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18章
【秦念:那它就值萬金,
可向官府兌換萬金。】
劉徹張口就是“萬金”,看起來相當嚇人。
但這裡的“萬金”應該是指萬錢,也就是一萬銅錢。
《史記》記載:“大將軍、票騎大出擊胡,
賞賜五十萬金。”
這裡的“黃金”如果是真金,那就是賞賜了125噸黃金,這顯然不可能。
【劉徹:如此這般,於朝廷有何益?】
【秦念:一利商業發展,商人行商無需攜帶大量銀錢;二利稅收,紙鈔可標注序號,有利於國家監控金錢流通;三利減少銅錢鑄造的成本與流通時的損耗,隻需確保百姓可隨時兌換實物。】
桑弘羊幾乎是顫抖著手在竹簡上記錄秦念所言!
以他的天賦,他當然看得出秦念所言對“經濟”將會產生多大的巨變!
然而他過於激動,
竟忘了稟告陛下他的發現。
………
“陛下,
張蒼精於計算,
此事應交付於他。”
在陛下望過來之時,李斯連忙道。
張蒼原本掌管典籍文書,在秦臣中並不出彩。
但他位列後世秦皇給陛下的能臣名單,甚至得到“有頂級文臣潛質”這等評價。
李斯權欲極重,
故而容不下比他才能更高的師弟韓非。
若是以往,
他必然也容不下蕭何、陳平、張蒼這三人。
可當政務多到不眠不休都做不完的地步,
李斯現在反倒慶幸有這三人為他分擔要務。
“可。”
嬴政知道李斯政務極為繁重。
丞相隗狀、王綰都已極為年老,皆在負責依照秦念所言修訂度量衡,嬴政不好讓這兩位老臣過度操勞。
看到李斯這副憔悴的模樣,嬴政想起廷尉也已年過半百。
【劉徹:倘若有人作偽,豈不是輕易就可騙取朝廷萬金?你所言三利,
遠不及弊!】
劉徹對白金三品被秦念譏諷一事印象極其深刻。
在詢問桑弘羊之後,
也知道引發全民盜鑄潮的原因,
在於白金三品造價過於低廉。
這“紙”的造價比白金三品還要低廉,卻值萬金。
再看秦念說百姓拿著標注“萬金”的紙就能向官府兌換萬金,劉徹完全不能接受。
這不是讓百姓騙他的錢?
【秦念:桑弘羊在嗎?管好你家經濟學上的嬰兒,彆讓他出來丟人。】
【劉徹:……】
劉徹大怒!
但他這才發現桑弘羊一直在奮筆疾書,顯然極為重視“紙鈔”。
於是剛才怒意有多盛,現在就有多心虛。
桑弘羊隻覺欲哭無淚,連忙拜倒請罪。
他一時激動忘記稟告陛下,秦念此言是將他置於火上炙烤!
“你繼續記,不必請罪。”
桑弘羊請罪得太快,劉徹再心虛也不能真怪罪他,隻能強作大度。
【秦念:需要注意的是紙鈔應五年更新一次,隔代作廢,比如第三代紙鈔出現時,第一代紙鈔作廢。】
現代是停止流通的人民幣也能在指定銀行網點進行兌換。
但在防偽措施不達標、追蹤偽鈔能力不足的古代肯定不能這麼做。
隔代作廢能通行兩代,五年一換那就是通行十年,足夠百姓兌換新鈔。
其實對於連金銀都還不是民間流通貨幣的秦漢唐,紙鈔過於超前。
隻是秦念覺得既然存在天幕這種設定,那麼各朝劇本都會興商,而紙鈔是興商的利器。
諸如成本、偽鈔、鈔票破損、水墨褪色等各種各樣的問題,就算有她的提醒,各朝肯定還是會遇上。
但不能因為會遇到問題就不推行新政策。
解決問題的過程,本就是社會進步的必經之路。
不是儒家獨大的社會,經濟學等學科或許會在這必經之路上逐漸形成。
何況就算紙鈔徹底崩了,對於封建王朝來說,也可以從頭再來——
漢武帝的貨幣體係再崩壞,桑弘羊也能用三官五銖錢救回來。
大明寶鈔徹底破產,明朝也還能藉助白銀維持經濟運轉,不會回到以物易物。
【朱元璋:作廢?】
朱元璋下意識問道。
他清楚大明寶鈔的貶值與大明寶鈔的數量有關。
若是將舊鈔直接作廢,新鈔豈不是……
但朱元璋還沒來得及高興,就看到自己的民心再次下跌。
連帶朱允炆和朱棣一起。
百姓苦大明寶鈔久矣,若舊鈔作廢,他們隻會更加困苦!
【秦念:紙鈔換代是為了不斷改進防偽措施,隔代作廢是給百姓舊鈔兌新鈔的時間,絕不能像你朝那樣限製兌換——舊鈔在時限內能夠全額兌換新鈔,才能維護國家信譽。】
《明實錄》記載:“其行用庫收換昏鈔之法,本以便民,然民多緣法為奸詐,每以堪用之鈔輒來易換者。”
百姓因為舊鈔不斷貶值去換新鈔。
明太祖卻覺得百姓拿“還能用的寶鈔”來兌換新鈔屬於欺詐,於是下令(可以使用的)舊鈔不能兌換,隻有“貫伯昏爛”的昏錢才能換新鈔。
這話看似很有道理,實則是為兌換新鈔設限:
隻要官吏認為這張鈔票屬於能用的舊鈔,就不能兌換新鈔;等到鈔票爛到看不出字跡的時候,那就更不能兌換。
本質上就是想讓更多的大明寶鈔爛在百姓手裡。
舊鈔價值遠不如新鈔,就是舊鈔難以兌換新鈔的證明。
【朱元璋:……】
朱元璋方纔還疑惑,秦念直接將舊鈔作廢,為何她的民心排名卻不下降。
原來在她治下,舊鈔竟然可以全額兌換新鈔?
【秦念:你朝寶鈔防偽手段從不更新,於是偽鈔到處都是。用寶鈔當俸祿軍餉發給官員和軍隊,以律法強迫百姓使用寶鈔,征稅時卻限收甚至拒收寶鈔,於是寶鈔不斷貶值——你這分明就是在搶百姓的錢來發放俸祿軍餉。】
【朱元璋:……】
劉徹有些心動。
竟可如此“發放俸祿軍餉”?
“陛下,明朝皇帝這般施為於經濟不利,故而明朝遠不及唐宋之富!”
這回桑弘羊不敢再忽視陛下,發覺不對就連忙出言。
劉徹隻得打消效仿的念頭。
隻是這樣一來,劉徹完全不明白秦念為何這般推崇弊大於利的紙鈔。
【劉秀:如何防偽?】
劉秀對於“經濟”也不甚瞭解,身邊也沒有桑弘羊這樣的臣子。
他隻能詢問秦念。
雖然不懂經濟,但劉秀看得懂“紙鈔換代”的目的在於防偽。
武帝的白金三品淪為笑談,就是百姓盜鑄“偽幣”之故。
【秦念:朕要是把防偽方式說出來,那就是在教百姓怎麼造真鈔。】
【劉秀:……】
劉秀扶額。
他竟是忘了此事。
【秦念:朕隻能說紙鈔防偽有四大原則:一為材料獨占,如獨特的紙張與油墨原料;二為技術壁壘,即頂尖且不斷改進的製鈔工藝;三為防偽特征需便於百姓識彆;四為律法威懾。】
【秦念:不印製大額紙鈔其實也是限製偽鈔的方式,像在民間難以流通的“萬金”,就完全沒有印製的必要。為便於百姓使用,可以區分為一、五、十、二十、五十、百這六種麵額,按照需求調整印製比例。】
【劉徹:哼。】
劉徹知道,秦念譏諷的就是他。
因為就隻有他問過“萬金”。
【秦念:劉小豬,其實你要是想印製“萬金鈔”也不是不行。】
【劉徹:……】
劉徹以為秦念又要譏諷於他。
他再怎麼不懂經濟,也知道民間確實少有萬金的交易。
此前說“萬金”隻是驚訝於秦念竟然說標注百銅的紙就值百銅。
【秦念:你可以用最複雜的工藝製作限量紙鈔,標上序號,比如1-999。】
【劉徹:?】
好像不是嘲諷?
那秦念是想說什麼?
劉徹這回學聰明瞭,先問桑弘羊。
但桑弘羊也很不解。
劉徹隻得皺著眉頭看天幕,沒有出言。
既然不確定,那就再看看。
【秦念:一到九這九張,甚至可以用真金來打造金鈔,賣千萬錢也不為過。】
【劉徹:賣給諸侯王?】
看到這“千萬錢”,劉徹就想起不到兩個月就已為他斂財上億錢的白鹿皮幣。
若是如此,金鈔還不如可以反複使用的白鹿皮幣。
——諸侯朝覲時必須用白鹿皮幣來襯墊進獻的玉璧,那下一次朝覲,劉徹可以把收回的白鹿皮幣再賣一次。
何必使用真金來打造?
列侯、諸王:“……”
白鹿皮幣好歹還有朝覲時襯墊玉璧的作用——雖然這是陛下為了搶劫他們找的藉口。
這金鈔又是什麼東西!
千萬錢可兌千兩真金,陛下的“金鈔”會有一兩嗎?
【秦念:不,你的白鹿皮幣就是純粹的搶劫,這紀念金鈔卻是投資。】
【劉徹:?】
【秦念:這九張金鈔最值錢的地方,在於你親筆書寫序號與日期、並簽下自己的大名。你要是高興,還能把你那些無人在意的詩歌也謄錄上去。】
【劉徹:……何意?】
【秦念:這叫紀念鈔,不用於民間流通。至於作用,雖然說出來會讓你很得意——】
劉徹挑眉。
哦?
【秦念:哪怕隻是普通石頭上有你的筆跡,那這塊石頭在後世的價值……十億起步,上不封頂。】
【劉徹:?!!】
趙匡胤完全能理解秦念在說什麼。
都不必等到秦念時期。
假如現在出現唐太宗親手書寫的“金鈔”,那價值絕對不止千萬錢!
【劉邦:竟至於此?!】
【秦念:要是在漢朝發現一份周武王姬發親筆書寫的簡牘,你覺得它是什麼價位?】
【劉邦:無法判斷是否為周武王親筆所書。】
劉邦並非故意找茬。
而是他考慮到物以稀為貴。
如果無法辨彆真偽,那就必然出現大量偽作的“周武王簡牘”,又如何能夠價值連城?
【秦念:後世有鑒彆古物真假的技術,而且鑒定技術在未來應該會越來越精確。】
【劉邦:如此這般,這簡牘必是價值連城!】
【劉徹:為什麼隻有九張?】
劉徹已是喜出望外。
這不僅是指他書寫的金鈔就是那麼值錢,而且這是後世對他的認可!
換作其他皇帝……換作其他聲譽排名前三以外的皇帝,金鈔的價值必然不會如此之高!
【秦念:物以稀為貴,你寫多了就不值錢了。】
【劉徹:……】
【秦念:紀念鈔的價值,會在你死後迎來第一波暴漲。】
【劉徹:為何是朕死後?】
劉徹不喜言死。
但這個人是秦念,劉徹早已習慣她的口無遮攔。
【秦念:你活著的時候還能製造更多紀念鈔,但你一死,漢武紀念鈔就是絕版——損毀一張少一張的那種絕版。】
【劉徹:……】
好有道理,劉徹竟無言以對。
而在此時,聰明的權貴豪富卻已是怦然心動。
土地宅院不能移動、金銀財寶也難以轉運。
但一張金鈔,哪怕是遇上戰亂,也可以輕易攜帶。
更可貴的是——等到陛下崩,這金鈔的價值就會迎來暴漲!
這就是“投資”?
【李世民:朕有疑問,金鈔由漢武帝所書,故價值連城。此外的九百九十張紀念鈔又當如何?】
同為千古一帝,李世民清楚自己發行的紀念鈔,價值應與漢武帝相當。
因秦念而來的大量政策都需要錢。
商稅短時間內收不上來,遷徙世家可獲其侵占的田地,卻不能擅奪其家產。
功勳之家更不能動。
這紀念鈔卻是絕佳的獲錢方案!
權貴豪富必會為後代計,主動高價購買紀念鈔——就連李世民自己,也在想要留幾張金鈔給雉奴。
【秦念:衛子夫、劉據、衛青、霍去病、霍光、張湯、桑弘羊、張騫、李廣、李陵、司馬遷、董仲舒……九十張銀鈔,隨便選九人各寫十張,這些名人的手書同樣值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