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08章
【劉徹:朱元璋,
你認異族為主?】
先前看“漢人大臣連自稱奴才的資格都沒有”這段話時,劉徹就已經很是不滿。
在他的認知中,從未有過華夏為異族所統治的曆史。
宋亡於異族,
秦念隻是幾句話描述宋朝遭受的屈辱,並未詳細提及後事。
劉徹沒想到的是,在異族治下,明朝的開國皇帝竟然認異族為主?
“賴其生養”?
【朱元璋:朕絕無此意!】
朱元璋目眥欲裂!
洪武三年,他是說了這句話,但他的本意絕非如此!
看到急速下降的民心,朱元璋深呼吸之後,立即解釋道出此言的緣故。
【朱元璋:當時文忠俘元昭宗嫡長子買的裡八剌,群臣請獻俘。朕否絕此事,
是認為如此羞辱蒙元貴族弊大於利,
唯有懷柔才能分化元朝殘餘勢力,
絕無認異族為主之意!】
【秦念:所以呢?明亡之後,明朝遺民不也是“父母皆賴異族生養”嗎?按你的理論,他們爭相給亡明的異族當奴才且不得,不也是應該的嗎?】
【朱元璋:這怎麼能混為一談!】
【秦念:你祖宗往上數,
難道不是宋人嗎?你作為宋朝遺民對異族感恩戴德;跟明朝遺民認為父母賴異族生養有什麼區彆?生養你的父母,
這可是大恩大德啊!】
【朱元璋:……】
朱元璋啞口無言。
隨即感受到的是寒冰刺骨。
他說出那段話,
其實還有一番含義,隻是不好於天下人麵前明說。
但此刻再說出來,在“明遺民爭相給異族當奴才且不得”麵前,簡直就是個笑話。
【秦念:你是想認亡宋的元朝為天命正統,從而佐證滅元的明朝為天命所歸?】
【朱元璋:……】
劉徹現在知道秦念為何對“天命”不屑一顧了。
明朝的皇帝居然認為異族入主中原是天命?
這種天命,
誰願意認?
反正劉徹絕不會認這種天命。
………
嬴政想起他曾以終始五德之傳,
以周是火德,
秦之所以代周,是因為秦是為水德,火不能勝水。
故而大秦以十月為一年的起始月。
如今想來,這實則亦是給後世王朝代秦之義。
天命之說……
果真不可取。
【秦念:弱化元朝暴政,置漢人在元朝四等人製中排三、四等的屈辱事實於不顧,忘記自己父母兄長因饑疫死在元朝治下、連葬身之地都沒有的過去。】
董仲舒臉色極度難看。
此前秦念就說華夏不斷衰落,但他不清楚究竟衰落到什麼地步。
“異族入主中原”於他而言是前所未見之事,也就無法想象。
直到此刻——
漢人淪為低等人,爭相給異族當奴才。
明朝開國皇帝的父母兄長餓死於異族治下!
儒家治世,竟讓華夏淪落到這種地步?!
【秦念:朱元璋,你作為開國皇帝都忘本,那明朝遺民忘本多正常啊。】
忘本。
朱元璋的思緒從未這麼混亂過。
起兵至今,沒有人如此指責於他。
哪怕是他勢力微弱之際,那也是憑借身先士卒的勇猛、與對郭子興的忠義為人所稱讚。
“忘本”一詞,向來與他毫無關聯。
可此刻秦念挾“明遺民”之事反問於他,他若否定自己忘本,那就是讚同明遺民給異族當奴才!
又或者……
難道秦念所在的時期,異族就是在以他這段話,引導明朝遺民對異族卑躬屈膝?
【朱元璋:朕……這段話,是朕錯了!】
朱元璋早就想過秦念會如何譏諷於他。
當時想的是一言不發,冷眼看秦念自言自語。
哪怕真錯了,他也可以暗自修正,無需如之前那些皇帝一般,被一個女子辱罵還要對她極儘禮遇。
他唯獨沒有想到,他的過錯不是殃及一時。
而是一句話殃及後世!
【秦念:你認元朝為正統其實沒錯,朕也認——這兩個曾入主中原的異族已經成為華夏的一部分,這兩個王朝的曆史當然也屬於華夏史。】
“已成為華夏的一部分”?
李世民心中大定。
他雖然認可秦念對待異族的理念,但他不知道這理念究竟是已經得到秦唸的驗證、又或者隻是她的推測。
畢竟秦念也是開國皇帝,在她之前皆為儒家治世。
如今卻是得到準確的答複:
秦念已將亡宋和亡明的異族儘皆同化。
如此看來,依她之策,數十年就足以完成同化。
隻是同化這兩個曾入主中原的異族之後,秦念竟然依舊麵臨三境危機。
………
秦念說這話底氣十足,畢竟有現實作為參照。
【朱元璋:……】
朱元璋知道秦念這話後麵必然會跟著“但是”。
她說話一向如此。
【秦念:強製異族與漢族通婚、禁其語言服飾,你以這種方式同化境內的北方異族,這是你的功績,效果也比李世民的羈縻懷柔強上百倍。】
明太祖以“蒙古、色目人不許本類自相嫁娶“的禁令強製其與漢人通婚,再以語言服飾禁令加速漢化。
在短時間完成了民族同化。
秦念不得不讚歎明太祖的這些舉措。
可惜隻用於幽雲地區,更遠的地方比如西藏還是采用的羈縻政策。
【李世民:……】
再度被鄙夷羈縻政策的李世民無言以對。
秦念於天幕道出應以對待奴隸的方式處置異族,降唐的突厥人雖然看不到天幕,但看到天幕的百姓太多,此事終究會傳到突厥降部。
屆時這些降部必反。
就算李世民仍有不忍之心,他也不得不儘快采取行動。
有戶的突厥人以戶造籍,拆分部落按戶轉送各地礦區。
未成家的突厥人,算作奴隸販往各州。
提高本族奴隸待遇的律法正在修訂之中,各州權貴富戶皆知此事不可逆轉,這些突厥奴隸的價格竟不斷上漲。
其中的暴利,令人觸目驚心。
【秦念:朱元璋,但你唯獨不該用天命去粉飾華夏的屈辱。“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這是你祭天詔書的原文。】
帝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
天帝任命沙漠中的真命天子,進入中國成為天下之主。
秦念知道,這句話的後半段是“其君臣父子及孫百有餘年,今運亦終,其天下土地人民,豪傑分爭,惟臣帝賜英賢為臣之輔,遂戡定諸雄,息民於田野”——
也就是說元朝的氣數已儘,其天下的土地和人民被豪傑分爭,隻有他朱元璋得天帝恩賜,得到英賢輔佐,平定四方。
這是在告祭“上帝皇祇”,目的在於強調自己是天命所歸。
但以這種方式賦予自己天命——
【秦念:你賦予元朝天命,那你回答朕:明朝為異族所滅是否也是天命?】
【朱元璋:……】
【秦念:若你明朝註定為異族所亡,華夏要你朱明有何用?!】
【朱元璋:……】
朱元璋喉嚨乾澀,竟不能發一言。
早在漢武帝話題時,秦念就否定天命。
朱元璋曾以為這是後世秦皇為否定嬴秦二世而亡是天命,才會否絕天命之說。
他萬萬沒想到,秦念否絕天命,竟是因他以天命定元朝為正統,使得亡明的異族也變成了“天命正統”!
………
劉徹眯了下眼。
他突然發現“天命”之說的確不能用。
天命確實可以愚民,使得皇權更為穩固。
但後患卻是王朝覆滅之際,後世也將以此定論前朝覆滅為天命!
正如大漢言秦亡為天命,亡漢者亦會稱自身是天命。
【朱棣:天命之說是沿襲前朝作為,父皇不知大明將亡於異族,也不知此言會助使明遺民為異族奴役。】
三名朱姓皇帝的民心排名都在速降。
但朱棣出言,並非為了挽回民心,僅是孝心所致。
話題輪到了大明,秦念又明顯對大明心有怨氣,民心之降無可挽回。
之後還會再降。
朱棣對此心知肚明。
………
朱允炆臉色青白交加。
秦念指責皇祖父時,他想要駁斥此人,卻想不出可以反駁的詞句。
而他信任的兩位大臣……
遵循他們的諫言削藩,結果卻是燕王篡位,聲譽排名還遠勝於他。
如今又是燕王先他一步為太祖皇帝辯解。
【秦念:那現在呢?朱元璋,你還認為王朝興亡是天命嗎?】
【朱元璋:……】
朱元璋依舊沉默。
他知道此刻最好的回答是否定天命。
但他已經認錯了一次,又怎麼能因同一件事再次認錯?
秦念何必如此咄咄逼人?
………
“陛下!明君可得天命,無德方失天命,非天命定王朝之興亡!”
聽黃子澄之言,朱允炆閉了閉眼:
“天意認定燕王纔是明君。”
“陛下!這絕非真正的天意,天意怎會定論暴君始皇帝為首位?這是妖言!”
朱允炆被說動了。
說到底,他也不想承認自己不如燕王,更不想將皇位拱手相讓!
於是他採納了兩位大儒的諫言。
【朱允炆:天授於有德者,是燕王後人無德,方失天命,非大明亡於異族為天命!】
【朱元璋:住口!朕果真看錯了你!】
朱元璋此刻才真正確定朱允炆果真如秦念所言:
一無是處。
真信以德治國的皇帝,在聲譽榜上的排名都相當難看。
朱允炆的排名,也著實難看。
朱元璋怒斥朱允炆的同時,也同樣感到後怕。
他曾以為嚴刑峻法是建國之初的不得已而為之,隻要他鏟除所有威脅,以德治國的朱允炆就是延續大明的最佳選擇。
事實卻是——
在任何時候,以德治國都是個笑話。
被儒家愚弄的不隻是朱允炆,還有他自己。
………
朱允炆原以為他會得到太祖皇帝的讚賞,他沒想到換來的卻是皇祖父的怒斥。
“陛下!這絕非太祖皇帝所言,定是燕王請妖僧作祟!”
黃子澄是寧死也要維護正統之人。
維護正統,即為維護儒學。
“這若是天之意誌,又怎會以暴君始皇帝為聲譽榜首?”
在他看來天意絕不會以暴秦為榜首,這天幕就是燕王篡權的手段!
【朱允炆:燕王,這天幕定是你令妖僧所為!】
【朱棣:?】
燕王朱棣同樣震驚且疑惑。
朱允炆口中的妖僧,該不會是指道衍吧?
道衍要是有這個能耐,當初父皇還活著的時候,就製出此等天幕,這皇儲之位怎麼會輪到朱允炆。
他哪裡還需要靖難?
………
秦念沒想到天幕劇本裡還能有質疑天幕的劇情。
假如在古代出現天幕這種東西,誰會覺得這是妖僧所為?
妖僧要是有這能耐,那還叫什麼妖僧?
由朱允炆來質疑天幕,倒也符合人設:
他在削藩時先弱後強,最終把皇位削沒了的二代皇帝,在曆史上也算是相當罕見。
靖難之役時,說出“毋使負殺叔父名”,可見朱允炆確實是個拎不清的皇帝。
【朱允炆:將嬴政這種暴君排在榜首,這就不可能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