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10章 異教的池魚 - 祆教、景教與摩尼教的覆巢之災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10章 異教的池魚 - 祆教、景教與摩尼教的覆巢之災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帝國的風暴,一旦掀起,便難以精準地控製其波及的範圍。當佛教這棵參天大樹被強行砍伐時,其樹蔭下及周邊那些來自異域、本就小心翼翼生長的宗教藤蔓,也無可避免地被連根拔起,遭遇了滅頂之災。這場旨在“清蕩釋教”的運動,在其淩厲的鋒芒下,展現出一種“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籠統排外性,所有帶有“胡教”色彩、非華夏本土源流的信仰,都成了被殃及的池魚。

在毀滅性的敕令中,除了針對佛教的條款,還有一句冰冷而明確的補充:“其大秦穆護、祆僧等,並令還俗,遞迴本貫,充稅戶。如外國人,送還本處收管。”

“穆護”是景教(基督教聶斯脫利派)教士的波斯語稱謂,“祆僧”則是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僧侶的簡稱。這道命令,如同一聲喪鐘,敲響在長安城西市、醴泉坊等波斯、粟特胡商聚居區的上空。

長安,作為國際化的大都會,除了佛寺道觀,還存在著一些風格迥異的宗教場所。祆教的拜火祠,風格神秘,不設偶像,唯有象征光明的聖火長燃不熄;景教的“波斯寺”(又稱“大秦寺”),則有著來自遙遠地中海的十字架標誌和獨特的敘利亞禮儀;此外,還有更為隱秘的摩尼教(明教)團體的活動點。這些宗教隨著絲綢之路的商隊、使團來到中土,主要在胡人社羣中流傳,雖也曾得到過唐代前期某些皇帝的好奇和禮遇,但始終處於社會的邊緣和夾縫之中,其影響力與根深蒂固的佛教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在此刻朝廷的眼中,它們與佛教共享著一些致命的“特征”:都是外來的,都有獨立的組織(哪怕很弱小),都有不事生產的僧侶(教士)。在一種簡單粗暴的“一刀切”邏輯下,它們被不加區分地列入了必須清除的名單。

災難降臨得迅速而徹底。京兆府的胥吏和兵丁,在完成了對主要佛寺的清算後,很快便將目標轉向了這些更小的目標。

在醴泉坊的一處祆祠,官吏們闖入了那平時絕不對外人開放的神秘場所。他們驚訝地看著那跳躍的火焰,無法理解這種不拜偶像隻拜火的信仰。為首的胥吏皺著眉頭,宣讀了敕令。

“熄滅火壇!拆毀祠屋!僧侶還俗!”命令簡單直接。

祆教僧侶(穆護)們試圖用生硬的漢語解釋,聖火象征著光明與善良,崇拜的是最高神阿胡拉·馬茲達,與佛教完全不同。但胥吏們毫無興趣,不耐煩地推搡著他們:“囉嗦什麼!都是蠱惑人心的胡教!快動手!”

聖火被強行撲滅,燃燒了數十甚至上百年的火壇被砸毀,祠中的經典、儀式用品被扔出踐踏。那些來自波斯的穆護,有的被勒令還俗(如果他們已有漢人身份),而更多的外國裔穆護,則麵臨被驅逐出境的命運。他們悲憤地看著信仰的中心被摧毀,卻無能為力。

更大的衝擊發生在義寧坊的景教“波斯寺”。這座教堂由波斯僧阿羅本於貞觀年間獲太宗皇帝準許建立,已存在二百餘年。長老阿羅本(取用了景教先驅之名以示傳承)是一位年高德劭的敘利亞教士,他親眼見證了景教在唐朝的起伏。

當官兵湧入時,他正帶領著少數信徒在做日常祈禱。教堂前方醒目的十字架(當時稱為“十字蓮花”或“十”字紋)在透過彩色窗欞的光線下顯得格外莊嚴。

“奉旨拆毀邪祠!所有人等,即刻離去!”軍官高聲喝道。

阿羅本長老上前,他努力保持鎮定,用流利的漢語試圖辯解:“將軍明鑒。我等乃景淨僧侶,源自大秦(東羅馬),敬拜天主,救贖世罪,與浮屠之法截然不同。敝教素來勸人向善,忠君愛國,太宗、高宗皇帝皆曾降旨優容……”

那軍官嗤笑一聲,打斷了他:“休得聒噪!什麼大秦、大食,皆是化外胡教!爾等不耕不織,聚眾集會,與僧尼何異?陛下有旨,一切邪外之教,儘皆革除!來人,將那十字架給我拆下來!”

兵丁們一擁而上,架起梯子,用斧鑿猛敲那懸於聖壇之上的十字架。

“不!不可!那是救世的象征!”阿羅本長老發出痛心疾首的呼喊,他想衝上前去,卻被兵丁粗暴地推開,跌倒在地。他蒼老的眼中充滿了淚水,看著那象征信仰的十字架在暴力的摧殘下轟然墜落,摔在地上,斷成數截。

緊接著,兵丁們開始搶奪、撕毀教堂內的經卷。那些用敘利亞文精心抄寫的福音書、祈禱文、讚美詩,被隨意拋擲、踐踏,甚至投入即將點燃的火堆中。教堂內的聖像、燭台、聖器皿被洗劫一空,登記充公。

阿羅本長老絕望地看著這一切,心如同那十字架一樣碎裂。他畢生奉獻的事業,二百年的傳承,就在這短短半天內,化為烏有。他和他的信徒們被驅逐出教堂,教堂大門被貼上封條,隨後不久便被徹底拆毀。景教在中國剛剛紮下的、本就脆弱的根苗,被徹底斬斷。

而對於更為隱秘、常被官府視為“妖術”的摩尼教,打擊則更加嚴厲和徹底。摩尼教雖也源自波斯,但其教義獨特,主張光明與黑暗的二元鬥爭,且在中亞等地常與民間反抗運動有所關聯,因此更為唐朝官府所忌憚。剿滅摩尼教的行動往往與搜捕“妖賊”相結合,其教徒一旦被發現,往往不是簡單的還俗或驅逐,而是麵臨牢獄之災甚至殺身之禍。其經卷、畫像被係統地搜尋和銷毀,使得這個宗教在中華大地上的痕跡幾乎被抹除乾淨。

在這場針對一切外來宗教的清洗中,官府的邏輯是清晰而高效的,也是極其粗暴的。他們並不在意祆教、景教、摩尼教之間巨大的教義差異,也不關心它們與佛教的根本不同。在他們的認知框架內,這些都有著令人不安的“異質性”:外國來的、有奇特儀式、有獨立組織、不融入傳統的儒家倫理秩序。在集中力量打擊主要目標佛教的同時,順手將這些邊緣的、難以理解的“雜音”一並清除,在統治者看來,是整頓秩序、淨化風俗的必要之舉,是“永絕根本”的必然要求。

這種“一刀切”的連帶清除政策,徹底摧毀了唐代以來因開放包容而形成的多元宗教文化格局。長安、洛陽等城市失去了其國際化的宗教色彩,變得更加“純粹”,也更加單調。許多波斯、粟特商人在失去精神寄托後,也對大唐感到失望和疏離,逐漸減少了往來或轉向其他地區。

對於還俗後在中市胡商店鋪裡艱難謀生的玄淨而言,他或許隱約聽到了關於波斯寺、拜火祠被毀的訊息,但這離他自身的苦難太遙遠了。他無暇他顧。然而,他所在的胡商店鋪的老闆,一位虔誠的祆教徒,自從拜火祠被毀後,便終日鬱鬱寡歡,生意也懈怠了許多。玄淨能感受到那種彌漫在胡人社羣中的低落與悲涼。

帝國的風暴,在清除主要目標時,輕易地碾碎了這些依附於其上的、脆弱的異域之花。文化的多樣性遭受了重創,“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維定式,在這場運動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浩瀚的大唐,在走向內向和保守的路上,又邁出了沉重的一步。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