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己的心理醫生:現代人的心理困惑和自我 憤怒——生氣太頻繁,你的脾氣就一文不值了
-
憤怒——生氣太頻繁,你的脾氣就一文不值了
w道爾·金特裡在《控製你的憤怒》一書中寫道:“多數人在受到激惹後都會做出憤怒的反應——不假思索地做出反應。這種反應是一種本能,而且其表現方式往往都是一樣的——麵露不悅,大聲叫嚷,奚落對方,揮手打人或砸東西,或者跺著腳生氣地走開。換句話說,你失去了冷靜。”在憤怒情緒的衝擊下,人往往會失去理智,做出魯莽、不計後果的偏激舉動。最終,在傷害他人的同時,也深深地傷害了自己。
心理學家維特夫婦認為憤怒是一種“消極的攻擊行為”,它猶如一個炸藥包,如果不加以管控,隨時可能會爆炸,而爆炸的直接後果則是傷害自己和他人。人在生活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憤怒的事情,此時我們所做的不是要引爆憤怒,而是找到憤怒根源,在“炸藥包”爆發之前消除這些情緒,從而消除憤怒帶來的不良影響。
美國著名演說家羅伯特,頭禿得很厲害,在他頭頂上很難找到幾根頭髮。在他過60歲生日那天,有許多朋友來給他慶賀生日,妻子悄悄地勸他戴頂帽子。羅伯特卻大聲說:“我的夫人勸我今天戴頂帽子,可是你們不知道光頭有多好,我是第一個知道下雨的人!”這句嘲笑自己的話,一下子使聚會的氣氛變得輕鬆起來。
中國有句古話,叫作“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世間冇有十全十美的事物出現,所以我們應當學會接受現實,不要苛責他人與生活。動輒就會發怒的人隻能令自己平添煩惱,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假如我們持有樂觀、陽光的心態,遇到挫折和困難時將憤怒化為動力,就會在不如意的事件中發現閃光之處。既然是這樣,我們為何要讓怒火來破壞原本和諧、美好的生活呢?
多年以前,德維恩不小心在中工作將背部弄傷了,從那以後公司便將他解雇了,失去了工作的德維恩一直在承受著疼痛的折磨。他是一個非常喜歡生氣的人:因為受傷而生氣,因為傷口無法痊癒而生氣,因為公司的不公平而生氣,因為家人與朋友時不時對他的忽視而生氣,甚至,他還會對上帝生氣,他認為,自己之所以會這麼早就遭遇這樣的痛苦,完全是因為上帝。
在大多數的時間裡,德維恩都會將自己關在家中,他從來不聽廣播、不看電視,也不回朋友的電話,而且一直為自己的不幸生活鬱鬱寡歡著。就這樣,他將自己完全封閉了起來。隻要一有人問起與他從前生活相關的細節時,他便馬上會變得非常生氣,眼淚也會突然湧現出來,臉立即變得扭曲,同時大聲吼叫道:“不知道!去他們的!”
有一天,德維恩難得出門,正在街上走著的時候,他突然看到了一個從前與自己發生過矛盾的同事從以前工作的公司中走了出來。結果,他雙手抓著胸口、一下子摔倒在了地上。隨後,被急救車送進了當地的醫院,在那裡,他對醫生說,自己在看到了那個同事之後,便立即火冒三丈,接著,胸口便有一種劇烈的疼痛,而醫生告訴他,他不幸患上了心臟病。
之後,憤怒的情緒便再也冇有離開過德維恩,在41歲那年,他的心臟病第二次發作。在醫院裡,所有的家人、權威專家與牧師圍在他的身邊,向他發放了“最後通牒”:他不能再這麼憤怒了,不然死亡很可能會帶走他的生命,因為他的心臟再也無法承受這樣的刺激了。此時,德維恩的臉上又再一次出現了早已習慣的表情,眼淚也跟著流了出來,他大聲吼道:“不!我不願意接受這一切!我寧願死,也不能不生氣!”
他的話語預告了他的死亡:三個星期後,當德維恩再一次地對著電話向他人大發脾氣時,他的心臟病第三次也是最後一次發作了。當家人發現他的時候,他早已死去,手中還牢牢握著間接導致他死亡的電話筒。
富蘭克林曾言:事情若以憤怒開始,必然會以羞辱結束。哈佛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認為:“一旦憤怒將理智之燭吹熄,人類便會陷入黑暗之中。”而哈佛著名心理學教授裡德福德·威廉姆斯博士曾經與他人合著過一本《憤怒能夠殺人》的書。對於41歲便不幸去世的德維恩而言,這本書不幸成為預言。
情緒便利貼
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會因憤怒引起軒然大波的人無疑會成為負麵情緒的“犧牲品”。既然每個人都有控製情緒的本領,我們為什麼不親自來把握自己的人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