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7章 物證如山,真凶伏法
寅時剛過,縣衙的大門便被急促的叩響。守門衙役見是孫忠、王義等人押著一個魂不附體的和尚回來,心知有異,連忙通報進去。不多時,整個縣衙便燈火通明,宋延知縣早已穿戴整齊,端坐於二堂之上,等候審訊。
慧海被押上堂時,渾身癱軟,需要兩名差役架著才能跪穩。他麵色慘白如紙,眼神渙散,僧袍上沾滿汙穢,哪裡還有半分佛門弟子的樣子,分明是個罪行敗露、驚懼欲死的囚徒。孫忠將搜出的首飾呈上,並將夜間在玩月橋下設計擒獲慧海,以及慧海在驚恐之下親口供認罪行的經過,詳細稟報了一遍。
宋延麵色冷峻,目光如刀,掃過癱跪在地的慧海,又看了看托盤中的首飾——一支銀簪,一對珍珠耳墜,雖不算極其名貴,卻做工精巧,正是年輕女子常用之物。
“傳劉老漢上堂!”宋延下令。
早已被差役喚起的劉老漢,匆忙來到堂上,尚不知發生了何事。當他看到跪在地上的慧海和尚和托盤裡的首飾時,先是愣了一下,隨即撲上前去,拿起那支銀簪,仔細端詳,雙手劇烈地顫抖起來。他老淚縱橫,泣不成聲:“這……這是我女兒玉蘭的生辰禮物,是我去年特意請銀匠為她打的!這耳墜也是她平日最愛戴的!老爺,這……這是從何而來?”
宋延沉聲道:“劉老漢,你且認仔細了,這些果真是你女兒之物?”
“絕不會錯!小老兒認得!”劉老漢緊緊攥著銀簪,彷彿握著女兒的手,轉向慧海,目眥欲裂,“是你!是你這賊禿害了我女兒!搶了她的東西!你還我女兒命來!”說著便要撲上去撕打,被衙役急忙攔住。
人證物證俱在,慧海又早已在橋下吐露實情,此刻麵對劉老漢的指認和宋知縣威嚴的目光,他心知大勢已去,任何抵賴都已徒勞。他像一灘爛泥般伏在地上,磕頭哀告:“大老爺饒命!大老爺饒命啊!小僧招了,小僧全招了!”
於是,在森嚴的公堂之上,慧海戰戰兢兢地,將案發當夜的經過原原本本地供述出來:如何巡夜至劉家樓下,如何看見白布心生貪念,如何發現白布玄機後頓起淫心,如何冒充張文被拉上樓,如何欲行不軌遭玉蘭反抗呼救,如何情急之下殺人奪財,又如何倉皇逃竄……其供詞與現場勘查的痕跡、白布的存在、張文供述的細節,無不吻合,形成了一個完整無缺的證據鏈。
堂上記錄口供的書吏筆走龍蛇,將慧海的每一句供詞都詳細記錄在案。當慧海在供狀上畫押時,手指顫抖得幾乎握不住筆。
真相終於水落石出!殺害劉玉蘭的真凶,正是這個披著僧袍的惡徒慧海!而秀才張文,確係蒙受不白之冤。
宋延當即下令:“將殺人真凶慧海,釘鐐收監,候日依律問斬!速去大牢,提取張文上堂!”
當張文被帶上堂時,他麵容憔悴,眼窩深陷,一日牢獄之災,已讓他嘗儘了冤屈的苦楚。他本以為此生已絕,不想竟有重見天日之時。宋延當堂宣佈了慧海的罪行,並宣告張文無罪開釋。
張文聞言,恍如隔世,他怔怔地站在原地,片刻之後,兩行熱淚終於忍不住奪眶而出。他並非為自身得脫大難而喜極而泣,而是為了玉蘭的沉冤得雪!他跪倒在地,向著宋延連連叩首:“老父母明察秋毫,替玉蘭伸張正義,學生……學生代玉蘭,謝過青天大老爺!”聲音哽咽,情真意切。
劉老漢此刻更是五味雜陳。他既為女兒冤屈得伸而感到一絲安慰,又為自己錯怪好人、險些釀成另一樁冤案而羞愧難當。他走到張文麵前,老臉通紅,作揖道:“張秀才……老漢……老漢糊塗啊!錯怪了秀才,險些害了秀才性命!老漢……老漢給你賠罪了!”說著便要跪下。
張文急忙扶住劉老漢,含淚道:“劉伯伯切勿如此!此事誰能預料?您痛失愛女,心情激憤,學生怎能怪您?隻恨那惡僧歹毒,害了玉蘭性命……”提及玉蘭,兩人相對垂淚,堂上一片唏噓。
堂外圍觀的百姓,此時也已聞訊趕來,將衙門圍得水泄不通。得知案件如此逆轉,真凶竟是平日看似慈悲的巡夜和尚,而張文秀才確是冤枉,無不嘖嘖稱奇,對宋知縣的神機妙算佩服得五體投地。
“宋老爺真是包龍圖再世啊!”
“我就說那張秀纔不像壞人嘛!”
“這慧海和尚,真是玷汙佛門,罪該萬死!”
議論之聲,充滿了對清官的頌揚,對真凶的憤慨,以及對蒙冤者的同情。
宋延看著堂下場景,心中並無多少喜悅,反而沉甸甸的。一樁冤案雖然得以避免,但一個花季少女的生命卻已無法挽回。此案暴露出的問題,值得深思。他驚堂木一拍,肅靜堂威,朗聲道:“案情已明,真凶伏法,冤屈得伸。此案告誡世人,舉頭三尺有神明,善惡到頭終有報!退堂!”
差役將麵如死灰的慧海拖死狗般押下堂去,等待他的,將是法律的嚴懲。張文與劉老漢相互扶持著走出縣衙,陽光刺眼,恍如隔世。然而,案件的塵埃落定,並不意味著所有問題的終結,對於生者而言,如何麵對未來,纔是更大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