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悅暢小說 > 其他 > [天幕]皇帝聊天群 > 第121章
加入收藏 錯誤舉報

[天幕]皇帝聊天群 第121章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
    【朱棣:朕若伐取倭國,
則巨債可解?】

朱棣清楚現在的大明欠下的債遠不止兩億兩白銀。

但秦念也說了,那隻是開采出的白銀,或許儲量還有數億。

………

朱元璋亦有此問。

見朱棣已然出言詢問,
他就不必再問,隻需要等待秦唸的回答。

元朝兩次遠征倭國皆告失敗,這是朱元璋將倭國定為不征之國的主要原因。

但在兩億兩白銀麵前,不征之國也得變必征之國!

尤其此時大明還背負著巨債。

………

秦念搜尋了一下石見銀礦的位置,以秦漢能夠理解的方式進行了大致描述。

剛好石見銀礦北部臨海,可以沿海搜尋。

【秦念:能開采多少銀礦看你們各朝的本事。但短時間內白銀大量流入,必將使得白銀迅速貶值,正如大明寶鈔一般。】

【朱元璋:白銀怎麼會和大明寶鈔一般?】

【秦念:因為白銀也是貨幣的一種。隻是金銀銅有其稀缺性,不會像紙鈔那般想發多少發多少,
所以不像大明寶鈔那樣貶值得飛快。真正決定國家貧富的,
是與衣食住行相關的實物。】

【朱元璋:受教。】

朱元璋初看時並不能理解。

但再看一遍,
他就想起饑荒時糧價飛漲。

糧食足夠,金銀才會“值錢”。

這應該就是金銀銅的“貶值”。

既然倭國的銀礦不足以還債,秦唸的對策究竟是什麼?

【秦念:不征之國已經很愚蠢,可還比不上海禁這種遺禍後世的災難性政策。海禁之禍冠絕前朝所有皇帝,
絕宋朝一統希望的趙光義都不配與你並論。】

趙光義:“……”

秦念罵明朝的皇帝,
何必提及他?

【朱元璋:何至於此?!】

朱元璋臉色再變。

瞬間他就想到了秦唸的“夜郎”之說。

海禁雖然使得大明失去海外貿易可以帶來的巨額稅收。

但他未禁萬國“朝貢”,
大明亦知外國之事,秦念如何能將“夜郎”之患歸罪於海禁?!

【秦念:洪武二十五年,全世界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是明朝。】

【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以為秦念麵臨“夜郎”之危,是因為三境“強漢”處於大明所未知的疆域之外。

可秦念卻說現在的大明就是世界最強之國?

【秦念:朕先說一個地方,澳洲。】

【秦念:澳洲在你定的不征之國爪窪國的南方,
與爪窪國隔海約三千公裡。】

【朱元璋:……如此之遠?】

爪窪國距離大明已是極遠之地,
澳洲卻在更南方?

朱元璋不解秦念為何突然提及距離大明如此之遠的地方。

【秦念:那裡有一片大陸,
此時上麵的原住民是些連青銅器都不會冶煉的小野人,軍事實力約等於無。】

【朱元璋:秦皇此言何意?】

即便這片大陸上軍事孱弱,但距離大明也太遠了。

朱元璋依舊無法理解秦念提之何意。

【秦念:那片無主大陸的麵積,比此時明朝的疆域更大,約七百七十萬平方公裡。】

【朱元璋:你說什麼?!】

【秦念:你若是不搞禁海,去鼓勵民間探索大海,都不需要派遣海軍去佔領。隻要有一支小船隊抵達這裡,你明朝的疆域在當時就能變成兩倍。】

【朱元璋:!!!】

朱元璋望著天幕目瞪口呆。

隨後他就感到一股寒意貫穿四肢百骸。

“其禍冠絕前朝所有皇帝”。

難道這無主之地……

【秦念:像這樣的無主之地,在大海之上有很多。】

【秦念:你在明朝的船舶有能力探索大海的時候搞禁海,明亡之後的異族更是閉關鎖國。於是華夏錯過了這絕無僅有的擴張機遇,這些地方就成了“番邦小國”成長為“強漢”的絕佳之地。】

【朱元璋:……】

朱元璋可以有無數的理由解釋為何要禁海。

可在“華夏錯過了這絕無僅有的擴張機遇”麵前,所有的理由都顯得極為孱弱。

而他也終於明白,秦念為何稱華夏為“夜郎”。

僅爪窪國下方的那片大陸,疆域就超過大明,此地顯然也為異族所據。

然而秦念所言的“三境”卻並不包括南方。

可想而知,秦念麵對的那些“強漢”都有著何等可怕的疆域。

“其禍冠絕前朝所有皇帝”。

朱元璋雙手顫抖。

竟是如此……

竟是如此!

【劉徹:這些無主之地皆在何處?】

劉徹迫不及待地問道。

他記得秦念說過,儒家治世之後,華夏不斷衰弱,

既然明朝是世界最強之國,那麼此時大漢也當如是。

朱元璋禁海,他劉徹可不禁!

若是找到這些無主之地,大漢的疆域必將擴大數倍。

這聲譽榜的榜首,必然是他!

………

秦念再度敲甲方的窗。

她想直接發地圖。

【甲方:不可。】

秦念隻能儘量描述幾個大陸的位置。

順帶把指南針、航海圖、信風帶、遠洋氣象等大航海相關的知識複製貼上到群裡。

………

朱棣時期。

已經五次下西洋的鄭和如獲至寶,將秦念所言儘數記下。

那些無主之地,他必要為陛下尋得!

【劉徹:大地是個球?!】

秦念給出的大量“知識”,劉徹都隻能“理解”其詞意,卻不明白究竟是何意。

隻能讓臣下儘皆記錄,日後再深究其根本。

因為不懂的東西實在太多,劉徹連詢問都不知從何問起。

直到發現秦念竟然提到“地球”之說。

大地怎麼會是個球?

【秦念:去海邊看船,你會先看到船帆再看到船身,這是大地為弧形的證據。有外國的船隊一路向西航行,最終回到原點,這是大地是一個球的證據。】

【劉徹:……】

【劉秀:海中之水,為何不會向下傾瀉?】

秦念認為這是同事在配合她水時間。

她也就順勢將三大運動定律、萬有引力、天體與地麵運動規律等物理學定律發到群裡。

——都是十九世紀初就已經發現的定律。

之前就在科舉製話題時把單位和符號都發過一遍,秦念不需要對公式作太多解釋。

【李世民:原來這就是日升月落、四季交替的緣由。秦皇,這都是異族所發現的“科學”?】

【秦念:是。在異族研究科學,探索天地本質,預測各種天象,在國力上趕超華夏的時候,我華夏卻還在儒家崇古思想的指導下沉浸於所謂的天命敘事。】

【李世民:……】

如今再看“天命”一詞,李世民竟是心中一寒。

難怪秦念麵對如同“鬼神之力”的天幕,卻始終堅決否定天命。

並非是這位後世秦皇固執己見,而是曾被華夏視作天命的種種事物,被異族找出了本質。

日升月落,不是周天圍繞大地旋轉,而是地球自轉。

四季交替,不是太陽沿黃道進退,而是地球繞太陽旋轉。

大地不是世界的中心。

災異祥瑞可以預測,非天命亦非帝王功過。

想必在秦念看來,縱然現在無法理解天幕的本質,可若因此而視其為“天命”,就如同曾經的華夏不識天象與災異,故視其為天命。

曾經的華夏視未經教化的異族為蠻夷,可等到秦念時期……

【秦念:各朝的儒生們,現在知道朕為何將你們視為華夏衰落的根源了嗎?】

董仲舒怎麼都止不住雙手的顫抖。

竹簡上的文字又糊成一團。

半晌後,董仲舒放下了筆。

原來這纔是秦念極厭儒家的根本原因。

故而甚恐甚悲。

此前秦念提“男降女不降”時,董仲舒原以為是後世儒家在不斷改史中變得麵目全非,帶著華夏走向錯誤的道路,不斷衰落最終為異族奴役。

可如今他才明白,儒家最大的過錯,竟是……

【秦念:將華夏先祖無數歲月中與天鬥、與地爭、與異族廝殺換來的地位,視作上天的賜予,美其名為“天命”。將儒家的道理視作天理,可恥地捏造一個個“儒家聖王”佐證錯誤的道理。】

曆史上華夏文明長期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但秦念不覺得這是天命所賜。

開啟華夏史,分明就是一部戰爭史。

擴張的疆域不是上天的賜予,也不是柔遠人的回報。

儒家卻是從孔子這個創始者開始“柔遠人”,對外要求懷柔。

到孟子就是“善戰者服上刑”,揚言隻要施行仁政就可以用木棍抗擊堅甲利兵,對內貶低武功。

這種內鬥內行、外戰外行的學說在春秋戰國不會被任何國家重用,或者說在群雄爭霸時誰用誰死。

現實不符合儒家的學說,那就無視現實,從“古”中挑選“合適”的故事來佐證學說。

先有理論,再把聖王往裡套,裝不進去就“修剪”聖王的故事——於是就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二但至德”的笑話。

打著克己複禮的旗號,忽略史書中與學說不符的部分,美其名曰“春秋筆法”。

再用“崇古
孝父
尊師”三重枷鎖封死儒家自我革新的可能。

秦念不否認儒家對華夏文明的正麵作用,但儒家就是從根源就出了問題。

不是儒家一開始清清白白,被君權改得很扭曲;而是本來就有問題的儒家和封建帝製相互塑造,一起變成怪物。

【秦念:欺世盜名、篡改曆史、崇古貶今、抑黜百家、固步自封——視孔子言論為至理名言,這分明是指幾千年過去都止步不前甚至不進反退,各朝儒家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

董仲舒怔然許久。

華夏的地位是廝殺得來,而不是因為“天命”。

故而自天幕出現以來,後世秦皇一直在否定天命之說。

略過華夏先祖與異族的廝殺,編造聖王的故事將華夏的強盛歸功於“仁政”與“天命”,故曰欺世盜名。

春秋筆法,剔除曆史對儒學不利的部分,這不是在導人向善,而是在篡改曆史。

尊崇周禮尊崇古聖王,視孔子言行為至理,故曰崇古貶今。

融百家之學入儒學,卻諫言“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是他董仲舒在抑黜百家。

異族在探索天地本質,在大航海中崛起趕超華夏,華夏卻仍在相信天命,故曰固步自封。

已然知恥,董仲舒終於知道該如何從根源修正儒學。

【朱元璋:秦皇,朕如此禍及後世,為何還能居於前九之列?】

朱元璋幾乎是顫著聲問出這段話。

越想“大航海”與“禁海”,他就越是想不明白。

他需要得到一個答案。

否則他往後餘生、甚至死後都不得安寧。

【秦念:一是延續海禁的明帝皆有過錯,二則你朝好歹還有反向朝貢政策,三為你是無心之失,異族卻是明知外國正在大航海,卻因為防漢甚於防洋而閉關鎖國,過錯遠在你之上。】

【朱元璋:……】
←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章 →