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國古代奇聞錄 > 第3章 金蟬轉世,十世修行一場戲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國古代奇聞錄 第3章 金蟬轉世,十世修行一場戲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孫悟空被壓五行山下,佛法東傳的第一顆重要棋子已然落位。但取經大業,光有護法還不夠,更需要一位旗幟鮮明、身份尊貴、能代表佛門虔誠與毅力的“取經人”。這個人選,阿彌陀佛與準提早已內定——便是如來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子!

靈山大雷音寺,一次看似平常的法會之上。如來佛祖正宣講微妙**,座下弟子皆凝神靜聽。然而,金蟬子卻“心神不寧”,“聽法不專”。這看似偶然的失儀,背後卻透著蹊蹺。金蟬子身為佛祖親傳二弟子,根行深厚,聽講大道無數歲月,何以在如此重要的法會上走神?

緊接著,如來佛祖的懲罰降臨了,語氣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金蟬子,汝因聽法不專,怠慢我之**,故貶汝之真靈,轉生東土,曆經磨難,重新修行,以待將來重歸我座下,亦有一場功德予你。”

理由冠冕堂皇,懲罰看似嚴厲——剝奪佛位,真靈打入輪回,投入東土人間,需曆經十世修行,方有重歸之機。

然而,這真的隻是一場因弟子怠惰而起的懲戒嗎?

深居於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與隱於暗處的準提聖人,對這一切心知肚明。這所謂的“貶斥”,根本就是他們與如來共同導演的一場苦肉計!目的,就是為了打造一個完美的取經人形象。

試想,若直接派一位佛陀或菩薩去東土取經,雖然也能成功,但如何能彰顯“求取”真經的艱難與不易?如何能體現佛法對“迷途知返”者的救贖?如何能激發東土眾生對“曆經千辛萬苦求來”的經書的珍視?

唯有讓一位原本地位尊崇的佛子,因“過錯”被貶,在凡間曆經十世輪回,每一世都虔心向佛,卻求法不得,最終在第十世,憑借無上毅力,跋涉千山萬水,取回真經,重證果位——這樣的故事,才足夠悲情,足夠勵誌,足夠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才能最大程度地收割東土眾生的信仰與同情!

金蟬子,便是這個故事的主角。他的命運,從他“聽法不專”的那一刻起,便已不再屬於他自己,而是完全服務於“佛法東傳”這個大局。

他的十世輪回,看似是懲罰和修行,實則每一步都在佛門的嚴密監控和安排之下。地府崔判官?那是自己人。輪回通道?早已打點妥當。每一世他投胎何處,是人是僧,遭遇何種“苦難”(這些苦難大多控製在既能磨練其形象,又不至於讓其真正崩潰的程度上),都在生死簿上有“規劃”。

例如,傳說中他的前九世,作為流沙河畔的取經僧,皆被沙僧(卷簾大將)吞食。這看似殘酷,實則也是劇本的一部分。沙僧日後也是取經隊伍的一員,此舉既磨練了金蟬子(唐僧)的“宿慧”,也為後續收服沙僧,化解這段因果埋下伏筆。同時,九次被吃,更能凸顯第十世成功的來之不易與佛法的偉大。

直到第十世,他投胎於大唐狀元陳光蕊之家,成為江流兒,自幼出家,法號玄奘。這一切的“巧合”,背後都有佛門力量的引導。他從小接受的佛學教育,他對大乘佛法的嚮往,他在水陸法會上被觀音菩薩當眾點化……這一切,看似是個人努力與機緣,實則是一雙無形的大手,在按照既定劇本,一步步將他推向西行取經的道路。

甚至他出發時的“磨難”,如身邊隨從被寅將軍等妖魔吃掉,讓他體會孤身上路的艱難,也未必不是一種刻意的安排,以加深其對“世間險惡”的認知,以及對“西方極樂”的嚮往。

金蟬子,從被貶下凡的那一刻起,他就不再是那個有獨立意誌的佛子,而成了一個符號,一個道具。他的十世修行,是一場演給三界,特彆是演給東土眾生看的大戲。他的苦難被設計,他的虔誠被利用,他的命運被掌控。他所經曆的一切,都是為了最終能站在大唐皇帝和天下百姓麵前,用一種飽經風霜、信念堅定的姿態,宣告大乘佛法的到來。

其情可憫,其遇可悲。而幕後導演這一切的西方二聖,對此卻隻有達成目標的冷漠與算計。在他們眼中,核心弟子也不過是實現宏願、汲取氣運的棋子而已。為了西方的大興,犧牲一個金蟬子的“自由意誌”,又算得了什麼?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