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7章 燈影餘暉醒世道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7章 燈影餘暉醒世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趙三笑溘然長逝,如同一顆流星劃過濟南府的夜空,短暫,卻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光痕。他的肉身雖已化作城南山崗上的一抔黃土,但他的故事,連同那盞神秘“良心燈”的傳說,卻並未隨之沉寂,反而如同春雨後的野草,在齊魯大地上更廣泛、更蓬勃地滋生、蔓延開來。那盞雖已熄滅卻彷彿無處不在的燈影,以其獨特的方式,繼續照耀、影響著世道與人心。

首先感受到這“燈影餘暉”的,是那些曾直接承受過趙三笑恩澤的人們。

那個當年因偷麵而被趙三笑救下的孩童,名叫石娃。趙三笑去世後,他跪在墳前哭了整整一天,將那日貨郎為他抵出全部家當、油燈顯聖的情景深深烙刻在心間。他發誓,此生定要活出個人樣,不負恩公當年捨命相救。他一邊照顧病癒的母親,一邊發奮苦讀。天資或許不算聰穎,但那股由感恩與愧疚化成的韌勁,卻支撐著他挑燈夜戰,寒暑不輟。數年後,竟真讓他考取了功名,雖隻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卻始終將趙三笑和那盞“良心燈”作為心中的明鏡。為官一任,他清正廉明,嫉惡如仇,斷案如神,被當地百姓稱為“石青天”。他常對下屬說:“趙恩公的燈雖滅,但我們心裡的燈不能滅。為官者,若心中無燈,與瞎子何異?”他將趙三笑的故事編入蒙學教材,讓轄境內的孩童皆知,世間有一種比功名利祿更珍貴的東西,叫做“良心”。

而那支由胡三奶奶所贈的銀色狐毛,在趙三笑死後,被一位曾在他施粥中受惠的老婆婆偶然拾得。老婆婆不知其來曆,隻覺得漂亮,便係在了小孫子的繈褓上以作辟邪。說來也怪,此後數年,這家人所在的街巷,但凡是心術不正、慣於偷雞摸狗之輩,夜間路過其家門時,總會莫名其妙地摔跤或被異物所驚;而若遇邪祟侵擾鄰裡,那狐毛便會無風自動,散發出淡淡的銀輝,將邪氣驅散。人們漸漸知曉了這狐毛的神異,都說是趙三笑留下的福澤,護佑著一方百姓的平安。這狐毛幾經輾轉,最終被供奉在城隍廟趙三笑的塑像前,與那未燃之燈一同,接受著世人的瞻仰,成為善念感召善緣的實證。

書生李秀才,在趙三笑捨命相救、沉冤得雪之後,對功名利祿已然看淡。他散儘家財,一邊教書育人,一邊將全部精力投入到著書立說之中。他所著的,並非科舉應試的八股文章,而是一本名為《燈鑒錄》的雜記。書中,他詳細記錄了趙三笑的生平事跡,從“青燈照孽”到“狐仙試心”,從“公堂明鏡”到“燃儘濟民”,文筆樸實而感情真摯。他不僅寫事,更借事寓理,深入剖析“良心”二字對於個人、對於家國天下的重要性。他在書中寫道:“趙兄之燈,非金非玉,然其光可照肝膽;非符非咒,然其威可懾鬼神。何也?蓋因其所燃者,乃一點至純至正之良知也。此良知,人皆有之,如燈在櫝,待挑而亮。”《燈鑒錄》成書後,雖被官府列為“野史雜談”,禁止刊印,但其手抄本卻不脛而走,在士林與民間秘密流傳,滋養了無數彷徨的心靈,將“油燈精神”化為了可以傳承的文字薪火。

就連那些曾與趙三笑有過節、受過油燈“懲戒”的人,也在他死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感化與震動。

那位曾剋扣斤兩、誣陷孩童的王掌櫃,在經曆了家中連番怪事、登門賠罪之後,雖有所收斂,但生意人的精明與算計並未完全根除。直到趙三笑死訊傳來,尤其是聽聞全城百姓那個相同的夢境後,他獨自一人在米鋪裡坐了一夜,對著空蕩蕩的店鋪,彷彿又看到了那盞冒著青光的油燈和趙三笑那深不可測的笑容。第二天,他做出了一個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的決定:開倉濟貧!他將米鋪中大半存糧,以極低的價格,甚至無償地發放給城中的窮苦人家和滯留的災民。有人笑他傻,有人罵他作秀,他卻隻是抹著汗,喃喃自語:“趙貨郎連命都舍了,我這點米糧,又算得了什麼?就當是……還債,積點陰德吧。”自此,王掌櫃雖不算脫胎換骨,卻也真正開始學著做個善人,他的米鋪,也再無人說他缺斤短兩。

至於官場,因苟知府貪墨案被欽差大臣雷霆查處,濟南府乃至山東官場都經曆了一場不小的地震。一批蠹蟲被揪出,雖未能徹底肅清,卻也使得官場風氣為之一肅,至少在趙三笑死後數年之內,大小官吏行事都謹慎了許多,生怕不知何處也藏著一盞能照見自己“黑心肝”的“良心燈”。這種無形的威懾,比任何嚴刑峻法都來得有效。

城隍廟前,趙三笑的塑像前,香火日益鼎盛。這裡不再是單純的祭拜場所,更成了一處道德的講堂,一處心靈的淨土。販夫走卒在此祈求買賣公平,讀書人在此祈求心正筆直,蒙冤者在此默默傾訴,父母帶著孩童在此講述“笑麵貨郎”的故事。不知從何時起,一首童謠開始在濟南府的大街小巷傳唱開來:

“小貨郎,笑嗬嗬,擔上掛盞良心燈。

照惡人,臉發青,照善人,心亮堂。

燈熄了,人走了,故事留在俺心上。

擦亮心頭燈一盞,走遍天下都不慌……”

這童謠稚嫩而清脆,伴隨著孩童蹦跳的身影,穿行在古老的街巷裡,將一種樸素的價值觀,潛移默化地植入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田。

趙三笑死了,他的生命如同那盞最終熄滅的油燈。但他用生命點燃的善念之火,卻並未消失,而是化作了石娃的清廉、狐毛的護佑、李秀才的筆墨、王掌櫃的悔悟、官場的暫清、乃至那傳唱不衰的童謠……這些,都是那盞“良心燈”熄滅後,留下的綿長而溫暖的餘暉,無聲地洗滌著、照亮著這個並不完美的世道。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