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演藝之路步步生花
-
演藝之路步步生花
孟小冬,女,生於梨園世家。祖父孟七是著名的京劇演員,擅演生、淨兩角,父親、伯父、叔父都是京劇演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裡,孟小冬也自然而然地走上了演藝道路。她9歲的時候正式學藝,跟著姑父仇月祥學唱老生,12歲就在無錫登台演出,14歲時在上海乾坤大劇場和當時的名角同台演出,當時技驚四座,居然大角風範。一下子便引起了評論界的追捧。
1925年,在演藝界已經小有名氣的孟小冬作彆上海,如同今天無數的北漂青年一樣,抱著一顆追求夢想的決心來到北平。這一年,她18歲。
16歲的花季,17歲的雨季。18歲,則是一個告彆懵懂的少女走向成熟的年紀。在現實中,大多數人還在父母的庇護下,飽食終日,無所事事。而孟小冬已經在戲台上唱了幾年的戲了。最開始的時候,她是受家庭藝術氛圍的熏陶而學戲,但在她12歲那年,父親不小心受傷,把腿摔斷了。自那天起,她就不得不擔負起養家的重任。跑碼頭,唱堂會。小小年紀的她,就飽經世事,看慣了世態炎涼,人心冷暖。當她在舞台上扮著老生,唱著渾厚男腔的時候,很少有人知道,那瘦弱的身軀內,裹著一顆敏感、孤傲但又缺乏安全感的心。
到了北平之後,孟小冬一邊演出,一邊向當時的名角請教,鑽研京劇藝術。她最嚮往的是餘派藝術,餘派又稱新譚派,開山祖師是餘叔岩。餘派藝術在唱唸做表方麵細膩深刻,唱腔裡的三音聯用更是奇妙無比,最為她所愛。因此她便下定決心,要投到餘派門下。
此時的孟小冬,已經頗有名氣了。她剛到北平時,第一場演出就震驚全場,一炮而紅。袁世凱的女婿、著名劇評人薛觀瀾在看了幾場孟小冬的表演之後,讚不絕口,並把她與清末民初的雪豔琴等十位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冇有一個人能比得上孟小冬。有個叫“燕京散人”的劇評人也說孟腔是“在千千萬萬人裡是難得一見的,在女鬚生地界,不敢說後無來者,至少可說是前無古人”。
而餘叔岩本人對孟小冬也頗為讚賞。1935年,即孟小冬到北平的第十年。有人曾介紹一人拜餘叔岩為師,被餘叔岩拒絕了。介紹人走了之後,餘叔岩對朋友說,“有些人教了也是白教,徒費心力。”
朋友問:“當今之世,誰比較好呢?”
餘叔岩說:“目前內外行中,接近我的戲路,且堪造就的,隻有孟小冬一人。”
既然彼此都有心,那事情就好辦的多了。1938年10月21日,孟小冬正式拜餘叔岩為師,成為餘叔岩的關門弟子。這也是餘叔岩收的唯一一個女弟子。孟小冬自拜師後,連續五年,每天都坐著黃包車去老師家學戲,風雨無阻。餘叔岩對這個認真的女弟子,傾囊相授,把畢生所學悉數傳授給她。五年時間裡,孟小冬學了幾十齣戲,每個招式、動作、唱腔都得到了老師的指點,是餘派唯一得到真傳的人。至此,孟小冬的藝術水準纔算是得到了質的飛躍,從而能與當時京劇界的頂尖藝術家馬連良、譚富英、楊寶森等人平分秋色,被時人譽為“冬皇”。
孟小冬的藝術生涯,到這裡算是達到了頂峰。自9歲開蒙,12歲登台嶄露頭角,到30多歲名揚天下,這一路走來,步步生花,演藝之路算是非常順利了。然而冇有人的人生可以不經曆磨難,上天如此眷顧她的藝術成就,就會讓她在其他方麵吃點苦頭。而毫無疑問的是,對於大多數的名伶戲子來說,一生當中最為坎坷的事莫過於愛情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