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 女權高唱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追憶那些年的絕代芳華 女權高唱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

女權高唱

呂碧城註定會是不俗之人,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之下,呂碧城清楚地認識到了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她找到了自己人生中更有意義的事情。

她不算是個嬌滴滴的富家女,小時候的遭遇讓她比普通女孩更加能吃苦。逃離家門的那一刻,她就做好了準備,自力更生、適應環境是她要學的,一個女編輯而已,竟然引起如此之大的軒然大波,這不是偶然,也不是屬於當時那個時代的浮誇。呂碧城造成的社會效應,是各種原因碰撞的結果。

來到呂碧城所處的時代,就不難發現其中緣由。那個時候,社會處於一種不安定的狀態,清王朝已經到了晚期即將衰敗的階段,國家衰弱,硝煙四起,任何一個事件都會讓本就不堪一擊的社會更加動盪。中國未來的命運一片迷茫,國家形勢風雲變幻,整個社會處於一片黑暗之中。

在這片黑暗中,中國更需要明事理的人站出來為社會帶來光明。當時以梁啟超、康有為等有誌之士發起了女性思想解放的運動,包括廢纏足、興女學等。他們相當於在黑暗的牢籠上打開了一道缺口,透露出一絲絲曙光,而呂碧城就像是這道曙光,打開了中國沉睡已久的女性權利。

然而這道曙光還很微弱,需要做的努力還很多。趁熱打鐵效果最佳,趁著輿論的熱潮還冇有退去,呂碧城開始積極地宣揚女權,提出女性解放的重要性。她不是演說家,這些言論她無法通過高談闊論的演講表達。作為一個小有名氣的女編輯,最好的辦法就是發表文章。在這期間,她寫出了很多倡導女性解放和女子教育的文章,如《論提倡女學之宗旨》《敬告中國女同胞》《興女權貴有堅忍之誌》,等等。

在這些文章中,她大膽地提出了自己對女性解放的理解和興辦女學的重要性。她提出,人民是一個國家的根本,而每個家庭就是一個小國,女人是一個家庭的根本。這樣的言論在“重男輕女”的封建王朝,誰敢提出來,哪個人敢說女人是一個家的根本?說出來還不立馬被口水淹死。呂碧城纔不怕,她知道這是一個時機,中國女性被壓製的太久了,現在的社會需要做出改變,而她願意做這種改變的帶頭人。

她的思想深入獨特,用不同的角度闡述女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她認為,母親的教育在家庭中尤為重要,要想改變國家的命運,就要重視兒童教育,要想從兒童教育入手,必須立足母教的根本。她說:“有賢母而後有賢子,古之魁儒俊彥受賜於母教。”這樣的理論不無道理,古代就有母教得宜的案例,這樣的論述方式會更容易讓人們接受。

提倡女權,是不是就要踩扁中國的男人,會不會男人們的社會地位不保,當然不是,呂碧城用一段話就完美打消了一些男人心中的疑慮:“殊不知女權之興,歸宿愛國,非釋放於禮法之範圍,實欲釋放其幽囚束縛之虐奴;且非欲其勢力勝過男子,實欲使平等自由,得與男子同趨文明教化之途;同習有用之學,同具剛毅之氣……合完全之人,以成完全之家,合完全之家以成完全之國。”

呂碧城是聰明的,她知道如何抓住輿論的焦點,成功地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到女權上。她把興辦女學的舉動上升到了國家的高度,強有力地衝擊了“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觀念。

“夫以二萬萬之生靈,五千年之冤獄,雖必待彼蒼降一絕世偉人,大聲疾呼,特立獨行,為之倡率;終須我女子痛除舊習,各自維新,人人有獨立之思想,人人有自主之魄力,然後可以眾誌成城,雖無尺寸之柄,自能奏奇功於無形,獲最後之戰勝。”呂碧城高聲疾呼女權的重要性,字裡行間透著光亮。她的這些觀點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思,一時間成了人們街頭巷尾、茶餘飯後最受歡迎的話題。

事實證明,在女權運動這條路上,呂碧城不是一個人,她依靠《大公報》這個平台,結識了很多倡導婦女解放的領頭軍人物,尤其和秋瑾最為親密。呂碧城的名氣打開後,秋瑾被她的勇敢和獨到的見解深深吸引,終於在1904年,慕名從北京來到天津拜訪呂碧城。兩個人相見恨晚,一打開話匣子就關不住了,這次見麵冇有持續太長時間,僅僅四天,兩人就不得不分彆了,兩個人雖然隻相識幾天,卻已經像姐妹一樣親了,臨走時依依惜彆的定下了文字之交。

當時呂碧城大膽直率的性格深入人心,而秋瑾常常一身男人裝出行,兩人俠女範十足的派頭,成就一段“女子雙俠”的傳奇佳話,她們的會麵也被稱為“雙俠會”。

呂碧城和秋瑾之間絕不是僅有的那種膚淺的感情,她們相互欣賞,相互支援,一起宣傳女權思想,宣揚民主,秋瑾還在她創辦的《中國女報》上刊登了呂碧城的文章。可惜的是,兩個人的友情冇能持續太久,1907年,秋瑾留下了“秋風秋雨愁煞人”的遺言英勇就義在紹興軒亭口,由於風聲太緊,冇有人敢去為秋瑾收屍,呂碧城聽說後,冒著風險派人收斂了秋瑾的屍體,葬在了風景優美的西湖邊上。

兩人誌趣相投,才情相依,本來是可以成為一輩子的好友的,無奈造化弄人,秋瑾的離去就像是秋天的落葉,讓人心生無限傷感。秋瑾的離世讓她更加堅定自己所做的事是正確的,更加放膽去做,當然,這已經是後話了。

當下的呂碧城,文章、名氣散播在外,贏得了不少的粉絲,袁世凱的兒子袁克文和李鴻章的侄子李經羲也是其中之一,他們紛紛投詩迎合呂碧城。一時間,京津文壇上,呂碧城成了眾人推崇的小明星。她雖然是女兒之身,但絲毫冇有小女人的扭捏之態,她大方的出入男人們的社交場所,與他們一起談詩論詞,完全一副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俠女風範,成為了清朝末年社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這就是呂碧城的魅力,也是她文字的魅力。

光有文字的魅力還是不夠的,呂碧城被自己的思想言論搞得熱血沸騰,一心要辦女學,以實現自己的言論目標。

英斂之為了幫她,在《大公報》上大肆為她鼓吹,以達到宣傳籠絡人心的效果。興辦女學,隻有宣傳冇有人脈資源是不行的,英斂之想得倒也周全,把她推入社會名流之中,以獲取更多的支援。還介紹著名思想家嚴複、直隸提學使傅增湘等人與她認識。

嚴複當時擔任天津水師學堂的校長,和英斂之的關係甚好,他早就聽說過呂碧城,對她的勇敢十分讚賞。這次英斂之把呂碧城介紹給他認識,他就順勢收呂碧城為他的女弟子,還向時任直隸總督的袁世凱大力舉薦呂碧城,誇讚呂碧城是興辦女學的不二人選。

袁世凱覺得嚴複的提議甚好,便下令讓呂碧城同傅增湘一起籌辦女學。在政治活動家唐紹儀的讚助下,籌辦女學的事進行得十分順利。

1904年,北洋女子公學終於向世人拉開了帷幕,傅增湘為校長,呂碧城任教務長。她的夢想終於成真,懷著一份熱愛,一份最初的純真,她一乾就是八年,她接手學校的行政工作,又親自給學生上課,行政授課兩把抓。

在學校這片最純淨的土地上,呂碧城不遺餘力的付出,使得這所學校成為中國現代女性的成長之地。功夫不負有心人,學校培養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學員,如鄧穎超、許廣平、劉清揚等,而且她們都曾經聽過呂碧城的課。

可以說她的影響是很大的,不僅影響了那個時代的人,也影響了自己的家人。有了呂碧城這個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呂家的姐妹紛紛嘗試女性教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大姐呂惠如是南京兩江女子師範學校的校長,二姐呂美蓀是奉天女子師範學校校長,小妹呂坤秀是著名的教育家,在廈門女子師範學校擔任教員。呂家的四姐妹個個爭光,被稱為“旌德一門四才女”,一時間廣為流傳。

-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