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20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20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原來這是借錢。

不能像白鹿皮幣一般,
勒索到的錢就是他的。

但即便隻是借錢,劉徹也知道紙鈔對於國家的重要性。

這是一筆隨時可以借到的天量財富!

【朱元璋:……】

【秦念:朱重八,你將大明的信譽透支光了,
後世明帝無法再向百姓借錢,你朝亡國的另一大原因就是窮到發不出軍餉。而異族能以三十萬奴役一億,也是因為大明百姓寧願相信異族也不願再相信你朱明。】

這話當然是秦念在恐嚇劇本中的各王朝重視國家信譽。

百姓不再信任朱明,成化年間就被百姓拒用的大明寶鈔顯然不是主要原因。

大明寶鈔主要是在財政方麵影響明朝的存亡。

但她這話也不是毫無道理。

放在現代,國家信譽破產後換個執政黨,推翻前任一切執政措施。

隻要改革的方式正確,國家信譽就能慢慢恢複。

但在血緣繼承製的封建王朝,不可能與前任皇帝完全切割——除非是改朝換代。

明朝再想發行紙鈔,獲取百姓信任的難度必然遠超各朝。

正如北宋交子破產後,
南宋又發行會子,
但百姓並不完全信任,
始終無法足額使用。不久後會子市價下跌,百姓迅速棄用。

【朱元璋:朕當如何彌補?】

朱元璋此刻才明白,肆意發行紙鈔實則是透支大明的國家信譽。

隻借不還,誰還願意借?

最終大明寶鈔如同廢紙,
這就是後果。

朱元璋隻能詢問當如何彌補。

………

燕王朱棣和皇帝朱棣都緊緊盯著天幕。

前者大明寶鈔已經貶值九成以上。

後者更是貶值百中九十八!

寶鈔的貶值,
竟是國家信譽的崩塌!

【秦念:欠債還錢,
天經地義。你發行了多少紙鈔,就是欠了百姓多少錢——發行十七年,把國庫清空你也還不起這筆巨債。】

【朱元璋:……】

想到大明十七年來發行了數億貫大明寶鈔,朱元璋完全不知道該如何作答。

他竟是欠下如此巨債?

【秦念:還有更慘的——朱棣,看著你爹給你留下的天量巨債,
請問你現在是什麼心情?】

【朱棣:……】

燕王朱棣:“……”

看著天幕上的自己沉默以對,
朱棣同樣無言。

他還沒靖難成功,
就已經要麵臨父皇留下的這筆巨債了嗎?

甚至還有朱允炆欠下的債。

………

完全沒被提及的朱允炆極為茫然。

他明明就在群裡,但秦念似乎隻認可燕王朱棣。

可看天幕看到現在,朱允炆竟覺得秦念這麼做無可厚非。

………

明朝之前的諸帝皆是深感慶幸。

於開國皇帝,便是原來他們還有“國家信譽”未使用。

於其他皇帝,那便是先帝原來給他們留下了未曾被透支的“國家信譽”。

這大明欠下的“巨債”,不好還啊。

【秦念:朱重八,朕現在說你朝是自古以來最窮的一朝,你有異議嗎?】

【朱元璋:……無異議。】

開國便欠下如此巨債的王朝,僅有他大明。

還就是他朱元璋欠下的。

【秦念:既然你承認了,朕為大明百姓計,隻能幫你捋捋怎麼還債,來重建百姓對國家的信任。】

【朱元璋:請秦皇教我!】

朱元璋終於體會此前五個皇帝對秦念為何那般禮遇。

大明的“巨債”,朱元璋清楚所有臣子、甚至全天下都給不出還債的辦法。

十七年的時間裡,大明寶鈔發行了數億貫之巨!

但秦念居然可以給出對策!

想到秦念提出“紀念鈔”這等奇策,朱元璋相信也隻有她能助大明重建國家信譽。

【秦念:在說如何還債之前,朕必須先談你的反向朝貢。】

【劉徹:反向朝貢?明朝向異族朝貢?】

心情極佳的劉徹再度出言。

貧困之際,驟然發現祖宗其實還給他留下了“國家信譽”這筆“巨財”,他怎能不喜?

雖然紙張都還沒做出來,但劉徹向來自信。

【朱元璋:朕隻是厚往薄來……】

這話還沒說完,朱元璋就知道秦念會怎麼罵他。

於是尾音幾近於無,可惜依舊為天幕所收錄。

【秦念:朱重八,你是在強借百姓的錢,用來給全世界朝貢。】

【朱元璋:……】

朱元璋無言以對。

大明寶鈔就是在“強借”百姓之財。

而厚往薄來,就有如負債之人用借來的錢賞賜他人。

【秦念:諸藩國為了獲取巨利稱頌幾句天朝上國,你大明的皇帝就樂得找不著北,開開心心給異族送錢,這是何等愚蠢的行徑?】

【朱元璋:……】

【朱允炆:……】

【朱棣:……】

這麼做的人不止朱元璋,那自然是三個明帝一起挨罵。

【秦念:這不叫萬國來朝,這叫你朝萬國。】

【朱元璋:朕原以為這是重義輕利,以頒賜之法獲取藩屬國的臣服,是為不戰而屈人之兵。】

【劉徹:這不就是以朝貢來換取一時安寧?】

大漢以和親的方式與利匈奴,就是換一時安寧。

劉徹太清楚其中的恥辱,才會立誌滅胡。

【朱元璋:……】

【秦念:漢朝以和親朝貢為恥,最終由漢武帝一雪前恥。而明朝,竟然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朱重八,知道當時的外國人是怎麼評價你朝的朝貢體係嗎?】

【朱元璋:……】

朱元璋驚疑不定。

難道“反向朝貢”是外國人的看法?

【秦念:“中國人知道整個事情是一場騙局,但他們不在乎欺騙。倒不如說,他們恭維他們皇帝的辦法就是讓他相信全世界都在向中國朝貢,而事實上則更像是中國確實在向其他國家朝貢。”】

這句話出自《利瑪竇中國劄記》。

一個傳教士都能看出來的事實,明朝的皇帝卻沉浸於“萬國來朝”的“盛景”。

秦念也不知道明朝的皇帝是真被騙還是假被騙。

她隻能猜測:

明太祖確實有可能被蒙騙,因為臣子就算看出端倪也不敢指出他的過錯,否則極易引發殺身之禍,甚至連累家族。

而往後的大明君臣,礙於明太祖的威望,根本沒人敢把“太祖皇帝被騙了”擺在台麵上。

【朱元璋:豎儒誤朕!】

劉徹剛露出的笑容瞬間消失。

甚至他從朱元璋的怒聲中想到儒家被秦念譏諷過的主張:柔遠人。

這些當誅的豎儒!

………

朱元璋氣得麵目扭曲。

看向眾臣的目光如同刀割一般!

此前的過錯多為他之錯,但這“你朝萬國”不是——

就是這些臣子在愚弄他!

【秦念:你朝的臣子為什麼全在騙你,你心裡沒點數?隻是諫言“分封太侈”的葉伯巨都被你殺了,指出“厚往薄來實則是你朝萬國”的臣子不得被你誅九族?】

【朱元璋:……】

朱元璋這才意識到確實不該殺敢於進諫的官員。

洪武九年十一月,平遙訓導葉伯巨應詔上言,以漢景帝的七國之亂諫言他不要分封諸王過多封地。

朱元璋卻以“間吾骨肉”為由,將其下刑部獄,死獄中。

可葉伯巨沒說錯。

“分封太侈”的結果,是大明二世內戰。

【朱元璋:朕會儘快修正朝貢之政,並厚葬葉伯巨,封賞其後人。往後……朕不會再因諫言而殺臣子。】

洪武一朝的文武百官看著陛下的承諾,心思各異。

能在朝為官活到現在,或許不怎麼瞭解“經濟”“數學”,但絕對瞭解陛下。

“不會再因諫言而殺臣子”。

得罪陛下,就會因為彆的事情被殺。

就算陛下真不殺諫臣,也還可以免官、下獄、流放。

但總有臣子不怕死,隻怕牽連家人。

既然陛下有如此承諾,他們就敢冒死進諫。

【秦念:說完朝貢政策,就得說你的“不征之國”——竟然還有勒令子孫後代隻許捱打不準還手的祖訓?】

洪武十四年,明太祖“命禮官移書責其王,並責其征夷將軍,示以欲征之意”。

結果倭國回複“臣何懼哉?倘君勝臣負,且滿上國之意;設臣勝君負,反作小邦之羞”。

隨後“帝得表,慍甚,終鑒蒙古之轍,不加兵也”。

秦念看完這段記載隻覺怒火中燒。

《皇明祖訓》記載“日本國雖朝實詐,暗通姦臣胡惟庸,謀為不軌,故絕之”。

絕的居然隻是朝貢,倭國依舊位列不征之國。

關於不征之國,有“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的例外條款。

但看倭寇之患就知道:

隻要不是以國家名義攻打明朝,那就不算“來擾我邊”。

這就是隻許捱打不準還手。

【朱元璋:朕所定的不征之國,皆為限山隔海,僻在一隅之地,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遠征不過是貪一時戰功。】

【秦念:你管百年間能夠開采出兩億兩白銀的倭國叫做“得其地不足以供給”?】

【朱元璋:???】

朱元璋目瞪口呆。

現在大明一年的財政收入,摺合白銀也不到千萬兩!

此刻他明白秦念為何說能助他還債,以重建百姓對國家的信任——

這倭國一年就能開采出兩百萬兩白銀?

………

“臣請命,為陛下取倭國!”

李世民看著踴躍請戰的武將,想起倭國的遣唐使現在就在國子監內學習。

秦念曾言開疆拓土無需藉口,但因兩億兩白銀開戰……

李世民極為意動。

“陛下,樓船不足,尚不能征。”

房玄齡出言道。

李世民暗道可惜,決定從並不富裕的財政中撥款興建樓船。

【趙匡胤:朕……倭國竟如此豐饒?!】

趙匡胤嚥下了欲要攻打倭國的說法。

大宋正在攻打太原,他不能此時言征倭之說。

但趙匡胤已將倭國視為必取之地。

【秦念:這兩億甚至隻是百年的開采量,而不是總儲量,誰也不知道那島上究竟還有多少白銀。】

【劉徹:倭國何在?!】

雖然白銀在如今還不是民間常用的貨幣,但那是因為白銀稀少且昂貴,平民百姓用不起。

桑弘羊說這兩億白銀可以作為紙鈔的“準備金”!

【劉秀:倭國可是倭奴國?】

劉邦欲言又止。

唉。

可惜,如今的大漢急需修生養息,絕無可能對外征戰。

這倭國所在,更是朱元璋所認定的“限山隔海”之地,劉邦心知此時不得奢望。

【秦念:就在朝鮮半島東南處,隔海不到兩百公裡,確為倭奴國。】

【劉秀:多謝!】

【劉徹:朕欲取朝鮮,再取倭國!】

劉徹眼睛立即就亮了。

朝鮮在他看來已是囊中之物。

………

嬴政同樣意動。

隻是匈奴居河南地,為大秦之患。

必須先逐匈奴,再取朝鮮。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