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 商人促成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中華文化公開課—哲學史五講 商人促成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商人促成的雜家著作:《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不是一部係統的哲學著作,它有一定的思想價值,但更主要的是資料價值。它是當時秦國統一天下、治理國家的主要思想武器。

呂不韋(?—前235),戰國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薑姓,呂氏,名不韋。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滑縣)人。呂不韋原本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來於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並因此積累起千金家產。

呂不韋在莊襄王時期任丞相,封為文信侯。莊襄王死後,受命以“仲父”身份攝政領國,輔佐13歲的秦王嬴政,直到其21歲加冠親政。秦王嬴政親政後,呂不韋公開釋出《呂氏春秋》,與秦王嬴政發生治國理唸的衝突,被貶黜洛陽;後來,秦王欲再貶遷呂不韋於巴蜀之地,呂不韋飲鴆自殺,埋葬於洛陽北邙山一帶。

《呂氏春秋》,又名《呂覽》,是呂不韋組織屬下門客們集體編纂的雜家著作,成書於公元前239年。此書共分為十二紀、八覽、六論,二十餘萬字。內容駁雜,有儒、道、墨、法、兵、農、縱橫、陰陽家等各家思想。

改造與繼承

《呂氏春秋》對各家思想都進行了改造、發展與摒棄。如,儒家主張維護君權,《呂氏春秋》吸收了這種思想,但是它是以獨特的麵目出現的。它主張擁護新“天子”,即建立封建集權國家。它說:“今周室既災,而天子已絕,亂莫大於無天子。”“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執一,所以摶之也。一則治,兩則亂。”

《呂氏春秋》繼承了老莊的無為思想,主張鞏固政權在於清靜無為,“有道之主,因而不為”,“虛靜以待”,認為隻有這種“無為”、“虛靜”,才能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由境界。

物質起源的精氣說

在物質起源的問題上,《呂氏春秋》把宋尹學派的“精氣說”拿過來加以改造。宋尹學派認為:“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穀,上為列星。”而《呂氏春秋》說:“萬物所處,造於太一,化於陰陽。”這就是說,“太一”是萬物的本源,世界萬物都是從“太一”那裡派生出來的,並由陰陽二氣變化而成的。“太一”是什麼呢?“道”就是“太一”,“太一”就是“精氣”。《呂氏春秋》認為,由“精氣”(道)派生出來的萬物是在不停地運動著的,“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

不斷髮展的社會曆史觀

在社會曆史觀上,《呂氏春秋》認為曆史是不斷髮展的:“今之於古也,猶古之於後世也。今之於後世,亦猶今之於古也。故審知今,則可知古,知古則可知後,古今前後一也。”這就是說,曆史的發展是一環扣一環的,今之視者,亦猶後之視今,無古不成今。瞭解過去,有助於瞭解今天。但是,瞭解過去並不意味著拘泥不變,恰恰相反,當時代變化了,相應的法規、政策等也應該變化,以適應時代的需要。它還用“刻舟求劍”的寓言故事來說明這一道理。

延伸閱讀

呂不韋為《呂氏春秋》做廣告

呂不韋生活的年代,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趙有平原君、齊有孟嘗君,他們都禮賢下士賓客相傾。但呂不韋雖貴為丞相,卻是商人出身,擔心彆人瞧不起自己。於是他高薪聘請了上千個滿腹經綸的文人學者,成立了呂氏文學院,專門撰寫以自己的姓氏命名的《呂氏春秋》。書成之後,猶不滿足。還命人把書的全文抄出,貼在鹹陽城門上,併發出佈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佈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無人來自討冇趣。於是書的名聲以及書的質量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了。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