代),在遠處的草叢間嬉戲玩耍,見到人來,也不驚慌,隻是好奇地張望片刻,便敏捷地隱入林間。
阿牛知道,它一直在,一直在默默地關注著、守護著他們一家。這種跨越了物種的、默契的守望與感恩,成了李家一個不是秘密的秘密,也成了支撐李家“積善之家”信唸的無聲基石。
他將這個故事,連同其中蘊含的道理,一遍又一遍地講給孫子、孫女聽。小孩子們聽得入了迷,仰著天真爛漫的小臉問:“爺爺,爺爺,那隻狐狸神仙現在在哪裡?它還會來幫我們嗎?”
阿牛便會摸著孫兒的頭,慈愛地笑道:“它在哪裡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心裡要記得,不管是對人,還是對山裡的花草樹木、飛禽走獸,都要存一份善意。你真心對它們好,它們也會感受到,會在你看不見的地方,用你看不見的方式,對你好。這善良的心啊,就是咱們家最寶貴的傳家寶,你們要一代一代傳下去。”
而當年的張屠戶,在洗心革麵、靠著微薄收入和鄰裡偶爾的接濟度過餘生後,已於前幾年在一個寒冷的冬日,安詳地閉上了眼睛。他走的時候,身邊沒有親人,但鎮上幾個念及他晚年確實改過向善的老人,幫忙料理了後事。他的一生,大起大落,最終以平淡甚至清苦,卻內心安寧的方式落幕,也為這個關於因果的故事,畫上了一個令人唏噓卻又合乎情理的句號。
不知從何時起,雲霧山後山那曾經令人談之色變的詭異哭聲,再也無人提起。有人說,是那護山的靈狐,見世人不再輕易冒犯,便也收了神通;也有人說,是李阿牛家的善行福澤,潛移默化中化解了山中的戾氣。真相如何,已無人深究。
而“李阿牛救狐得報”的故事,卻經過口耳相傳,不斷潤色,成為了青溪縣乃至更遠地方,流傳最廣、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民間傳說之一。老人們用它來教育兒孫,行善積德;大人們用它來警醒自己,莫生貪念;孩子們則在故事裡,播種下對自然萬物的敬畏與好奇。
這個故事,如同山間清澈的泉水,流淌過歲月的河床,洗滌著人們的心靈。它不斷地告誡著聆聽著:無論身處何種境遇,無論麵對何種誘惑,都應當時時拂拭心鏡,秉持善念。因為哪怕是最微小的一個善舉,都可能如同投入湖心的石子,激起影響深遠的漣漪;而那看似虛無縹緲的善意種子,隻要用心播種,精心嗬護,終將在意想不到的時空,綻放出絢爛的花朵,結出甘美的果實,福澤自身,亦能綿延後世。善心,是這世間唯一可以穿越時空、永恒不滅的財富與力量。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