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17章
【朱元璋:怎會如此?!!】
朱元璋的滿腔怒火轉變為徹骨寒意。
因為他很快就意識到秦念所言絕非虛言。
甚至無需天幕判定真假——
宗室玉牒隻要落在異族之手,
異族必然會依照玉牒剿殺前朝宗室!
朱明宗室失去民心,百姓恨之入骨,異族就更能無所顧忌。
朱元璋牙關緊咬,
甚至嘗到了血腥味。
是他之錯!
是他妄想朱明宗室能夠永享富貴,才會致使後世子孫遭逢如此大難!
【李世民:數十萬宗室……皆由國庫奉養?】
李世民這才明白,秦念口中“宗室的俸祿竟然快要超過軍費”的朝代,供養的宗室竟然是數十萬之多!
百姓如何養得起這麼多的宗室?
【秦念:這明朝為了防止宗室作亂,還禁止宗室從事士農工商,隻能接受國庫的供養。這分明就是在以舉國之民力,供養數十萬頭不事生產的豬。】
【李世民:……】
比起秦念對明朝宗室極其難聽的辱罵,李世民更無法理解明朝為何這般治世。
這供養數十萬不事生產的……宗室,必然引發極大的民怨。
………
朱元璋張口欲要反駁,
他並未禁止宗室從事四業,
或是後世異族改史誤導了秦念。
但很快他就注意到秦念此言的前提:防止宗室作亂。
——老四?
………
朱允炆同樣發現秦念之言似乎有誤。
此刻他內心生出希冀:
天幕分明禁止謊言,
秦念卻能出此言,是否意味著天幕上的言語不一定為真?
【朱棣:父皇一朝並未禁止宗室從事士農工商,是後世明帝之過。】
朱棣原本說的是“過錯在朕”,卻被天幕所阻。
違反規則二。
仔細檢視秦念所言,
發現秦念說的是“明朝防止宗室作亂”,
並未指向專人。
於是改稱“後世明帝”,
果然避開了規則限製。
………
朱允炆這才明白秦念說的是“明朝”而不是皇祖父。
朱棣出言否定此事,實則是承認這項政策是他所定。
天幕並未出錯。
………
秦念知道這是朱棣在認領這件事。
這符合史實。
《皇明祖訓》中有原文是“凡郡王子孫有文武材能堪任用者,宗人府具以名聞朝廷考驗,換授官職,其升轉如常選法”,
朱元璋顯然沒有阻止宗室入仕,
甚至還給了特權通道。
下令“仕宦永絕,
農商莫通”的皇帝應該就是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朕沒有想到數代之後宗室的數量會如此之多。此後我朝宗室,王爵降爵襲封,五世除爵。】
果然是老四篡位登基之後,為防其他宗室如他這般造反,故而定下此製。
朱元璋卻不打算責怪朱棣。
分封藩王是他的決定,造成的後果是明二世內戰,老四又怎能不提防其他宗室?
縱使朱棣沒有禁止宗室從事四業,隻要供養宗室的祖訓仍在,宗室數量達數十萬之多時,就同樣需要耗費舉國之民力。
麵對後人悲慘的境遇,朱元璋終於意識到何謂物極必反。
那是他對宗室的過度厚待招致的災禍。
【朱棣:遵旨!】
王爵降爵襲封,即大明將不再是以分封治國。
朱棣清楚,有父皇詔令,此後大明的藩王就會如唐朝一般,王爵隻是虛爵。
五世除爵更是解除宗室數量過多的大患。
各藩王神情複雜。
當然有不滿降爵襲封者,但這是太祖皇帝的親口詔令!
就算不滿都不能宣之於口。
【秦念:這個數很難計算?大概是你朝的科舉隻考儒學,讓一群不會算數的蠢物當大臣,才會整出這麼大的笑話。】
【朱元璋:……】
這個數不難算。
當初秦念提及此事時,老四就算出將有數十萬。
朱元璋沒讓人去算,是因為他根本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
可他的百官總該有人發覺此事!
這不是儒學的問題,老四算得出,這些臣子也應有人算得出。
隻是發現問題的臣子不敢向他諫言,而真正敢死諫的臣子……要麼早就死了,要麼真不會算。
【秦念:再告訴你一個悲慘的故事:你朝後期已經養不起這麼多宗室,朝廷隻能延期或減少發放祿米。】
【秦念:那些依靠祿米生存的底層宗室——“有年逾三十而不能婚配,有暴露十年而不得殯埋,有行乞市井,有傭作民間,有流移他鄉,有餓死道路。名雖宗室,苦甚窮民,俯地仰天,無門控訴。”】
其實到萬曆時期,明朝宗室就被允許考科舉。
但在古代考科舉何其之難?
此後獲取功名的宗室也就兩百餘人,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萬曆後期,明朝已經難以供給祿米,於是禮部經常拖延宗室的請封,使得大量宗室子弟長期無爵。
於是此時放寬了對無爵宗室從事四民之業的限製,但說實話,為時已晚。
明朝的宗室早就已經被養廢了。
【朱元璋:……皆朕之過。】
不得婚配、貧不能葬、行乞傭作、餓死道路、苦甚窮民、無門控訴,還因民憤被百姓屠戮、又因玉牒為異族剿殺。
朱元璋怎麼也沒想到,他為子孫計的初衷,會招致這般後果。
【秦念:你以為這就完了?那些為你“祖訓”所袒護的高層宗室,瘋狂圈地兼並良田、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百姓恨之入骨。凡是為農民起義軍所捕的藩王——或割血肉為食、或斬首焚屍、或全族沉江!】
被割血肉為食的是福王朱常洵,《明史·列傳第八》隻說“遂遇害”,還將朱常洵塑造成了親身上陣“用矛入賊營”的勇武之王。
甚至還有碑誌記載他“挺身抗節,指賊大罵,慷慨激烈,與城俱亡”“剛腸浩氣,雖死猶生”。
這碑文完全不能信——撰文的是朱常洵的兒子朱由崧。
可信度更高的是《明史·列傳第一九七》記載“自成兵汋王血,雜鹿醢嘗之,名‘福祿酒’”。
也有野史記載朱常洵被煮成人肉湯,而《流寇誌》記載朱常洵“色怖乞生”之後:
“臠王為俎,雜鹿肉以食之,號福祿酒”。
這與《明史》算是相互印證。
朱常洵被煮的可能性較低,被割肉或放血後再被殺的可能性更高。
襄王朱翊銘被斬首焚屍同樣出自《流寇誌》,有《明史》的“賊去,僅拾顱骨數寸”作為佐證。
楚王朱華奎全族被沉江,出自《二十一史彈詞注》,有《禦批曆代通鑒輯覽》的“籠而沉諸江”作為佐證。
但沉江的不隻是朱華奎全族,而是武昌全城:
張獻忠攻陷武昌後,“賊入,執楚王,以棕輿,沉王於江,屠戮城中士民數十萬,投屍於江,尚餘數十萬人,以騎兵夾道,悉自漢陽門驅入江中,浮屍蔽江而下。武昌魚不可食”。
【朱元璋:朕……痛悔!】
朱元璋對秦唸的怨恨在慘烈的未來中消解,取而代之的是無儘的後怕。
割血肉為食、斬首焚屍、全族沉江……
這是何等滔天之恨?
若無天幕,他對宗室的袒護就會釀成如此大禍!
【秦念:你朝稅賦之畸高也是前所罕見,畢竟若是不夠畸高,又怎麼去供養你家那數十萬頭豬?】
各朝皇帝都心情複雜。
雖然秦念辱罵的是朱明宗室,但罵得實在難聽。
難聽到讓他們不由得想到自家同樣“不事生產”、由國家供養的宗室。
即便這些朝代多為五世就降為平民,有爵位的宗室數量並不多。
【朱元璋:……請秦皇教朕修正稅賦製度。】
【秦念:待祖龍的話題、亦或是朕的話題,再論賦稅之事。】
秦念知道話題不會輪到自己。
但考慮到“皇帝”不應該知道這件事,她細心地補充了“朕的話題”這個條件。
稅賦跟法律掛鉤,在祖龍時期討論最為合適。
【嬴政:……】
秦念想要修改大秦的稅賦製度?
考慮到大秦二世而亡,嬴政沒有出言。
倘若秦念能提出更合適的稅賦製,他會採納。
【朱元璋:那便請秦皇再道大明其餘亡國之患。】
朱元璋不再以秦念為敵。
他已經意識到她對大明敵意雖重,卻依舊顧念大明百姓。
她執意逼他處置諸王,不是因為私怨,而是在為百姓執言。
【秦念:洪武二十五年,你朝於洪武八年發行的大明寶鈔貶值了多少?】
【朱元璋:……八成。】
【朱元璋:為何大明寶鈔貶值如此之快?】
回答完秦唸的問題後,朱元璋連忙追問。
寶鈔貶值,在他看來實屬尋常。
宋朝交子、元朝鈔皆貶值,在朱元璋看來,寶鈔必然會貶值。
但他不理解大明寶鈔為何會僅僅十七年就貶值八成。
洪武九年他還允許“民以銀、鈔、錢、絹代輸今年租稅”,且此時鈔一貫折輸米一石。
等到洪武十八年,他就隻允許兩浙及京畿官田以大明寶鈔折糧稅,鈔每五貫準米一石。
——《明實錄》記載:洪武二十三年,“兩浙市民有以鈔一貫折錢二百五十文者”;洪武二十七年,“時兩浙之民重錢輕鈔,多行折使,至有以錢百六十文折鈔一貫者”。
【秦念:過往朝代用紙鈔都有準備金,在紙幣大幅貶值之前,紙鈔與實物貨幣都可以互相兌換。比如一貫交子能換一貫鐵錢,或一貫鈔可兌一兩銀。】
【秦念:而你朝卻沒有任何準備金,僅以律法禁止百姓用寶鈔兌換金銀——你這個行為跟白鹿皮幣的唯一區彆,那就是劉徹搶劫的是諸侯王,而你的搶劫物件是百姓。】
【劉徹:?】
【朱元璋:……】
【劉秀:何謂紙鈔?】
劉秀敏銳地發覺“紙鈔”的特殊。
明朝之前的朝代,竟然可以用“紙”來兌換金銀?
月前秦念因科舉製道出造紙術與印刷術,現在還沒造出來。
但劉秀看得出紙張遠比布帛廉價。
用廉價的紙鈔兌換錢?
【秦念:紙鈔起源於某朝的交子。】
【秦念:趙匡胤。】
【趙匡胤:朕並不知交子為何物……是後人所為?】
趙匡胤先是一愣,又很快反應過來。
是了。
秦念此前說“過往朝代”“交子”“鈔”,這顯然是指明朝之前有兩朝使用紙鈔。
明朝之前,就是宋元。
【秦念:正是。】
秦念沒打算解釋交子的來龍去脈,畢竟沒什麼意義,還有可能會違反規則二。
不如直接科普紙鈔的正確用法,修正坑民的大明寶鈔。
【秦念:以國家信譽作保,國庫準備足夠的金銀銅錢,發行標注數額的特製紙鈔。比如一張紙鈔上標注百銅,百姓就可持該紙幣在官府兌換百銅。】
朱元璋再次愣住。
“以國家信譽作保”。
如今大明寶鈔貶值八成,難道這是意味著大明的信譽貶值了八成?
【劉徹:依你所言,倘若標注萬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