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病弱”謀士,戰績可查 第48章 坦白 “我欠文若諸多,難以儘述。”…
-
坦白
“我欠文若諸多,難以儘述。”……
三人入座,
誰都冇有先開口。
顧至等了片刻,見戲誌才與荀彧一直維持著沉默,他從袖中掏出一小袋桃脯,
旁若無人地開始食用。
嚼嚼嚼,嚼嚼嚼。
當他撚起第三顆,戲誌才終於按捺不住:“阿漻……”
顧至擡眼,靜待下文。
“其實……”
戲誌才忽然移開目光,將手邊裝著水的耳杯推了過去,
“果脯吃多了容易乾渴,喝點水。”
荀彧縱然剋製著己身,不願影響這對兄弟的相處,
此刻也難免有了扶額的衝動。
顧至冇有去接那杯水,
也冇有繼續嚼果脯。
見戲誌才終於開了口,
他神色一肅,
將布囊收回袖中。
“阿兄,可否將一切前因後果……如數告知於我?”
垂落的視線,停在那杯隱隱散發著熱氣的耳杯上。
戲誌才未做過多的猶豫,
緩緩開口。
“一年前,我帶著阿漻去青州尋醫。在北海國平壽縣,
因為一場意外,
我被陶謙的部將張闓捕獲,
帶去徐州……
“陶謙有意讓我做他的幕僚,但我不喜他的做派,又與他麾下的笮融有舊怨,
冇有答應。我被陶謙留在下邳縣,廢了一番周折,方纔脫身。”
戲誌才蒼白的臉上罩上了一層陰霾,
鎮定的話語被咬出幾分切齒之意,
“可當我回到平壽縣,才知道陶謙竟然以我為餌,將阿漻哄了過去。”
這一段與陶囷等人的供詞對上,也與顧至腦海中的部分記憶碎片吻合。
“後來,陶謙發現我不能為他所用,又找不到阿兄,便假裝阿兄還在他的手上,以阿兄的性命要挾,逼我混入周家募兵的隊伍,讓我在途徑龍亢時,策反曹操的新兵,伺機刺殺曹操?”
似乎未曾想到顧至會主動開口,戲誌纔不期然地一怔,指節緩緩蜷起:
“你……想起了這些?”
這話問得著實奇怪。荀彧不由生出幾分異樣之感,仔細揣度二人的神色。
“想起”是何意?
難道顧郎本該記不得?
“確實記起了一些。”顧至模棱兩可地道,“隻是還未想起笮融口中的‘大罪’。”
聽到“大罪”這兩個字,戲誌才瞳孔中的光影好似被一柄短刀切開,搭在膝上的手將衣袍折出十幾道細線。
顧至所說的“大罪”,來自細作之口。
在陳宮的家中,顧至曾憑藉詐哄的話術,讓細作自亂馬腳,吐露了兩條重要的情報。其中一條就是“原主犯了‘大罪’,一定會因為愧疚而贖罪”,正因為這一點,笮融才斷定“他”必死無疑。
且不說這個大罪是否有虛假、誇張的成分,隻說贖罪這件事。
每一個“顧至”都擁有著相似的能力,原主也不例外。在零碎的記憶中,原主的武力值非但不低,還遠遠高於常人。
到底是什麼原因,能讓一個武術高手,在渾身冇有任何搏鬥的痕跡的情況下,被人一劍封喉?
自穿越不久,他就在想這個問題,始終不得其解。
直到他忽然做了一個離奇的夢,直到細作說出了“贖罪”二字。
讓一個高手悄無聲息地死去,能做到這一點的唯有他自己。
原主脖子上的傷痕,無論是位置還是方向,都與自刎的角度完全貼合。
因為想到了這一點,在荀彧攔住戲誌才的那一刻,顧至假意離開,卻沿著後方的院牆,悄悄上了櫟樹。
隻有他離開,戲煥纔有可能說出實情。
如今,戲誌才讓了步,願意與他開誠佈公。顧至猶豫再三,終究還是問出了這個讓人不明所以的“大罪”。
顧至已察覺到戲誌才那過於震盪的情緒波動,可他不得不問:
“阿兄可知道,我犯了哪一項‘大罪’?”
他能從細作口中問出的事,以戲誌才的審訊之能,隻會逼問得更加徹底。
關於笮融設下毒計,逼迫原主自儘這件事,戲誌才一定能撬出來。
“那隻是笮融的胡言亂語。”
戲誌纔回過神,如同確定著什麼,橫越一尺長的矮幾,驀然抓緊顧至的手,
“是他趁著你記憶混亂,記不得事,將所有過錯推到你的身上,以此逼你自……自行了斷,你絕不可信他之言,你從未做錯過任何事。”
指節被攢得隱隱生痛,顧至冇有動彈,望著戲誌才眼中彷彿隨時能夠折碎的亮光,在心中道了一句抱歉。
抱歉,阿兄。這個世界的“顧至”,他已因罪自刎。
即使他與“顧至”擁有一樣的特質,一樣的靈魂,一樣的喜好與習慣,也終究不是等同的存在。
“阿漻?”戲誌才卻不知從他的神色中看出了什麼,麵色驀然一白,呼吸急促了幾分。
有那麼一個瞬間,顧至想要摘下頸上的絲絛,拉開衣領,展現那道致命的傷痕,將實情如數相告。
可他終究冇有這麼做。
他想起前兩日,在這個屋內,戲誌才曾握著空白竹簡出神,異常沉默。
在與顧至說出“已審問過細作”這件事時,戲誌纔看似風淡雲輕,與往常彆無二致,可他的眼中分明帶著無法剋製的沉抑。
那時,顧至隻以為這是被人算計的不滿,風雨欲來的寒冽。
直到現在,顧至終於明白,那並不是風雨欲來的寒冽,而是孤注一擲,不惜玉石俱焚的恨意。
“阿兄,我冇事。我隻是受了一些輕傷,笮融的詭計並未得逞。”
顧至反握住那隻冰冷的手,試圖用這具身體所剩不多的熱度,將那隻幾乎要凍結的手捂熱。
“阿兄,我真的冇事。”
手中握著的實感,讓戲誌才從莫名的恐懼中回神。
他聽出了顧至話語中的寬慰,感受到了指尖傳遞的,微弱得近乎於無的溫度。可正是如此,更讓他恨極了笮融……更恨極了自己。
若隻是輕傷,阿漻的血氣豈會虛弱至此?
他總是來遲一步,每一回都是,每一回都遲了一步……
荀彧坐在茵席的另一側,聽著兄弟的二人的談話,神色幾度明滅。
未置其身,莫道長短。
他自小謹遵著這條誡言,唯獨今日,因為關切而亂了分寸,與誌才起了爭執。
直到知曉了其中內情,他纔想通了前因後果。
若那日他所探的脈象無誤,顧郎所受的又何止是小傷?
誌才定是知道了這一點,方纔做出了那些看似反常的舉措,不僅將細作交給了主公,還藉端生事,不惜以身犯險。
“抱歉,誌才,我……”
“是我口不擇言,執拗剛戾,還請文若寬宥。”
戲誌才截斷荀彧的道歉之語,先一步表達了歉意。
他與文若曾是交心之友,可他這些年,心中存了太多恨意,自知與文若並非一路之人。在進入曹營的這段時間裡,他一直有心疏遠,時時避之,更是對自己的過去與病情避而不談。
唯有一次,他托文若為阿漻送藥,方纔多說了兩句。
“我欠文若諸多,難以儘述。”
顧至望著兩邊互相道歉,似乎重歸於好的舊友,忽然很想向大公子借兩顆梅乾,往兩人嘴裡各丟一顆,以示慶祝。
他按下這個蠢蠢欲動的念頭,忽然壓低了聲音,小聲詢問:
“阿兄給曹孟德送過一片尺牘?那尺牘上究竟寫了什麼,竟讓他諱莫如深?”
戲誌纔沒有立即回答,隻是看向荀彧。
荀彧辨出了這一眼的含義,同樣輕聲道:“主公的父親在琅琊國,琅琊國位於徐州境內。”
而陶謙是徐州牧。
不需要明說,顧至就領會了荀彧的未儘之意。
在原著中,陶謙殺了曹嵩,引來曹操的雷霆之怒,受到了極其可怖的報複。
這確實是能夠激怒曹操的導火索。可曹操現在剛剛拿下東郡,勢力微末,陶謙也尚未缺錢到眼紅曹嵩的時候。
在這時候和曹操提這件事,有何作用?
“但凡佈局,當提前埋下伏子。”
荀彧溫聲解釋,極其自然地伸手,替顧至將一絲亂髮撥到耳後,
“何況,這也算是忠於職責的提醒……”
作為臣屬,自當儘心儘力地為主公避免禍患。
至於有冇有另外的用意……
荀彧心思流轉,還未想到更深處,忽然察覺到一道芒刺般的目光。
停在顧至耳邊的食指微頓,荀彧轉過頭,正對上戲誌才帶著疑惑與審視的目光。
他麵不改色地收回手,戲誌才的視線始終如影隨形,不曾離開。
顧至對荀彧的時時照顧早已習以為常,甚至接受得頗為坦然。
他注意到戲誌才異常的眼神,甚至有些不解:
“阿兄,可是眼中進了沙子?”
“……”戲誌才收了手,拂去膝角的皺痕,“無事。”
他仍緊緊盯著荀彧,似乎要將對方看透。
顧至再次悄悄低聲:“那個細作為何會根據阿兄的指示招供?”
看那細作的神態,並不像利益交換,也不像受人所迫……倒像是受到了極度的刺激,失去了思考能力,呆板地揹著詞。
戲誌才這才移開了目光,看向桌案上的耳杯:
“不過是些許審訊技巧……再不喝,水就涼了。”
這是簡單而粗暴的轉移話題的手段。顧至冇有再問,難得聽話地端起耳杯,飲了幾口。
荀彧忽然道:“以主公如今的威勢,尚且對付不了陶謙。誌才莫非……留了後招?”
收到顧至再次擡眸望來的目光,戲誌纔不得不答:
“笮融此人詭詐無常,殘暴酷虐,唯利是圖,恨食其肉者數不勝數。隻需誘之以利,便可殺之。”
“至於陶謙……吳郡一帶賊寇猖獗,且袁紹、袁術二兄弟,劉岱此人極易煽動,用三者相迫,可逼其鋌而走險。”
荀彧知道戲誌才並未說出全部,但他冇有再問。
倒是顧至忽然問了一句:
“阿兄起初,為何不肯認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