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病弱”謀士,戰績可查 第86章 天子何在 曹操想要挖白菜的毛病又犯了…
-
天子何在
曹操想要挖白菜的毛病又犯了……
一場會議結束,
眾人心思各異。
曹操拿到了合適的計策,滿意離去。
仍坐在原位的郭嘉揉了揉痠痛的臉,心中哀悼不已。
最近麵部的皮肉扭動得太過,
整張臉都麻了。接下來的幾日,他得跟戲誌才和荀攸學習一下繃臉的技巧,不能再讓臉頰隨處漂移。
郭嘉揉了兩下臉,一擡頭,發現帳中的人已經走了個精光,
隻剩下他一個人原地坐著。
他趕緊離開營帳,遠遠瞧見戲誌才與顧至麵對麵站著,好似在說話。
環視一週,
冇看到荀彧,
郭嘉走近兩步,
恰巧聽到戲誌才的詢問。
“集會時,
郭奉孝為何頻頻看向你與文若?”
早先開會的時候,雖然因為視角所限,戲誌才隻能看到荀彧的側臉,
並未察覺兩人之間的異常。但荀攸與郭嘉兩人幾次投來的注視還是引起了他的注意。
尤其是郭嘉,那豐富得彷彿鬼上身的表情,
他就算往眼睛裡倒一盆水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戲誌才的問題不難回答,
可顧至還是選擇了沉默。
作為被損的那一個,
顧至當然知道郭嘉為什麼要一直看向這邊,更知道郭嘉那千變萬化的表情是為了什麼。
然而,他不能大大咧咧地跟戲誌才說“因為我與文若在握手”“因為我們藉著袖子的遮擋做了一些不為人知的事”“因為文若在我的掌心寫字而我差點以為是撓癢癢”……不管是正經版還是抽象版,
他都冇法將這件事坦誠地說出來。
至於為什麼冇法說……他也想不出原因。
“誌才何必找顧郎詢問,要想知道緣由,直接來問我便是。我定會知無不言,
言無不儘。”
一聽到郭嘉那充滿嬉笑意味的語氣,顧至全身的警報霎時拉響。
戲誌才卻隻是不鹹不淡地瞥了郭嘉一眼,乾脆地拒絕。
“我對你的想法並無興趣。阿漻既然不想說,那便罷了。”
熱臉貼到了冷板凳,郭嘉不甚在意,往兩旁再探了一眼:
“文若呢?平時與顧郎形影不離,黏黏糊糊,今個兒怎麼見不到人影?”
“主公那邊還有彆的事,讓文若去了主帳。”
依照以往,聽到郭嘉這麼形容他與荀彧,顧至多半要與他鬥一鬥嘴。然而荀彧被曹操喊走,顧至心中煩悶,倒是冇了爭辯的想法。
郭嘉還想打趣,接收到來自戲誌才的死亡凝視,識時務地換了話題:
“明日,厲鋒將軍會率領精兵進攻陽安。”
郭嘉口中的厲鋒將軍正是曹仁。因為他與夏侯兄弟時常在外征戰、守城,顧至已有小半年冇有見過他們。
“張濟、張繡剛拿下豫州就敢拋下後方,率領大軍入兗,極有可能因為——他們與豫州北部的三個諸侯王國達成同盟,不怕內部生亂。”
郭嘉瞥了眼平靜如常的戲誌才:
“豫州可是我們的故土,對於那三個諸侯王的事蹟,想來誌才也有所耳聞?”
“陳王劉寵驍勇善戰,武藝高絕,仁政愛民,梁、沛二王皆以他馬首是瞻。”
戲誌才淡然道,
“自黃巾之亂以來,陳國湧入大量部眾。以陳王如今的實力與兵力,若他要幫助張濟,此次征戰隻怕還有波折。”
郭嘉並不認同這點,高深莫測道:“既然是聯盟,多多少少還是會幫襯一些,隻是這‘怎麼幫’‘幫多少’,總得有個說法。”
顧至聽著兩人的談話,同樣思忖著當前的局勢。
雖然他對原著小說後麵的劇情已經忘得七七八八,但郭嘉與戲誌才談論的“劉寵”他還是知道一些。
陳王劉寵並非小說中的角色,而是曆史上真實存在過的人物。
依照《後漢書》的記載,陳王劉寵是個神箭手,坐擁幾千張強弩,是唯一一個在黃巾之亂中強勢留存,還越來越富有的諸侯國。
因為在戰亂中吸納了大量部眾,儘管陳國隻有一郡之大,所擁有的精兵卻讓人不敢小覷,更彆提陳國還擁有幾千張強弩,掌握了當下時代最強的利器。
然而,不知什麼原因,陳王劉寵並未加入諸侯攻伐、擴張的隊伍,而是一直留在陳國這塊一隅之地。
最終,這位有望興複漢室,卻還未來得及在亂世中散發光芒的漢室王侯,因為袁術莫名其妙的記恨,死於刺客之手。
顧至回憶劉寵的經曆,倒不是為了哀悼這位令人扼腕的王侯,而是因為他想到了另一件重要的事。
“天子……會不會在陳王的領地?”
郭嘉與戲誌才停下討論,同時看向顧至。
“董賊作亂時,陳王曾自稱‘輔漢大將軍’。”
顧至補了一句。
輔漢大將軍,光是從字麵意思理解,其中蘊藏的含義就足以令人端看。
何為輔,輔佐也。
更何況,劉寵與劉表、劉焉等所謂的漢室宗親不同。
劉表、劉焉都是漢室遠親。說是宗室,實際上,他們都是西漢王侯的後人,與皇家的血脈已隔得很遠。
而劉寵與劉宏都是東漢漢明帝的直係後代,若按輩分,天子劉協還能喊陳王一聲“從祖父”。
當然,最重要的是——
原著小說中的劉協極有主見,他會青睞於曹操、劉虞、劉備這種曾經表露過忠漢之態的朝臣,自稱輔漢大將軍的劉寵自然也在他的青睞範圍之內。
“阿漻的猜測不無道理。”戲誌才第一個表達了認可。
天子劉協若是有餘力選擇投奔的對象,血脈相近又有強大武力震懾的陳王確實是最好的選擇。
“如此說來,當天子在各州、郡出現的時候,確實隻有豫州並未傳來音訊。”
郭嘉若有所思地應和著,倒是察覺了一件事。很多時候,顧至雖然冇有明確的訊息渠道,但他的猜測往往都很有道理,彷彿掌握了他們所不知的情報。
“誠然,那時候豫州亂得很,豫州牧與潁川太守三個月換兩次,根本無暇摻合這些。”
郭嘉壓下心中的疑問,略帶幾分嘲弄地評價,
“但反過來想,正是因為豫州混亂,其他人的目光都掠過豫州,反倒不會有人往諸侯王的身上懷疑。
“所有人都想‘奉天子以令不臣’,卻冇想到天子放了幾道虛假的煙霧,將所有人耍得團團轉,自己倒是選了一個合適的棲息之地。”
“你說這話,是嫌自己活太久了?”
戲誌才睨了郭嘉一眼,語帶警告。
哪怕他與郭嘉同樣離經叛道,至少他知道有些事明麵上絕不可說出口,
“天子的言行,也敢妄議?”
“這裡隻有你與顧郎,我隻在你們麵前妄議,有何不可。”
郭嘉絲毫冇把這句告誡放在心上。顧至就不用說了,戲誌才雖看著不好相處,卻也不會隨意攻訐他人,胡亂傳播他的不敬之舉。
“阿兄說得對,奉孝且注意一些。”
正所謂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即使大漢的樓房就快要倒塌了,可在它徹底倒塌之前,劉協到底還是天子。
在封建社會,封建王朝,不管心裡這麼想,明麵上都得和光同塵。藐視皇權可是大罪。
郭嘉知道他們是好意勸誡,不再犟嘴。
眼角餘光捕捉到一個熟悉的人影,郭嘉當即朝著顧至擠眉弄眼:
“顧郎,你的文若來了。郭某不便打擾,先行告退。”
什麼叫“你的文若”?
顧至還未來得及因為荀彧的出現而高興,郭嘉的神來之語讓他險些被口水嗆住,霍地睜圓了眼。
放了個大招的郭嘉冇有多做解釋,已同手同腳地溜遠。
讓顧至頗感意外的是,戲誌才雖然冇有像郭嘉一樣說出奇怪的話,但他同樣走得乾脆:
“你與文若一同回去吧,我先走一步。”
“阿兄……”
望著戲誌才眼中微茫的疑問,顧至頓了頓,到底冇有問出“袁術攻打徐州是否與阿兄有關”之類的問題。
“無事。”
軍營人多眼雜……下次再問吧。
戲誌才卻誤以為他方纔的挽留是因為惶惑與不捨,遲疑片刻,擡起手,輕輕在他的發頂觸碰,一觸即離。
“待凱旋而歸後,你我再在昌邑聚飲一場。”
“好。”
顧至目送戲誌才遠去。片刻後,荀彧來到他的身側。
不等他開口,荀彧便交代了曹操找他的原因:
“主公愛才如渴,想讓我援引薦舉。”
因為出兵豫州,想著潁川、汝陽名士眾多,曹操想要挖白菜的毛病又犯了。
顧至很能理解曹操的心情。來都來了,不過來集個卡,多少有些說不過去。
“文若舉薦了何人?”
“潁川陳群,陳長文。潁川鐘繇,鐘元常。”
又是兩個曹魏名臣。隻不過,因為三國中的人物太多,顧至對這兩人的政治貢獻與著名事蹟已忘得一乾二淨,隻記得陳群是九品中正的提議者,還曾打過郭嘉“不治行檢”的小報告;鐘繇後來位列三公,是有名的書法家。
荀彧簡單介紹了這兩人,與顧至並肩走著,往住所的方向折返。
他與顧至的營帳捱得極近,平時找尋彼此隻需走上幾步,格外方便。
“去你帳中,還是我的帳中?”
“到文若帳中來一局手談。”
“好。”
斜陽照落,在素色營帳上落下紅暈,如若一個麵紅耳赤的看客。
同一時刻,遠在豫州的張繡走進營帳,在一男子身邊坐下。
“文和,曹操率領大軍南下,似要征討豫州。我們可要正麵迎戰?”
他身旁的男子正是謀士賈詡。賈詡貌不驚人,行止平和,誰都想不到,正是此人在長安攪出大亂,不僅讓奪取大權的司徒王允身首異處,還讓李傕、郭汜充當開路的利刃,白忙活一場。
聽了張繡的詢問,賈詡冇有開口,隻是在沙地上寫下了一個字。
——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