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公開課 快樂是一種自我感覺
-
快樂是一種自我感覺
【原文】不樂壽,不哀夭。(《莊子·天地》)
【大意】不把長壽當成是快樂,不把夭折看成是悲哀。
莊子認為不把長壽看成是一種快樂,不把夭折看成是悲哀,快樂與悲傷都是來自於自身的感覺,來自你對事物的看法,生活中的快樂是自己去尋找的,麵對彆人認為可以快樂的事,而你卻毫無興趣,快樂又怎麼會屬於你。
人是需要享受生命的。無論你多忙,你總有時間選擇兩件事:快樂還是不快樂。早上你起床的時候,也許你自己還不曉得,不過你的確已選擇了讓自己快樂還是不快樂。
曆史學家維爾·杜蘭特希望在知識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幻滅;他在旅行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疲倦;他在財富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紛亂憂慮;他在寫作中尋找快樂,卻隻找到身心疲憊。有一天他看見一個女人坐在車裡等人,懷中抱著一個熟睡的嬰兒。一個男人從火車上走下來,走到那對母子身邊,溫柔地親吻女人和她懷中的嬰兒,小心翼翼地不敢驚醒他。這一家人然後開車走了,留下杜蘭特深思地望著他們離去的方向。他猛然驚覺,原來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都蘊藏著快樂。
現實中,多數人一生中不見得有機會可以贏得大獎,如諾貝爾獎或奧斯卡獎,大獎總是保留給少數精英分子的。理論上來說,每個自由地區出生的孩子都有當上總統的機會,但是實際上大多數人都會失去這個機會。
不過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生活的小獎。每個人都有機會得到一個擁抱、一個親吻,或者隻是一個就在大門口的停車位!生活中到處都有小小的喜悅,也許隻是一杯冰茶,一碗熱湯,或是一輪美麗的落日。更大一點的單純樂趣也不是冇有,生而自由的喜悅就夠你感激一生的了。這許許多多、點點滴滴都值得我們細細去品味,去咀嚼。也就是這些小小的快樂,讓每個人的生命更可親,更可眷戀。
如果生命的大獎落到你頭上,務必心懷感激。但即使它們與你失之交臂,也無須嗟歎。儘情去享受生命的小獎吧!昨日的英雄隻是今日的塵土,生命的大獎隻是雪泥鴻爪,瞬間消逝,但是那些小小的喜悅卻是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無虞匱乏的。人生的大喜畢竟少有,可是隻要你用心體會就可以發現,喜悅無處不在。
富翁奧曼自己買得起勞力士手錶和名牌服飾,開得起豪華跑車,也能夠到私人小島度假,卻坦白承認她冇有滿足感,甚至有好友在旁她仍然感到寂寞。
奧曼說:“我已經比我夢想的還要富裕,可是我還是感到悲傷、空虛和茫然。錢財居然不等於快樂!我真的不知道什麼東西才能帶來快樂。”
像奧曼那樣,為錢奮鬥了大半輩子才悟出“有錢不一定快樂”道理的人不在少數。她如果肯在聖誕假期當中靜下心來讀讀普拉格的《快樂是嚴肅的題目》這本書,她會感悟出,感恩之心是快樂的秘訣。
普拉格的書中引述了一個觀點,人之所以不快樂,那是因為人本身出了問題,把有問題的部分修理好就行了。根據他的看法,不知感恩是造成不快樂的一大原因。特彆是在佈施禮物的“快樂假期”裡,他提醒做父母的應該好好教導孩子知道感恩與滿足。他認為:“如果我們給孩子太多,讓他們期望越來越大,就等於把他們快樂的能力給剝奪了。”他認為做父母、做長輩的有責任要求孩子們學會從心裡說“謝謝”。
知足也是快樂的重要條件。心理學家說,人類不快樂的最大原因是**得不到滿足、期望不得實現;而美國文化培養出來的普拉格則詳細區分“**”與“期望”,他說雖然**也許有礙快樂,卻是“美好人生”不可缺少和無法消除的成分;期望則是另一回事,例如,我們期望健康,但得付出代價。
普拉格舉例說,某天你發現身上長了個瘤,你心懷忐忑地找醫師檢查。一個禮拜後,當聽到良性瘤的診斷結果時,你會感到這一天是你一生中最快樂的一天。事實上,這一天和你發現身上有瘤的那一天一樣,生理上的健康情形並冇有改變,如今你卻快樂得不得了,為什麼?因為今天你並冇有期望自己會很健康而結果卻超出了預期。所以你感覺到了很快樂。
因此,應該“**”健康,但不應該“期望”健康!就好像人們不應期望人生當中許多事:求職口試順利、投資策略成功,甚至所愛的人長命百歲。他說,如果我們分不清“**”和“期望”,我們便會感到“失望”。期望不得實現,不但會替我們帶來痛苦,也會破壞我們的感激心。而感激心情是快樂的必要條件。
所有快樂的人都心懷感激,不知感激的人不會快樂,期望越多,感激心就越少。在期望獲得滿足的一刹那,你必須想到那絕不是必然的事,既然如此,感激之心會增加我們的愉悅,也會使我們將來不至於不快樂。
因此,快樂是一種發自內心的自我感覺,冇有外物強加於你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